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婷婷,覃焕莲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名人”可解释为著名的人物,在某一领域知名度较高或有较大的贡献,对其所处的空间和时代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1]。“名人故居”泛指名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作为一个承载了著名人物生活印记的特殊场所,是地域历史和精神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色彩。环巢湖地区地处江淮腹地,连接南北,多文化交融,历史遗产丰富。根据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发布的《合肥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可知,环巢湖地区已挂牌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建筑共39处,其中,名人故居19处,约占总数的一半。名人故居作为环巢湖地区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该地区民居建筑发展及建筑文化传承提供了依据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安徽位于我国中东部,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属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区。长江和淮河将安徽从地理上划分为皖北、皖中和皖南,皖南为平原地区,皖中多山水丘陵,皖北多山区。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因素,安徽省逐渐形成三大文化圈:皖北地区的中原文化,皖中地区的江淮文化和皖南地区的徽州文化[2],三大文化圈相互独立又互有影响。巢湖位于安徽中部,毗邻长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环巢湖行政核心区有“一湖两城十二镇”,即合肥滨湖新区、巢湖市区,肥东的长临河镇,巢湖的中庙镇、柘皋镇、炯炀镇、黄麓镇、散兵镇、中垾镇、槐林镇,肥西的三河镇,庐江的同大镇、白山镇和盛桥镇。从地理位置上看,环巢湖地区是山水丘陵地带,地势平缓,水系发达,交通方便,隶属江淮文化圈[3]。
环巢湖地区有着悠久的地域历史。春秋时期,列强争霸,楚国的领土扩张到长江中游,原来楚地居民随着楚国扩疆的过程迁移,有一部分来到了巢湖流域和原巢氏混居,同时,他们也带来了北面的中原文化。此后,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这里不断地融合。唐宋时期,受科举制度影响,儒学文化广泛传播,书院私塾应运而生,习文风气浓厚[4]。明洪武年间曾发生大移民,41个氏族从江西、徽州、江苏等地迁入此地,南方人口规模性迁入对该地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晚清时期,李鸿章曾在安徽招募军队,将领和士兵主要来自合肥、肥东和肥西等地,故称“淮军”。民国时期,环巢湖地区的儿女们积极投身革命,涌现了以张治中、李克农为代表的著名爱国将领[5]。
环巢湖地区的名人故居共19处,整体分布呈“大集中,小分散”的状态(见图1)。肥东和肥西两县数量最多,分别有6处和7处,占到总数的七成,主要集中在长临河镇和三河镇。故居主要建于清末和民国时期,其中,清朝建筑12处,剩余7处是民国时期修建。
图1 环巢湖地区名人故居分布
历史名人的存在赋予了民居重要的精神内涵,这些名人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成长和教育背景,因此,名人故居的文化特征也具有很大差别,类型也不尽相同。肥东长临河镇的名人主要是淮军将领,有吴谦贞、吴球贞、吴育仁和吴毓兰、吴毓芬兄弟,他们荣获军功授勋后归乡兴建家宅。三河镇水系密布,交通便利,商业兴盛,名人荟萃,有淮军将领刘秉章、商界人士刘锦堂、物理学家杨振宁以及政治家郑善甫等。
建筑功能设置会因为使用者的要求不同而存在差异,多数民居建筑是单一的居住功能,但部分民居建筑也具有商业、宗教等其他的公共属性。刘同兴隆庄的主人是三河商会会长刘锦堂,兄弟五人共同经营并居住在此,是商住一体的民居建筑类型。中祥和的主人乐善好施,笃信“好人善报”的因果,在后楼设仙姑牌位,常年供奉香火。由于中和祥生意兴隆,仙姑楼的名声渐盛,越来越多的百姓前来礼拜,仙姑楼从原来的家祭转变为公拜,仙姑楼也慢慢转变为居住和供奉功能混合的民居建筑类型。
