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阳
【内容摘要】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模式有很多种,各有利弊。不同的模式使乡土地理教材产生不尽相同的教学功能。比较而言,“四模式”概括性地总结了有关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编写)的模式理论。在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时,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乡土地理特色去设计其模式。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材开发模式
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编写)的模式即是选取不同的乡土地理内容,再加以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乡土地理教材不同的体系。也即乡土地理教材不同的总体形式(模式)的不同。笔者通过对比学习多种关于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模式(体系)的论述,认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周升娟论及的“四模式”概括性地总结了有关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编写)的模式理论。“四模式”应在乡土地理教材开发中有针对性地采用。
一、主要模式的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王海霞综合了国内外乡土地理教材的模式,列出七种模式:
并列要素型:将乡土地理要素并排罗列,分别叙述;
要素特征型:突出各地理要素最重要的乡土特征;
综合特征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要素加以组合;
区域特征型:整体地概括出整个乡土区域的特征;
分区综合型:分成若干小区域进行综合论述;
重点问题型:以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素材寻求答案;
混合型:采用前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
并对每种模式优缺点进行了举例分析,在自己编写的乡土地理教材——《山水兰州》的模式选择上,采用“要素特征型”,以此模式突出完整的区域地理概念。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邓伟军亦以七种模式举例分析其优劣,在他编写的惠州乡土地理教材中采用综合型模式。他探讨的七种模式与王海霞探讨的七种模式一一对应(表1)。
周升娟列出四种模式:
要素排列模式:按乡土地理组成要素将资料分类排列;
特征描述模式:以最能反映当地特点素材为主要内容;
中心问题法:将举例性和启发性的要素作为内容;
综合分析模式:突出乡土地理的综合性内容。
并以示意图(图1)形象地反映了四种模式间的关系:
她的四种模式涵盖了前述“七模式”,另外,她的“综合分析模式”非前述“综合型(混合型):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即“综合分析≠综合型”,故若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称“混合型”为宜。
周升娟对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模式分析深入。她提出:乡土地理教材开发对乡土内容的选择应该是不同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乡土内容也因地域特色不同而各有不同。选择不同的乡土内容,把这些乡土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编排到一起,使之有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使乡土地理教材呈现出不同的总体形式,或者说是表现出了不同的教材体系。并且认为因乡土教材的这种不同的总体形式,使它产生了不尽相同的教学功能。因此,在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时,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乡土地理的“乡土味”去设计其模式。
要确立一种合理的、有效的总体模式是很关键的,合理有效的模式利于规范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活动,有利于所编写乡土内容的呈现,有利于编者的意图表达,有利于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乡土地理教材的教育作用。
周升娟在综观了多种国内外乡土地理教材模式的基础上,侧重提出“四模式”。
笔者通过对比学习多种关于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模式(体系)的论述,认为周升娟论及的“四模式”概括性地总结了有关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编写)的模式理论。“四模式”应在乡土地理教材开发中有针对性地采用。
二、主要模式的优劣
1.要素排列模式
按鄉土地理各组成要素把所选取的乡土资料进行分类排列。这种模式是最为通行的一种模式,在编写乡土地理教材中最广泛地被采用。一是因为“按乡土地理各组成要素”排列,重点突出地向学生展现了地理要素,易于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乡土地理知识体系。二是因为按要素排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乡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很容易被学生意识到,从而使学生习惯于按最基本的地理规律思考问题,形成基础的地理思维。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因为按“各组成要素”排列而显得面面俱到,不够灵活,不能凸出各地乡土地理特色,致使乡土地理教材显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这种模式刻板严肃,拒大众于千里之外,学生往往敬而远之。
2.特征描述模式
它以最能反映当地特色的乡土地理要素为主要内容,并在标题中列出乡土地理的主要特征。在形式上“特征描述模式”一反“要素排列模式”的呆板,更直接地向读者表明乡土特色“特”在哪儿。开门见山、旗帜鲜明、主题凸显,从而让学生的阅读学习目标明确、心中有数。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内容编排突兀,地理要素间的关联度不高,即便在各主题下进行“特征描述”,也免不了各地理要素间的穿插,增加了“描述”的难度,要非常注意各地理要素的取舍或者恰当的安排。
3.中心问题法
“被认为是对学科体系影响最大的一种教材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体系。其突出特点是挑选出具有举例性、启发性的地理问题,以问题分析、解决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自我完善。从形式上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问题,学生就有期待,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再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期待心理得以释放、求知欲望得到满足,从而扩展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范围,可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心问题法”这一模式是“启发”教育原则的极好应用。难怪这种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就盛行于国外,受其影响,国内很多地方的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也在这方面不断跟进。其劣势是割裂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知识呈现“碎片化”,如同“肢解的美人”,需要学生很强的重塑还原能力。
4.综合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重在综合,将乡土地理的自然部分、人文部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串到一起,以经济活动为中心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显然,这一模式注重凸出乡土地理的综合性,既体现乡土地理课程的区域性,更把综合性放在首位。地理课程本身兼有自然、人文的性质,这是地理课真正的难度所在,在乡土地理课中如果既要表现乡土特色,还要反映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必然加大了乡土地理教材的难度,这与我们开发乡土地理教材的初衷有悖。乡土地理教材是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乡土地理课程是三级地理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作为统编教材的一种补充,自然要有所区别,如编写模式,应更多样化,所选内容应更灵活,难度应更降低些。也只有这样,乡土地理教材才更具有生命力,才更具有适用性。然而,综合分析模式对学生来说,无形中提出了高要求,学生要具备综合分析的能力才能接受,而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往往欠缺。试想,当学生面对一个很大的“问题”时是何等踌躇!结果是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因此,“综合分析模式”利于把凌乱的地理知识系统化,利于把纷繁复杂的地理知识还原成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本来面貌,但不利于中學生接受,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时对“综合分析模式”采用要相当慎重。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周升娟的“四模式”较好地理清了乡土地理教材不同模式及其关系,避免了前述“七模式”的划分过细、各模式完全割裂的弊端,对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模式选择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伟军.中学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类型和编写原则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初中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海霞.中学乡土地理教育及教材建设初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4]夏志芳,李家清.基于课程新理念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编制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5]周升娟.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乡土地理教材建设——以日照市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7〕GHB3260)“湘教版初中地理纲目式板书设计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向阳,甘肃张掖人,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科教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金安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