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香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 是一类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85%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起病为眼肌型,随着病情的进展,80% 的患者可在2年内进展为全身型,表现为四肢无力、饮水呛咳、呼吸无力。由于疾病本身以及用药等关系,MG 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MG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2]。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直接导致病情加重甚至诱发重症肌无力危象,危及患者生命[3,4]。重症肌无力属中医“痿证”范畴,张静生[5]认为,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肢体肌肉失养是重症肌无力的根本病机,而脾胃不能化生气血,气血不能濡养心神,导致睡眠障碍频发。艾灸疗法和穴位贴敷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具有独特疗效的中医护理技术,在国家中医适宜技术项目推广中已经成为成熟的疗法。目前,关于MG患者睡眠障碍运用中医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将艾灸疗法联合穴位贴敷应用于MG睡眠障碍患者,以改善症状,巩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在文山州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MG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6.23±5.12)岁;病程(2.15±1.14)年。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7.76±6.54)岁;病程(2.23±1.32)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①参照《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1]MG诊断标准,确诊重症肌无力;②病程≥3个月;③病情稳定;④患者具有基本的交流、阅读和理解能力。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第二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诊疗标准”。
1.3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重要器官(如肝、肺、肾)功能严重损害;②其他严重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③有严重精神疾病。
1.4 方法对照组:给予痿病常规护理,保持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必要的药物治疗,睡前温水泡足,并做好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艾灸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入组失眠患者由主管医师评估筛选,排除抑郁、焦虑等情况,艾灸采用灸盒灸,基础穴为百会、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穴为足三里穴。穴位贴敷:将吴茱萸、酸枣仁等药粉研细,加蜂蜜、水调和,取适量涂于药片上,以涌泉和三阴交为主穴,辨证加选风池、心俞、脾俞。治疗结束,去除敷贴,清洁治疗部位。治疗疗程:艾灸疗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7~10 d为一个疗程;穴位贴敷治疗,每晚临睡前1次,贴敷时间为12 h,10 d为一个疗程。参与临床研究的护理人员需经过灸盒灸和穴位贴敷疗法的培训,培训合格者参与研究,还需明确负责患者的分组及治疗方案。资料收集由病区2名责任组长负责收集。
1.5 观察指标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量表,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方面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每项按0~3分计分,总分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6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制定,①无效:睡眠质量同前,总睡眠时间增加不足2 h,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②有效:睡眠质量改善,总睡眠时间增加2 h以上,但不足6 h,伴随症状部分改善。③显效:睡眠质量改善,总睡眠时间增加2 h以上,伴随症状改善明显,但未完全消失。④临床痊愈:睡眠正常,总睡眠时间6 h以上,伴随症状消失。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2%,高于对照组的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睡眠状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PSQI量表评定总分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治疗后PSQI总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评分比较,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比较 (例,
MG患者由于病程长、易反复、疗效慢,而且多种诱因易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出现肌无力危象而危及生命[8-10],临床中不仅需要关注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还需关注患者的睡眠质量,对病程长、存在负性心理状态、全身症状较重的患者,应积极针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前瞻性干预,促进患者康复,早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良好的睡眠是MG患者缓解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加重临床症状的重要方面,对疾病的康复极其重要。
中医学称失眠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等。其病位在心,主要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和,阳不入阴所致,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治疗应以宁心安神、调和气血为主,让卫阳能入阴,达到“阴平阳秘”方能有良好的睡眠。药物治疗睡眠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使用易造成成瘾性,且对于MG患者来说用药受到限制。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已深入临床应用并不断拓展,具有显著优势。艾灸用于失眠的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和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本研究中以百会、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足三里为配穴,采用灸盒灸的方法进行艾灸,取得较好的效果。选用的穴位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均在任脉上,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阴脉之间气血平衡的作用。中脘为八会穴中的腑会,为胃之募穴,为君穴;关元可通调气血,与任脉、冲脉、督脉、脾经、肾经、胃经等诸多经脉相会,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之功效,是为臣穴,两穴联用具有调脾胃之功效,达补后天养先天之功;同时佐以下腕、气海,四穴合用,可共达调任、督二脉之阴阳的功能,从而能够达到调理全身之阴阳的功效,最终起到助眠的作用。百会位于督脉,是足太阳、手足少阳、督脉和足厥阴肝经之交会穴,可以通过足太阳经上的背俞穴与五脏六腑经气相通,有安神定志、醒神益智之功效[11]。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肾精、调气凝神,不仅改善睡眠状态,对MG疾病本身也是很好的一个治疗穴位。
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是较安全的一种传统外治疗法。选择双涌泉和三阴交穴为主穴。《黄帝内经》:“肾出入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井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起始处,兼通肝肾二经,有益阴潜阳之效,利用吴茱萸疏肝理气的药理性质渗透经脉,可行气血,营阴阳,安心神。三阴交为治疗失眠症的常用穴位,位于足太阴脾经之上,为脾经、肝经、肾经之交会穴,脾所化生之水谷精微为人体气血阴阳之来源,肝主藏血,调控人体之阴血,肾精上承于髓海,三经调节有度,心神得安。穴位贴敷通过贴敷药物刺激穴位,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强化特定部位的药物浓度,并巧妙地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消化道环境对药效的干扰,更能稳定地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12]。此外,临床中我们注重患者的情志护理,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对巩固治疗效果和疾病的康复起到了明显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表明应用艾灸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改善MG患者睡眠障碍具有显著疗效。并且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取材方便、经济实用、安全无不良反应的优点,明显改善MG患者的睡眠障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