环巢湖地区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紧凑,以厅堂和天井(内院)为基础纵向形成轴线,组织主要空间,轴线两侧布置厢房等其他辅助空间,纵向两组建筑群之间由巷道连接。杨振宁旧居中轴布置是“下厅—天井—过厅—天井—过厅—院落—天井—过厅—天井—上厅”的模式;肥东的淮军将领宅邸都是厅堂和内院组织起来的建筑群,吴育仁故居是“下厅—天井—过厅—天井—过厅—天井—上厅”的中轴对称式布局(见图2);吴家花园中,吴毓芬故居由“下厅—院落—过厅—院落—过厅”组成轴线,吴毓兰故居则是“下厅—天井—过厅—院落—过厅—院落”串接的规整布局,两路建筑中由巷弄连接(见图3),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图2 吴育仁故居平面布局
图3 吴家花园平面布局
民国时期,人们的思想日趋开放,建筑与外界的边界逐渐被打破,建筑不再严格遵循中轴对称的布局模式,而是因地制宜,根据地基的地理环境和主人的需求布置,仅有局部保持对称。例如张治中故居修建在坡地上,建筑分两路,一路构成“下厅—天井—过厅—天井—过厅”局部对称模式,另一路则因地制宜,沿着地基高差方向巧妙布置,两路建筑通过中间的院落连接成整体(见图4)。
图4 张治中故居平面布局
厅堂、厢房和天井是传统民居的主要功能空间。天井在建筑中起采光、通风、排水、交通及景观空间等多重作用。环巢湖地区的民居建筑中,天井呈方形,长宽比普遍为2∶1、1.5∶1和1∶1三种模式。天井周围的屋顶相连,通过屋顶的排水组织引进建筑中,再通过天井四周的下水口排出室外。刘同兴隆庄第二进天井为四水归堂设计,天井四角放置了蓄水缸,意为“蓄财”。自然界的雨水、空气通过天井循环往复,象征建筑不断吐故纳新,生命循环不止。
除了天井,这里还有北方做法的院落空间。与天井相比,院落尺度大,封闭性低,只有一面或多面房屋围绕,且屋顶不相连,形状因地势和房屋布局的变化而变化[6]。长临河镇的六家畈古民居群中,吴育仁故居和吴家花园第一进、第二进内院为院落;三河古镇的名人故居都设有院落;张治中故居利用院子把两路建筑组合起来,并且根据地形处理成台地形式,解决了内部高差问题如图5所示。
图5 环巢湖地区名人故居典型天井布局
厅堂和厢房围绕天井向心布置。建造时根据用地和需求的不同,产生了凹字形、口字形和一字形等丰富多样的布局形式(见图6)。凹字形平面布局的厅堂为“明一暗三”或“明三暗五”模式,厢房位于天井两侧,与厅堂形成三合院的形式;口字形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式,多为三间两进,在此基础上也有五间式,厅堂与厅堂相对,厢房布置在两侧;一字形平面布局中厢房在厅堂两侧,面阔为三开间或“明三暗五”的模式。
图6 厅堂与厢房平面布局
在建筑群中,厅堂位于轴线中心位置,其规模体现了建筑的规模。厅堂的位置不同,其功能也有所区别。第一进明间为下厅,是建筑内部与外部过渡的空间;轴线上最后一进的明间为上厅,是建筑组中最中心的位置,用于主人接待重要客人和家族主要成员聚集议事,或是祭拜仪式性空间。此外,其余明间为过厅,是多进式合院布局中连接室内和天井的半开放空间,也是建筑轴线上重要的交通空间。上厅、过厅和下厅构成严谨规整的“三厅一轴”。厢房分布在轴线两侧,除了承担日常居住功能外,也承担储藏、厨房等辅助功能,适应家族中不同的人群使用要求。厢房一般对称布置,形制规整,与厅堂的联系紧密,而位于天井两侧的厢房往往起到了围合的作用,如图7所示。
图7 环巢湖地区名人故居典型厢房布局
民国时期,卫立煌故居、宋世科住宅和李家大院3处名人故居的平面中出现了形似碉堡的建筑单体,高约3层,一般位于建筑群体的侧面,被称为炮楼。建筑上有用于瞭望和射击的小窗,其主要功能是用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和防御,其形式与肥西圩堡建筑的碉堡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结构主要是抬梁式和穿斗式2种类型,抬梁式主要在官式建筑和北方建筑中出现,南方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使用穿斗式[7]。环巢湖地区的名人故居中,习惯把二者结合灵活使用,并采用砖木混合结构体系。建筑明间是抬梁式结构,有效地增大了室内空间,次间和山墙面则使用穿斗式结构,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也节约了用料。
环巢湖地区民居建筑中,柱础用料为石材,主要有方形、鼓形和覆盘形3种,部分建筑的柱础用雕刻进行装饰。柱身纤细,多为梭柱式样,材料是木材,有深褐色、深赭色和红色。与皖南徽派民居不同,柱头相对简单,没有繁复的装饰,反映出家宅主人没有徽州商人经济富庶。只有吴育仁故居和吴家花园建筑的柱头比较复杂,雀替和枋上雕刻了卷草纹和云纹等样式,十分精美,应该是与吴家的淮军将领身份有关联。
环巢湖地区民居建筑的屋顶形制主要是硬山顶和悬山顶。吴氏旧居是悬山顶;张治中故居既有硬山顶,也有悬山顶;其余建筑是硬山顶。屋面主要用青灰色板瓦合瓦铺设。屋脊使用青瓦层叠排列形成屋脊线,样式简单,屋脊中间多用瓦片拼合而成的花瓣装饰,或因建筑功能和主人喜好不同,装饰样式不同,如仙姑楼屋脊是宝顶葫芦装饰。规模较大的故居在檐口处使用滴水瓦和花边瓦进行装饰,如吴育仁故居、吴家花园、吴谦贞故居、刘秉璋故居、刘同兴隆庄、仙姑楼和杨振宁旧居;其他故居檐口做法比较简单,一般是用扇形瓦片将瓦垄覆盖,并在表面抹灰,如张治中故居。
