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慎时
颈椎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脊椎疾病,该疾病是患者的颈椎出现退化性脊柱病变,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的颈椎间盘突出,或者发生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增生所致的血管受压、神经受压,进而出现恶心、头痛、手指发麻、心动过速、四肢无力等临床症状[1,2]。临床上对于颈椎病多选择保守治疗,但是保守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是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作用,导致患者整体疗效欠佳。随着针灸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针灸辨证治疗能够有效地疏通经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的效果较为显著[3]。本次研究中,着重探讨针刺远端取穴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安全性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共纳入110例武汉济和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有31例,女性有24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为(40.71±2.91)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8±0.33)年。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有30例,女性有25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为(40.75±2.81)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7±0.48)年。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其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4];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②伴有骨恶性肿瘤、脊柱骨折、脊椎炎性病变、急性颈椎间盘脱出;③存在皮肤感知功能异常;④晕针或者拒绝针刺治疗;⑤依从性差。
1.3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予患者消痛贴膏(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4020113;生产企业: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贴敷于颈椎疼痛部位,每日2次,连续治疗28 d。研究组接受针刺远端取穴治疗,具体措施如下。根据患者颈椎病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穴位:①神经根型颈椎病:选择手三里、中渚、列缺、外关、后溪;②混合型:选择京骨、中渚、列缺、外关、后溪、丰隆;③椎动脉型:曲池、太冲、后溪、合谷、落枕穴;④交感型:足三里、太溪、后溪、内关、三阴交;⑤脊髓型:足三里、太溪、落枕穴、阴陵泉、悬钟、三阴交。上述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处理后,采用捻转进针的方法,得气后按照虚实补泻的原则进针,进针后静留针30 min,每日1次,7 d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间隔1 d再进行。
1.4 观察指标
1.4.1 IL-1β、TNF-α、前列腺素E2统计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介素-1β(Lb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
1.4.2 疗效评估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对于颈椎病的疗效判断,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其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其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消失,其肢体功能未恢复正常,甚至出现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3 不良反应统计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IL-1β、TNF-α、PGE-2对比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IL-1β、TNF-α、PG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IL-1β、TNF-α、PGE-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IL-1β、TNF-α、PGE-2对比 (例,
2.2 2组患者疗效对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18%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疗效对比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对比研究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恶心呕吐1例、疼痛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0,P<0.05)。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提升,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颈部疼痛、呕吐、眩晕等,若是不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肢体功能,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由于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分型不同,故而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获得最佳疗效[6]。传统的药物治疗是使用消痛贴膏贴敷治疗,通过经皮给药作用于病灶部位,但是药物起效慢,仅可以缓解症状,无法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针刺远端取穴治疗是在经络理论、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刺激远端特定的穴位,以刺激经络,缓解病症,治愈疾病[7]。
本次研究中,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IL-1β、TNF-α、PG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IL-1β、TNF-α、PGE-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反应可以参与颈椎间盘退变,其中IL-1β、TNF-α、PGE-2含量的高低,对疾病的进展有一定的影响[8]。TNF-α主要在椎间盘髓核细胞中产生,极易导致神经疼痛;IL-1β可刺激脊神经,IL-1β水平越高,会引发蛋白聚糖不足,引发椎间盘退变;PGE-2会增加神经疼痛,产生痛感[9,10]。在治疗过程中,针刺远端取穴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IL-1β、TNF-α、PGE-2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18%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恶心呕吐1例、疼痛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0,P<0.05)。由此可以证实,针刺远端取穴治疗的安全性较高,疗效好。
综上所述,颈椎部患者接受针刺远端取穴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该疗法安全性较高,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IL-1β、TNF-α、PGE-2水平,促进疾病好转,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