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众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焦虑的纾解

2021-09-26 00:24俞国良
人民论坛 2021年25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群体心理健康

俞国良

【关键词】心理健康 社会焦虑 社会转型 应对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观照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进程,社会转型期往往会凸显出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造成消极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发展时期,急剧演变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工作生活,产生焦虑情绪往往在所难免。而当个体焦虑遭遇急剧发生的社会转型,可能会变得日益严峻,甚至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焦虑。如果社会焦虑情绪得不到及时释放,很容易积淀成为有损于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隐患。了解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化解社会焦虑的消极影响,积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对于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求、促进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民心理健康现状与社会焦虑特点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四处涉及到“心理”,突出了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了15个重大专项行动,其中之一就是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此外,心理健康的社会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于人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较大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及需求进一步增强。

2021年1月出版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与2008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首次全国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对比发现,2020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仍然显著,东部地区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其他地区,城市户籍人口优于农村户籍人口,低收入、低学历、无业与失业人群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但是,在心理健康意识的跨年比较中,2020年有更多人认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比12年前提高了6.1%,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增强。在预测未来5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时,人们普遍表现出乐观的倾向。在心理健康知识需求上,人们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是多重的,其中选中率较高的是自我调节和人际交往,表明人们在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和提高这方面的技能。

在总体相对平稳的状况下,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焦虑问题较为普遍地呈现于不同群体中。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问题,如有研究显示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是小学生中检出率最高的五大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趋于平稳,其中焦虑问题在一定时间段内有上升的趋势。一项针对教师群体的研究表明,1994—2011年18年间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且这种下降趋势有加速迹象,特别是在抑郁、焦虑、偏执等方面的问题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变差趋势。针对医生群体的心理学分析也表明,2006—2016年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比我国的普通成年人的平均水平要低,其中焦虑、偏执、抑郁、强迫等心理问题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针对老年人的调查发现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老年人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心理因子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据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结果显示,在我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中,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终生患病率为7.57%。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社会焦虑尤指在社会情景中所产生的焦虑反应,是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

要更好地认知社会焦虑,需先了解其主要特点:一是诱发情境具有突发性、负面性和不确定性。诱发情境很难被预料到,在性質与效价上是消极的,是群体、社会力图逃避和避免的。其来源、特点与成因并非可以完全掌控,解决方案也需要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二是社会或群体的消极反应。整体表现为本能的情绪感受上紧张、忧虑,认知上警戒水平提高,行为意图上伴有逃避危险的期望与努力。社会焦虑的三重情绪反应,往往受到群体共享信息的作用,以及群体成员实际行动的影响。三是作为社会情绪的复杂性。突发事件引发的群体性焦虑不是单一的情绪,而是以焦虑为底色,兼具恐惧、抑郁、内疚、悲伤等负面情绪的社会情绪综合体。四是作为社会心理的弥漫性。社会焦虑作为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情感和期望的一种显性表达,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社会建构,是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等社会发展现状较为直接的反映。特定时期内弥漫在个体与群体中的焦虑状态,能够产生泛化的社会影响,并通过暗示、图式、情绪感染、社会认同、去个性化等机制,集中反映人们的忧思、忧感、忧盼。

当然,社会焦虑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意义。作为人类适应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情绪反应,如果社会焦虑控制在合情合理的限度内,有助于增加个体、群体和社会的活力,激发斗志,唤起警觉,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也有助于社会顺利实现转型发展。

社会焦虑的成因与影响因素

求职就业难,养家糊口难;名利双收、内外兼修难上加难。难题面前,难免惶恐,这恰恰是紧张、焦虑的前奏。有人认为紧张不安、情绪低落、交往退缩就是陷入焦虑状态了,其实没这么严重。如果说紧张是个体处于压力下的应激心理状态,那么焦虑即是一种过度的、痛苦的、持久的紧张。紧张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如追求完美、对健康的担忧等;焦虑往往是一种情绪障碍,而社会焦虑则是一种社会心理障碍。

引发社会焦虑有诸多原因,从个体因素看,存在生理、人格、人际交往等因素。一是生理原因。缺乏睡眠或连续的睡眠混乱会增加焦虑出现的概率。此外,焦虑也与身体素质有关。近几年我国国民的身体体质、健康素质有所下滑,社会焦虑才会“有机可乘”。二是人格特征。人格缺陷往往会造成焦虑出现。如个体性格自卑、缺乏自信、耐挫力弱、情绪不稳定,特别是对困难、失败的错误归因,很容易造成紧张、焦虑。三是人际交往上的困难。以青少年群体为例,其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与人沟通不畅;而且他们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可能情绪不稳定,加上可能与父母有分歧等,都是引发焦虑的因素。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群体心理健康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调查
中间群体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