墙体可分为外墙和内墙。在环巢湖地区,除了杨振宁旧居和宋世科住宅的外墙身下碱用料是石材,其余故居墙身材料都是青砖,砌筑方式主要是实墙顺砌或一顺一丁式实墙,起到防止雨水侵蚀等作用。外墙上身主要是空斗墙,砌筑方式多样,宋世科住宅、李克农故居、吴家花园、吴氏旧居为一眠三斗式,吴育仁故居为一眠五斗式,刘同兴老宅和杨振宁旧居为无眠全斗式。吴求贞故居为一眠七斗和一眠五斗混合砌筑,郑善甫故居为一眠三斗、一眠五斗和一眠七斗混合砌筑。部分故居外墙是实墙,如张治中故居外墙是一顺一丁式实墙。巢湖南岸三河古镇的故居山墙普遍使用了马头墙,样式主要有坐斗式;北岸的故居仅部分有马头墙,比如吴毓兰、吴毓芬兄弟的2处宅邸(吴家花园和百年邮政),其他建筑的山墙高度与屋脊平齐,没有特殊形态。除吴氏旧居和张治中故居外,这些建筑的外墙檐口处都做了线脚设计,部分建筑线脚采用抹灰或勾勒曲线装饰。内院槛墙多为空斗墙,砌筑方式多是三斗一眠和无眠空斗墙,此外,吴家花园的院内墙是花滚墙。槛窗往上部分则是使用木隔板围合,简单朴素。
建筑外墙通常不开窗,在19处建筑案例中,只有刘同兴隆庄、郑善甫故居、吴毓芬和吴毓兰兄弟旧宅(百年邮政)、张治中故居、卫立煌故居和宋世科住宅6处故居在外墙开窗,窗户较小或不可开启。郑善甫故居和刘同兴隆庄外墙窗户有窗楣装饰。内院窗几乎都是传统槛窗或平开窗,整体风格比较质朴,只有少部分用雕刻装饰,与皖南民居相比较,雕刻的线条比较简单,主要是植物和几何线条。
环巢湖地区民居建筑的入口门是简化的商字门。肥西三河古镇的刘秉璋故居、刘同兴隆庄和杨振宁旧居建筑入口门有装饰门头,门楼头为字匾式,门框上方有牌匾,用檐线和简单的雕刻装饰,或者覆盖瓦片,檐角微翘。而合肥、肥东和巢湖三地的民居建筑入口少见装饰的门头,仅吴家花园1处。受风俗习惯影响,巢湖北岸有部分民居的入口门作偏移约30°或45°处理,比如张治中故居和吴氏旧居,使入口门的轴线与“下水”方向一致,这种做法被认为既可以避免“煞气”,又可以藏风聚气,福泽居民[8]。入口门门扇使用的材料为实木,一般呈深褐色或红色。室内门皆是传统的隔扇门,呈褐色、深赭色或红色,有的雕刻了简单的线条,风格古朴。
环巢湖地区名人故居在平面中,南方天井和北方院落共存。建筑单体以天井为核心围绕布置,形成不同的单元,布局紧凑。利用院落把不同的单元灵活串联,形成均衡严谨的建筑序列。建筑造型规整,结构主要使用穿斗和抬梁混合式。屋顶有硬山顶和悬山顶,部分故居吸收了皖南建筑的代表性特征之一的马头墙,它们主要出现在受徽州文化影响较深的巢湖南岸地区。装饰和色彩上比皖南民居简单,形成简化的商字门和字匾门。在立面上,主要的装饰有雀尾式屋脊、线脚、门罩和雕刻。雕刻题材以植物和几何线条为主,精美程度与皖南地区的建筑相差甚远。建筑墙面裸露,保持原材料的色彩,风格粗犷。
时代变迁对建筑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清朝时期的故居在平面布局上遵循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严谨规整的布局,有明显的轴线;建筑外墙高耸,极少开窗,建筑对外封闭,对内开放;内部的门窗都是传统的隔扇门和槛窗。晚清时期,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出现西方建筑元素。比如,在百年邮政中出现弧形的窗楣;刘同兴隆庄第一进天井加建了屋顶构架,并用玻璃覆盖。民国时期,建筑平面发生了变化,根据地形或使用者的需求布置,传统的对称布局被打破。建筑外墙的高度下降,开窗面积增大,建筑的封闭性下降。门窗出现西式的门楣和窗楣,采用木板门和普通玻璃平开窗。宋世科住宅中还出现了西式柱式的外廊,西方建筑的文化特征越来越多。另外,由于淮军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动荡等原因,部分名人故居中增加了具有防御性功能的碉堡或炮楼。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环巢湖地区的名人故居深受南北文化的影响,善用天井和院落。建筑以厅堂和天井为主,位列主轴线上,通过院落串联,厢房布置在两侧。建筑结构以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使用为主。建筑立面色彩朴素,装饰简单。屋顶主要有硬山顶和悬山顶,屋脊正中有装饰。部分建筑山墙面使用马头墙,其多集中在巢湖南岸。随着社会的发展,名人故居的特征不断发生改变,以适应使用者的要求。
名人故居建筑体现出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且独具魅力,在探究该地区传统民居特征的同时,也要挖掘影响建筑形式的因素和文化,使研究成果运用到当今的历史建筑保护和地域建筑设计中,展现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的特色和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