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 李亚林 巧玲 易润华 吴正伟
[摘 要] “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病害“三要素”是指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围绕植物病害“三要素”,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让学生对“三要素”在病害发生中的机理有更清晰的理解与认识。基于病害“三要素”突出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普通植物病理学;病害三要素;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东海洋大学校级教学团队——植物保护学教学团队(570219074);2019年度广东海洋大学综合类教改项目“南亚热带地区植物保护专业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570219075);2019年度广东海洋大学专业核心课程培育“普通植物病理学”(571119070)
[作者简介] 何 红(1963—),男,江西丰城人,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生物技术系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4-0051-04 [收稿日期] 2021-04-15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植物病害防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础研究与实验操作技能等,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骨干课程[1]。学生通过“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学习,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病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理解植物病害防治的基本措施。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以下简称“三要素”)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了解病因、侵染过程、植物抗(感)病性和病害流行,以及制定植物病害防治对策,都离不开对病害三要素的分析[2] (P189-195)。
一、基于植物病害“三要素”突出教学重难点
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共64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理论课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系统、植物病原物、植物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发展、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互作、病害流行与预测、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与对策。课程重难点较多,内容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任何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是为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对于植物病害“三要素”的把握和理解决定了学生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植物病害“三要素”也是贯穿整个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于植物病害“三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目前普遍接受与认可的是“三角关系”[3] (P213-217),即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各占“三角形”之一角,这表明“三要素”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具有相对同等的作用。但在植物侵染性病害(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中,一般情况下只有病原物存在时植物才有可能发病,没有病原物植物就不能发病,病原物是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在植物体(寄主)上表现的,即寄主植物是病害发生的主体,没有寄主植物也就无植物病害可言,而环境条件往往是通过影响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植物病害的。由此可见,在植物侵染性病害中,病害“三要素”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病原物和寄主植物是植物病害发生与否的关键,病原物致病性(力)与寄主植物抗病性(力)之间相互“搏击”在植物病害发生中起主导作用,是植物病害发生的内因,环境条件在植物病害发生中起辅助作用,主要是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程度,是植物病害发生的外因。
1.当病原物致病性(力)强,而寄主植物抗病性(力)相对较弱时,一般情况下病害会发生,但病害发生严重与否,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1)若此时环境条件对病原物有利,而对寄主植物不利,则病害发生,且可能大发生;(2)若此时环境条件对寄主植物有利,而对病原物不利,则病害轻发生或不发生。
2.当病原物致病性(力)弱,而寄主植物抗病性(力)强时,一般情况下病害轻发生或不发生,至于病害是否发生,则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1)若此时环境条件对病原物有利,而对寄主植物不利,则病害可能发生,但一般情况下发生较轻;(2)若此时环境条件对寄主植物有利,而对病原物不利,则一般情况下病害可能不发生,即使病害发生,也相对较轻。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病害“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三者在病害发生中的作用也有更清晰的理解与认识。
二、围绕植物病害“三要素”优化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更好地把握植物病害“三要素”是“普通植物病理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环节。“普通植物病理学”内容庞杂,知识点多、抽象,大部分章节晦涩难懂。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到位,学生不求甚解,教师枯燥“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4]。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科技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由之前教材、课堂教学发展为通过网络、自媒体等多种途径,教学方法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进行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运用启发性教学方式和多维度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联想,有所感悟。另外,可以结合视频资料展示、类比、小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法等,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教”转到“学生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到达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5]。比如植物病害病斑(症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普通植物病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教学的重点,目前有关植物病害病斑(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强调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即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而有关寄主植物在病害病斑(症状)发生与发展过程的作用却鲜见关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以病害病斑的发生发展为着眼点,基于病害“三要素”的“搏击”关系,提出相關问题:“在病原物侵染过程的同时,寄主植物有何反应”“最新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互作机制相关的理论有哪些”。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PPT汇报,然后由教师点评。通过展示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植物病害病斑(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见图1),使学生更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 “三要素”及其重要性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