邵路燕
新课标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情感要求。感悟诗词的情感,分析并探究其内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内涵丰富,可谓“别是一家”。《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成为千古名句,对《武陵春》中“许多愁”的内涵进行探究,意义重大。
一、言行举止现愁情
《武陵春》開篇“风住尘香花已尽”是景物描写。大风已过,百花凋零,融在泥土中,还能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以百花被摧残的凋零之景,渲染出凄凉气氛,融入了作者伤春之情。此时作者青春不再,想到自己如即将凋谢的花朵一样,不免伤心,流露出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花朵被风雨摧残,又如人被生活的风雨摧残一样,此时作者流落浙江金华,漂泊不定,生活正处于风雨交加之时,步履维艰。又以“日晚倦梳头”的神态和动作展现“倦态”。“倦”字有两个意思,一是“疲乏”;二是“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在这里应是第二个意思,表示对梳妆打扮失去兴趣。在古代“女为悦己者容”,斯人已逝,又为谁容?“日晚”是“日头已高”的意思,表示时间,日头已高,却不愿梳妆打扮。是日头已高,刚起床不愿梳妆还是早已起床,到日头已高的时候还不愿梳妆呢?不管想象出何种情景,倦怠的姿态都能表现出词人无精打采的生活状态。“倦”字与后面“事事休”的“休”字相映照。“事事休”则表明李清照的生活处于静止状态,生活毫无趣味,以致连女子的梳妆打扮都不愿意做,又添了几分沧桑。
词的上阕似乎未写到主人的言语,但“欲语泪先流”令人感到话到嘴边又止的情态,《武陵春》用“欲语”,说明有倾诉的欲望,但还未言语,泪先流下来了,其原因有三:一是愁多,不知从何说起; 二是无处倾诉; 三是愁深愁苦,无法用言语表达。从词中探求原因,“物是人非”则直接点明了原因,“物是人非”意为“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词人与丈夫感情甚笃,从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减字木兰花》中可见:“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婚姻生活不仅是幸福、甜蜜、美满的,还是心灵上的知音,“赌书泼茶”的典故正是来自二人。“欲语”一词有无尽的意味,此处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未语,泪已夺眶而出,作者想说什么呢?表达对丈夫无尽的思念,表达青春不再的感伤,表达颠沛流离之苦,表达文物丧失的遗憾,表达家破国亡的痛苦。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显其悲伤。
词的上阕通过环境的描绘,神态动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愁苦的词人形象。这是《武陵春》中“愁”的第一重境界。
二、直抒胸臆话愁情
《武陵春》下阕以“闻说”“也拟”“只恐”点出内心复杂的情感。“闻说”后有惊喜,有心动,“也拟”是已经打算春游散心,“只恐”表明了自己的担忧,春游可谓是一波三折。六字既使人感受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又令人不由得猜想词人复杂的情感。“春尚好”是美景与内心的沉重形成强烈对照,作者想到春光尚好,打算“泛轻舟”,但内心痛苦,实在无心赏景,经历内心的挣扎,最终赏春光并未成行,原因竟是担心双溪的小舟载不动内心的愁苦。此句是作者直抒胸臆的点睛之笔。
古代写“愁”的诗句不少,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李白则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地表现了愁思之绵长,愁在诗人眼中有了长度。李清照将“愁”载到船上,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中,又有夸张的成分,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可感的物质,化无形之愁为有重量的实物,将愁写得具体,愁有了重量,重到连船都载不动,可见愁之沉重。在李清照之前,苏轼《虞美人》中有“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李清照此句或许有所借鉴,然而李清照不露痕迹地表现愁之沉重,超凡脱俗。
单就李清照词中的“愁”而言,不同时期的作品,愁的滋味亦不同。《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暂时的别愁。《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沉重的离愁,尚可直抒胸臆话愁情。到了《声声慢》时,“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不再是直抒愁情可以了结的了,愁可谓是无穷无尽。
词的下阕,有感情的转变。写到双溪的春光尚好,一幅众人游春的热闹场景浮上心头,叙写一笔赏春光的打算,转念想到自己愁苦之沉重,怕是双溪的小舟载不动,直抒胸臆,表达愁苦之重。这是《武陵春》中“愁”的第二重境界。
三、知人论世探愁情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要论述他的时代背景。知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就很注重“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该方法在古诗词学习中意义非同一般。教师在进行《武陵春》教学时,对词进行鉴赏,需要了解这个人的经历、性格以及时代背景。李清照借助《武陵春》要抒发什么思想感情是由她的人生经历决定的,是与她周围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沿着这个思路深究下去,发现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愁”内涵丰富。
首先是丈夫去世,永别之愁。《〈金石录〉后序》中记载了丈夫赵明诚去世前的情况:“(明诚)涂中奔驰,冒大暑,感疾,……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丈夫猝然去世,曾经的恩爱已成过往,伤痛永远烙在心间,此时不再是短暂的离别之愁,而是永别之痛。二是国家败亡,家乡沦陷,国破家亡之愁。《武陵春》是1135年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李清照虽是女儿身,但她的骨子里透露着男儿的气概。面对国家的败落,她吟诵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语。面对金兵压境,她“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作为颠洓流离之人,忠君爱国的弱女子无法报国,悲愤之情加重了她内心的苦痛。三是精神无所寄托的孤独之愁。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毕生所藏文物,历经浩劫,所剩无几,这些文物不仅是她的物质财富,更是她与丈夫赵明诚的美好回忆,是她的情感寄托。文物丧失令她痛心遗憾,她只好把情感全部寄托在诗词上。拥有旷世才华却抵不住岁月的无情,她晚年时欲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后人,李清照看重一孙氏女,欲传衣钵。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孙氏墓志铭》云:“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好事也。’”此孙氏女婉拒了李清照传授学问的好意。在当时封建礼教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的才学不被那个时代理解,她是那个封建社会的“异类”,她承受着旷世的孤独。
“知人论世”探求“愁”的根源,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愁”含义更广更深。这是《武陵春》中“愁”的第三重境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武陵春》是字字血泪,处处露愁情,课堂教学时分层次探析“愁”,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现。《武陵春》一词是名篇经典,对这首堪称典范的词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是必要的,也是意义深远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