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娟 解衍龙 侯春光
脑梗死是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一类疾病,以颅内动脉血栓栓塞或血栓形成为基本病理生理特征,可引起神经功能损害并造成单侧肢体瘫痪、语言功能障碍、口角歪斜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西医治疗脑梗死的方式包括溶栓、介入取栓并辅助以抗血小板、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等对症支持治疗,但溶栓及介入取栓的治疗时间窗窄,多数脑梗死患者会错过溶栓或介入取栓的治疗时机,单纯依靠对症支持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具体的辨证类型包括风痰阻络证、风火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其中急性期属于辨证类型中的风痰阻络证[1],针对性地进行针刺及化瘀通脉消痹汤治疗能够取得积极疗效[2]。本研究观察了针刺联合化瘀通脉消痹汤对脑梗死患者病情转归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探明联合治疗方式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价值。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3组,3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及《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4]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发病时间≥4.5 h;③符合风痰阻络证;④取得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出血的患者;②既往有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病史的患者;③合并心肝肾功能异常;④合并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3组患者均按照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案进行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前列地尔改善循环、阿托伐他汀调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给予降压药物、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给予降糖药物。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取穴为百会、曲池、合谷、内关,75%乙醇消毒后快速进针,以平补平泻法行针,左右捻转针身、幅度360°、频率90~120次/min,得气后留针20 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2周。B组患者给予化瘀通脉消痹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20 g,鹿角片20 g,生地黄20 g,玄参20 g,豨莶草15 g,地龙10 g,川芎10 g,白芍10 g,全蝎3 g。300 ml水煎后分早晚2次服用,1剂/d,连续2周。C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化瘀通脉消痹汤治疗,针刺同A组、化瘀通脉消痹汤治疗同B组。
1.4 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分越高、神经功能损害越严重。②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在含有促凝胶的生化采血管内采集空腹肘静脉血5 ml,静置凝血后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C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计量资料的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3组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例,
2.2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3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例,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前,3组间血清TG、TC、LDL-C、HDL-C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血清TC及LDL-C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HDL-C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血清TC及LDL-C含量均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HDL-C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例,
2.4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比较治疗前,3组间血清BDNF、IGF-1、VEG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血清BDNF、IGF-1、VEGF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血清BDNF、IGF-1、VEGF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比较 (例,
2.5 3组患者治疗安全性的评价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肝肾功能损害、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理论中的“中风”范畴,辨证分型为风痰阻络证,风痰为患、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是该病证的特点,可引起昏迷、语言不利、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临床表现[5]。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是活血化瘀、消痹益气、温经通络[6]。针刺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具有温经通络的作用,通过刺激百会、曲池、合谷、内关能够醒神益智、平冲降逆、交通心肾;化瘀通脉消痹汤是活血化瘀的经典方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该方剂中的黄芪、玄参、地龙等药材能够起到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7]。目前,针刺以及化瘀通脉消痹汤均被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并且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改善作用,但2种治疗方式联合使用的效果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在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化瘀通脉消痹汤的中医治疗手段,旨在发挥中医治疗手段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作用。本研究入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已错过溶栓时间窗,临床上针对该类患者无法进行溶栓治疗、因而容易遗留神经功能损害,常规抗血小板、清除自由基、改善循环的西医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8]。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可知:A、B、C 3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下降,说明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及化瘀通脉消痹汤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比较3组间神经功能的差异可知:C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B组,说明针刺联合化瘀通脉消痹汤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用针灸或单用化瘀通脉消痹汤。
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恢复过程中,血脂代谢的紊乱能够促进斑块形成、加重神经损害,调节血脂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9]。BDNF、IGF-1、VEGF等生长因子在促进神经元再生及侧支循环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加生长因子的分泌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0]。本研究的分析显示:3组患者治疗后的TC、LDL-C均明显下降,BDNF、IGF-1、VEGF均明显增多,而TG、HDL-C无明显变化。TC和TG是评价脂代谢的重要指标;LDL-C是参与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成分;HDL-C则能促进脂质向肝脏的转运及代谢、具有保护作用;BDNF能够促进神经元再生、IGF-1具有广泛的促生长作用;VEGF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及侧枝循环形成。结合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说明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化瘀通脉消痹汤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脂代谢并增加生长因子分泌。进一步分析3组间的差异可知:C组患者治疗后的TC、LDL-C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BDNF、IGF-1、VEGF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说明针刺联合化瘀通脉消痹汤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脂代谢并增加生长因子分泌的效果优于单用针刺或单用化瘀通脉消痹汤。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化瘀通脉消痹汤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并调节血脂代谢、增加生长因子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