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的多元性分析
——以丹下健三设计理念为例

2021-09-26 09:22邵国栋崔婧雨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8期
关键词:模糊性流线墙体

邵国栋,崔婧雨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0 引言

丹下健三是日本现代派建筑的代表性人物,他善于探索建筑形式,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结合日本文化,并利用日本的传统空间,在空间的研究上有很大成就。

1 丹下健三的设计理念

1.1 建筑空间思想

丹下健三设计了许多日本建筑,他的设计善于把现代建筑和传统日本建筑相结合,对日本建筑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又提出“功能典型化”的设计理念,给传统建筑赋予现代主义建筑的理性主义的形式。丹下健三曾说:建筑必须具有引人共鸣的特点,但建筑的基本形态、空间和外表也必有逻辑。创意作品在我们这个时代表现为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形态。传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催化剂,它促成某种化学反应且不能在成果中被识别。传统毫无疑问可参与创作,但它自身将不再能成为一种创意。

1.2 “都市轴”理论

1960年,丹下健三提出“都市轴”理论。丹下健三提出的方案策略:通过开放、流动的“城市的核”(具有凝聚人类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构建序列化的尺度和结构化的空间秩序,弥补现代社会冰冷的机械式,实现更亲和的空间场所。

丹下健三理论表述单体建筑、城市建筑群和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之间秩序的问题。建筑群内部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建筑群与其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关系紧密相连。他的设计形成不同组织结构围绕主体的布置。这种设计概念运用于城市规划与小型建筑群空间的设计。他认为城市是整体,整体和要素之间虽然存在关系,但是重要的是内在组织结构空间之间相互依存,即元素之间相互关联叠合的关系。建筑也是如此,主体与周围结构的相互结合能产生各种奇妙的空间组合关系。

1.3 建筑空间的营造

丹下健三认为,建筑空间包括限定性空间和非限定性空间。限定性的空间为特定的空间,例如电梯间、管道空间等;非限定性空间是灵活的空间,两种空间可互相交融组合。他曾经说过:“没有空间概念,建筑师不可能把握得住功能的本质。”

丹下健三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纤弱、巧妙、冷静看作消极部分,通过粗犷、强烈力度感展现日本的强韧意志,香川县厅和代代木体育场可感受到丹下健三在建筑中表现出的日本传统文化意蕴。丹下健三想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把象征性空间运用到城市空间形态的表达上。

2 对博物馆进行模块空间重构

在设计过程中,笔者选用丹下健三的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为设计原型,对这个建筑尝试进行空间重构,利用体块组合、分解等手法进行体块构想,创造不一样的空间体验,分析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的多元性。

2.1 模块变形

尝试对原建筑的主圆形体块和半弧形体块进行提取,分成主体的圆和附属的弧形体块,让附属体块与主体体块形成同心圆的关系。再对弧形体块进行分割组合,形成3个独立的单元体块,但3个独立的单元体块又相互融合、碰撞,让建筑在形态和流线上更加自由。对这3个单元进一步处理,使他们既在流线空间上具有引导作用,又通过流线空间与主体建筑联系更紧密。

按丹下健三城市序列化的尺度和结构化的空间秩序理论,采用大体快、小体块和连接这两个体块组织的结构,整体建筑通过体块分割为多个空间,模糊建筑该有的围合边界。

2.2 建筑空间

在整体空间上,利用室内外空间进行交错,模糊了建筑室内外空间,打破具有明显空间界限的墙体。在一些体块延长弧形建筑的墙体上开洞和开窗,使视线自由通过,但又有遮挡部分,体现建筑空间形式的模糊性。弧形墙体与建筑主体形成秩序感,与主体建筑形成呼应,在视觉上又可遮挡主体建筑,起到过渡作用,模糊墙体的流线空间关系,使单一的流线自由且复杂。体块与体块之间虽然相互独立,但加入流线空间使整个建筑更具有整体性。

2.3 建筑与环境

在整个建筑空间立面的处理上,将建筑原有的弧形进行延伸,使原来单调的立面更富有变化(见图1)。在墙体不同位置进行室内外空间布局,把室外景象通过墙体引入室内,使墙面与环境更好融合。在建筑材料上运用清水混凝土,具有较强的肌理效果,也可更好地与周边环境进行融合,使建筑概念模糊,把握好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平衡。

图1 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鸟瞰效果

3 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的多元性

3.1 空间的功能与形式

1)特定空间的功能 建筑功能与形式间有着密切联系。如学校,由单独的教室空间和行政办公空间组合而成,直接由走廊连接空间。又如展览馆,由中央大厅连接3~4个展览厅。所有特定空间几乎都有自己的空间组合形式,规定建筑空间特定的使用功能。

2)公共空间自由的功能 笔者在设计中考虑打破空间功能限制,使空间划分更自由,不再拘束空间特定的使用功能(见图2)。把若干个独立的体块通过某种方式或媒介连接,形成整体空间,彼此相互穿插贯通。整体建筑的功能是展览馆,在整体空间的营造上打破传统展览馆的大厅与展厅的连接关系,利用墙体的引导进行串联,使整个空间没有明显界限,让整个空间形成自由的流动的空间。

图2 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室内效果

3.2 空间形式的模糊性

1)空间的模糊性概念 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灰空间”概念,灰空间是难以确定室内还是室外的空间,这种空间可打破室内外的隔阂,让建筑体验更活泼而丰富。这就是内外空间的模糊性,可打破具有明确室内外界限的建筑空间。

2)建筑空间的模糊性 在设计中利用开窗和镂空处理,镂空后的墙面起到取景窗的作用,让室外环境向室内融合,营造丰富的空间感。延长的弧形墙体弱化建筑与周围环境特有的边界感。在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营造中,并没有特定的限制空间,削弱整个建筑的体量感。人们可透过建筑形体从一侧看到另一侧景物,使人们融入整个建筑。这种不确定性的模糊空间给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视觉效果,并产生多样的空间感受和意犹未尽的模糊体验。通过整个空间界面的模糊和功能的模糊来表现整个建筑空间的模糊性。

4 结语

以丹下健三的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建筑为例进行空间重构,了解公共空间的功能与形式。公共建筑空间的功能是自由的,可产生复杂多变的各种空间。空间的功能多样,空间的形式模糊,功能与形式多样性。模糊的空间形式可让空间更流畅,打破独立的建筑形式,让建筑界面之间具有过渡性,形成相互融合的空间关系。

猜你喜欢
模糊性流线墙体
模块化蓄热墙体日光温室研究进展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几何映射
承重型3D板墙体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秸秆砖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流线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