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赡
(中国人民解放军32526部队,江苏 无锡 214123)
当前,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各类工程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硬化面积不断增多,与之对应的是绿化面积的不断减少,这种情况使得城市在遇到降水天气容易出现城市内涝等水生态问题。各大城市“看海”现象在网络上不断发酵,背后反映出社会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水生态问题的关注。海绵城市被提出就是为了解决该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海绵城市理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城市居住区规划中,不仅可以打造出生态友好型的居住环境,同时可以帮助城市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理念也就是让城市具备像海绵一样的“弹性”,这种弹性主要体现在城市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方面,在降雨的时候可以通过海绵城市对雨水进行吸收、存储、渗透和净化,需要雨水的时候则可以对所存储的雨水进行利用,使城市能够像自然地貌环境一样表现出可循环、可持续的水文特征。
海绵城市理念是致力于恢复城市生态系统,促使城市、水文、环境三者和谐相处的新型理念,其通过对城市的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城市绿地乃至建筑、道路对雨水的吸收、储蓄、缓释等作用,不仅改善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水生态问题,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可构建具备景观效果的城市公共空间供人们进行活动。当前城市居住区规划所面临的难题较多,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居住区规划中,能有效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质量,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虽然有着较大的应用空间和应用优势,但是其实际应用依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不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居住区居住的主体是人,因此海绵型居住区的规划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的生活来展开规划活动,利用海绵城市“弹性”的特点,解决水生态问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同时通过相应的景观规划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真正创造出一个居住舒适、环境优美的城市居住空间。
海绵城市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在规划设计中,应当构建居住区水体循环利用系统,对雨水进行充分的吸收、存储,并将其应用到景观构造等方面。此外,在景观构造方面,绝不可为构造景观效果而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应当促使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之间协调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性。
不同城市居住区水文情况不同,因此在进行规划时绝不可一概而论,而是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居住区的实际地质、水文情况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按照自然降水的分布情况,合理设置生态化屋顶、下沉式绿地等海绵型水体调蓄设施。在景观营造方面,也应当根据其所在地的土质情况,栽种适宜生长的景观植被,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效果。
经济性原则是居住区在规划时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便是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也应当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居住区水文情况不同,对海绵型设施的需求也不同,这就要求规划设计者对居住区水文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继而在规划中科学地确定海绵型设施的规模以及种类,以确保其具备较高的可行性,不会造成资金方面的浪费,最大化实现海绵型设施的利用效率。
海绵型建筑是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充分利用海绵城市技术措施,适当增加相应的设计,以确保海绵型建筑具备良好的雨水调蓄排放、回收利用功能,实现对雨水的有效控制和安排。比如在屋面坡度不大、不利于雨水调蓄排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屋顶花园的海绵型设计,一方面通过植物系统实现减缓地表径流的形成,另一方面还能够营造良好的屋顶景观。
目前城市道路硬化使得雨水难以渗透,加上地势的原因,雨水很容易在道路表面积存,给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应用在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中,结合道旁绿化,对道路纵横坡度进行合理优化设计,促使路面雨水能够更快地形成径流,避免在路上积存,使其流入绿化地带渗透,以供绿化植物吸收利用。
传统模式下,诸如公园等居住区绿化空间的规划设计,其所具备的功能往往比较单调,无法有效地对雨水进行调控,而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居住区绿化设计中,通过海绵型措施的应用,使得公园等绿地具备一定的水体调蓄功能,加上绿色植物的作用,实现对水体的过滤和净化,并可以循环利用到绿化系统中去,从而提高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顾名思义,下凹式绿地指的是绿地所处的地势比周围环境低的一种绿地形式(见图1),其优势在于凭借下凹的地势特点,相对于普通的绿地环境,更有利于雨水的储蓄,同时能够促使雨水凭借地势作用流入绿地中,减少雨水的外排,从而起到缓解城市内涝的作用。下凹式绿地的特点决定其对地势高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但遇到合适的建设场地,往往能极大程度地节省建设成本。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作用,使得下凹式绿地具备较高的透水性,在后期绿地维护阶段可以有效减少绿化方面的用水。下凹式绿地是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对改善居住区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1 下凹式绿地示意
传统建筑屋顶多为钢筋混凝土屋顶,其渗透性差、径流系数大,在降雨的天气情况下,易形成径流,加快城市内涝情况的出现。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绿色屋顶,通过屋顶绿色植物的栽植,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特性,减缓屋顶径流的形成,使得排水系统的负担得以降低。同时,屋顶植被能够起到隔热和保温的作用,有效调节建筑内部温度,减少建筑暖通空调能耗,还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调节居住区局部的气候和环境。屋顶绿化意味着居住区绿化面积的增加,对缓解居住区热岛效应具有一定的作用。
居住区为保证地面的整洁,通常都采用硬化铺装,利用管网进行排水,这样的排水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若是遇到强降水,很容易超出其排水能力,进而在居住区引发内涝,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给居住区的地面铺装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也就是利用透水铺装材料进行地面的铺装,这些材料包括透水砖、透水沥青等。当雨水降落到地面上时,可以有效地下渗,即便是强降雨也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削弱径流,使居住区内涝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透水铺装地面相对于传统的硬化铺装,既满足人们对硬化地面的使用需求,又利用生态优势减少地表径流的冲刷,增强居住区域的蓄水能力。透水铺装地面在居住区停车场、路旁人行道等区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众所周知,湿地系统不仅在雨水调蓄、水体净化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营造一定的景观效果,因此,在进行居住区公园等公共绿地共建规划设计时,可以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将其规划为湿地公园,对居住区域内的水生态环境进行调控,发挥公园的海绵作用。此外,海绵公园还可以与旱溪相互连接,在降雨天气使雨水快速汇集通过旱溪流入海绵公园内,不仅为公园补充一定的水量,同时也缓解居住区域的内涝,而海绵公园内的植物也可以对雨水中的杂质进行一定的吸附和过滤,起到净化的作用,促使雨水达到可以循环再利用的要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减少,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内涝等情况有时发生,人们的居住环境受到极大的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对这些问题有着很好的解决效果,在居住区建筑、道路、绿化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应用空间,在实际居住区规划的时候,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可持续性、经济性等原则,科学合理地运用海绵城市措施,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推动我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