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钟
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座年轻的山脉,它就是被称为“高原绿岛”的六盘山。
六盘山,名称上有广义和狭义之说,狭义的六盘山为六盘山脉的第二高峰,位于固原原州区境内,海拔2928米。由平凉至静宁的公路经此。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因此得名。广义的六盘山在宁夏西南部、甘肃省东部,南段称陇山,南延至陕西省西端宝鸡以北。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
六盘山平均海拔比贺兰山还要高,山脊海拔通常在2500米,最高峰是位于和尚铺以南的美高山,俗称米缸山,海拔2492米。六盘山是一个狭长山脉,呈南北走向,也是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在长期内外应力作用下,六盘山形成了强烈切割的中山地貌,海拔高,相对高度达400米以上。其中,凉殿峡相对高度达500余米,峡谷处悬崖峭壁极为险峻。同时,这些地势特征造成峡谷中溪流交错,水流每到陡落处便会飞泻成瀑或落地成潭,形成潭、瀑、泉、涧,溪等多种水体景观。南段陇山古称陇坂,南北长约100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山势陡峭,为渭河平原与陇中高原的分界。
六盘山地区,气候属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带,具有大陆性和海洋季风边缘气候特点,春低温少雨,夏短暂多雹,秋阴涝霜早,冬严寒绵长,光照资源十分丰富。
六盘山自古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结合部,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如今,六盘山的军事地位早已弱化,但文化交融作用依然被不断更新扩容。
六盘山的生态作用极为重要。在地图上如果把银川、西安、兰州这三个省会城市点线连接,会呈一个三角形,六盘山正好位于中间位置。大陆性气候使得这片广泛区域较为干旱,再加上人类活动的破坏,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而六盘山相比周边地区降雨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宜于林木生长,有较繁茂的天然次生阔叶林,六盘山也自然成为了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绿岛”。
六盘山是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陕、甘、宁三省(区)18县600多万人的水源地。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35.7万亩,其中自然保护区101.7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1.5万亩),保护区外围区域及国有林场34万亩。截至2019年年底,六盤山森林覆盖率达64.5%,年径流量2.9亿立方米,有脊椎动物226种、无脊椎动物3554种、高等植物1224种,因此还被称为“天然水塔”“西北种质资源库”。
六盘山的生态环境在近百年中变化巨大,这些变化多是人为造成。由于人类曾经的过度开发,六盘山的植被一度遭到严重破坏,一座座绿山变荒岭,地表裸露,生态恶化。为此,国家吹响了六盘山生态保护的号角。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其管护工作主要由六盘山林业局承担。 在六盘山生态建设与保护上,六盘山林业局依托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护。重点在“种”“护”“管”三个方面持续下功夫。
在“种”上,1958年以前,六盘山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森林面积36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27%;1958~2000年,特别是1966年林建三师成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转业军人2000余人进驻六盘山,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种植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油松为主的三北防护林45万亩(仅华北落叶松林保存35万亩,约7亿株),森林覆盖率达47.8%;2000年到现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六盘山生态保护长廊建设、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种植油松、桦树等针阔混交型水源涵养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5%。
在“护”上,一是实施天保工程,加强公益林保护,坚决禁止采伐,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二是开展封山育林,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先后实施封育27万亩,促进红桦、白桦、灌木等植物群落生长,加快植被自然恢复。三是依法综合治理,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行动”,共核查出六盘山风险点125处;拆迁整治保护区内的水泥厂、采沙场等54处,全面实施了生态修复;按照要求保留道路、林区管理用房和旅游基本设施等71处。
在“管”上,突出管好野生动植物,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突出管好森林防火,实行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做到护林员严防死守、视频监控全天候无盲区,确保了连续6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突出管好保护区边界,认真开展勘界立标,目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边界清楚、管理规范。
6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六盘山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六盘山的生态治理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按照“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要求,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筑牢六盘山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广“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实现山绿与民富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