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劲松:无用之用,即是大用

2021-09-26 01:24
BOSS臻品 2021年4期
关键词:劲松美育时代

藝术创新与破局没有标准

20世纪80年代末,杨劲松曾提出“新学院主义”主张,试图用面对内心困惑的方式,解答艺术创新出路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其次是针对文化虚无主义盛行的当时,辩解在中国变革时期的学院艺术可挖掘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办展经验,杨劲松发现单纯从技术、材料、形式入手无法触及艺术的根本,目队的认识、判断、更替等生命欲求等问题需要更深层的思考。他强烈意识到建构个人观点与立场的这一能力的缺失,会导致原创思想和美学经验不能更多地创新作品。因此,他认为艺术最难实现的不是外观形态的华丽与否,而是每个人的认知、判断、改变提升和创新求变的能力。

杨劲松早年就在审视当代艺术,他提倡“自由艺术”的观念,不断反问“艺术为何”与“自由为何”,最终将艺术创作的锚定在自己身上。他要成为一个真实的自己,亦能用艺术表达真实的自己。杨劲松以涂抹的方式创作,他认为人生来就会用手触摸、涂抹的方式来感知世界。在后天教育和社会规训下,人天性中的涂抹意识被语言或形式替代。通过“不被定义的涂抹”方式,杨劲松希望回归天性、走向自由。在他多幅作品中都呈现了非常规色彩搭配法则下的纯色关系,那是一种别样的视觉体验。

在杨劲松看来,艺术讲究创新,并不存在恒定的标准,它更多的是拓展价值观、新局面,带来文化新希望的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艺术理念涌入中国,他直言,当时国人对于艺术的探索与革新大量来源于西方艺术的引进、模仿和参照。如今“艺术大众化”作为现今时代的基本倾向,促使艺术成为人与社会沟通的形态,人的丰富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作为沟通条件的艺术不再是摹仿因袭的模样。

时代变迁,人人都是艺术家

时至今日,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艺术的发展也在突飞猛进,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格局萌动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群体当中。杨劲松教了几十年艺术,广州美院、浙江美院、西安美院、中国美院他都曾任教,在德国柏林也任教过,还曾担任中国美院美术馆的执行馆长等诸多业界重要职务。他几乎是最关心“差生”的老师,他的每一届学生里都有差生,他却可以让他们毕业的时候都变成备受瞩目的“优等生”。

杨劲松认为,万事万物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差异,所谓的“差生”和“优等生”在灵性上都是一样的,只有学会尊重差异和不同,才能真正的将学生的艺术潜能发掘出来。当代艺术就是要打破现实主义壁垒,让每个人都得以释放、平等地表达自己,让世界通透起来。艺术本身无用,但找准了与生活、社会的衔接点即可有大用。这就是艺术——在寻常的生活点滴感动中,让心灵得到洗礼与启发,变无用为大用。

随着国家对美育教育的倡导,美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杨劲松认为美育教育应该是一种更自由的教育形式,而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本身是对人的启迪,好的人文美育教育应该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美育作为教育手段,不光是教学生画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有爱的环境中交流、感受生活的美好,在生活的点滴中进发对艺术的感知力,在感受艺术的过程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源。正如约瑟夫·博伊斯所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着无限的艺术潜能。

BOSS对话杨劲松

BOSS:您于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后于1988年又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硕士毕业选择留校任教,长期从事版画教学、创作及高等美术教育研究工作。于您而言,老师在您的生命中有着怎样的意义?多年来您一卣坚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研究,并带出一届届优秀的学生,您认为其中最人的收获或感悟是什么?

杨劲松:最大的收获是,焕发生命力,而且是一种双方求真辨道砥砺前行的过程。其次,我会尽量把自己融入学生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老师与学生在不断地互相激活。遇到一些难以向学生解答的问题,我会想方设法找到答案分享给学生,也会与学生探讨思路,碰撞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们共享获得成果的欢欣与鼓舞。师生之间这种互动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它会让艺术认知、艺术品味、艺术感受驻进学生的身体里,为他们未来的艺术之路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当老师,教书育人,却也让我在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在与新时代青年的交流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也曾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生们那股向上涌动的生命力,对中国未来的艺术力量我怀着无限的憧憬:他们可以成为优秀的老师、优秀的艺术家、优秀的策展人……他们是未来中国艺术的中坚力量,相信在时代中蜕变的他们会为中国艺术带来更创新的发展。

BOSS:综合材料绘画是中国美术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时代产物,而近年来其创作和教学已形成一定规模并逐渐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在您眼中综合材料绘画最人的魅力在哪里?您认为这一时代产物对于学习绘画或后期从事艺术有何实质意义?

杨劲松:简言之,它是一股解放的力量。是指我们习惯了的艺术家实践方式,在面对新时代丰富内容,普遍处于“专业失语”阶段时的解放力量。它能成为今天年轻人所热衷的实践方式,在思想情感表达上获得别开生面的喜悦,正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这一实践方式,不同于传统美术的地方是强调内容的意义。内容即形式,而非形式即内容。这一区别是重点。我们强调“将思想嵌入材料”,或“媒介即内容”,是基于工业文明和科技时代的文化属性,不再受限于你是不是在画油画、做雕塑等等专业表象。这一方式不仅表明了“艺术当随时代”的道理,对我们的未来启发则是如何激活生命密码,释放人对未知求解的文化热情。

BOSS:您作为五十年代出生的当代艺术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请谈谈在时代大背景下,您如何看待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2020中国疫情过后,艺术教育模式方面有何变化或创新?

杨劲松: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年历程里,中国艺术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教育界,有一种很强烈的要追上去的愿望,中西方之间展开积极地国际交流以及社会实践课程,在引进、参照和模仿的过程中,中国艺术教育在不断地探索适合于中国文化教育的方法和理论,如何将西方先进的艺术思想因地制宜地应用到本土的艺术教育中去,让学生的艺术天赋能够不受限制地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的教育课题。

在后疫情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深刻撼动了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此时我国正面临一场全新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对于国家一二线艺术院校来说,必须突破固有的教育模式,使其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紧密相连。更要突破对西方艺术的模仿和参照模式,让中国每一座城市都拥有其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内涵。而中国互联网时代,更让网络链接实现知识与观点的及时传递和共享,让艺术教育有了一个更开放与多元的土壤,更好地滋养学生放眼世界,跨越时空,在大视野中汲取并提升自身艺术修为。这一点是时代赋予的先机,值得我们的孩子去求索,去开创。

BOSS: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丁伞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将“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作为多年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您如何看待现今中国的艺术教育?对于美育的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愿景和寄望?

杨劲松:这个题目有点大,我个人的粗浅认识是,“美育”是好事。国家在强调民众普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及共同致富等基本国策,其内涵则是生命的感知力和生活的认识方式提升。而这一切都与美育息息相关。虽然,美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种唤醒与启迪的美的感受过程,但这只是美育的一方面内容。美育的意义是深远的,美育的文化包容性和审美价值的多元性,也是不可忽視的。

大国崛起、大国形象等这些愿景的呈现,不仅是美术学院的分内事,社会宽松的文化氛围和良善的人际关系,以及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都莫不是“美育”的题内之意。

猜你喜欢
劲松美育时代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猫”忍不住
猫忍不住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声叹息:越南人未富先老
e时代
e时代
美育教师
e时代
阅读理解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