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后半程,从存量找增量

2021-09-26 07:44梁将军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势半程美团

文/ 梁将军

只要把握住大势,企业就抓住了“躺赢”的契机。

增长的前半程要依靠两样“东西”,一是“大势至”,二是“加速度”。

那么,增长的后半程呢?

增长的前半程VS增长的后半程

2020年这特殊的一年,为网络服务(以下简称网服)行业带来了增长契机。一来居家隔离让网民数量爆发式增长,仅仅2020年上半年,新增网民数就超过了2019年全年;二来因为不出门,大家越发依赖网服解决生活问题。

受疫情冲击,大部分企业都没钱投广告了,而网服客户的广告预算却在增加,比如婚恋交友类APP的广告投放就增长了2.4倍。

这一年之于网服行业,称得上“大势”。“大势”来自哪儿?一般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大的技术革命。比如,移动端的发展让互联网行业重新洗牌;新能源的发展将会助推电动车行业;未来5G的发展将会催生“元宇宙”创业。

二是大的国家政策。比如,中国在“十四五”规划里,没有提出明确的增长目标,而是透出对经济质量的关心。于是,我们看到国家重拳打击垄断、整肃娱乐行业不良之风、浇灭资本助推的在线教育虚火。

所谓的“大势至”,就是在巨大的趋势下,某些行业会爆发出巨大的“自然增量”,只要把握住这个大势,企业就抓住了“躺赢”的契机。

但有时候,即便等到“大势至”也没用,还要看我们能不能抢先一步占住风口。所以,贝索斯在《2008年致股东信》里写道:“速度,在商业领域就是一切。”

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曾在一次演讲中提起美团布局外卖赛道,并后来者居上的故事。

美团进入外卖赛道的时机不算早,但当美团研究透外卖生意模式后,它干了这样一件事:美团在暑期招聘了1000多人,集中培训1个月后,将他们分派到100多个城市。当时整个外卖行业的市场渗透率还不高,当美团一下子占领百余个城市后,这场下沉战争就结束了。

美团之所以能后发制人、从大盘子里抢走一大块蛋糕,就是因为在大势面前做到了“加速度”。

为什么“加速度”对增长如此重要?

我想用王兴的一个观点来解答:一切互联网市场都会遵循“721格局”。也就是说,第一名将占有7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将占有20%的市场份额,其余玩家分享剩下那10%。不只是团购市场,搜索市场、短视频市场、社交市场等都不约而同地遵循“721格局”。

也许你只比第一名慢了一个身位,但只要你位列第二,你就只剩20%的市场份额可以吃。

速度不仅决定名次,更决定市场份额!

很多人把增长的前半程称为“粗放式增长”,我觉得这个说法看低了增长的前半程。事实上,唯有在前半程里,企业才能实现指数级增长。在增长的前半程里,企业比拼的其实是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对“机会占有率”的争夺!

进入增长的后半程,又会发生什么?

首先是大势会消失。大势消失意味着自然增量就没了。比如,2021年5月,中国移动用户增速就出现了负增长。现在我们也很少看到APP创业者,大家都在往新消费领域扎。

当增量消失之后,我们就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狼多肉少时,大家自然就会吃不饱。

那么,在增长的后半程,企业如何谋求增长?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对内,二是对外。对内叫“产品扩容”,对外叫“从存量找增量”。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年,很多网服客户都在从“单一性服务平台”向“综合性服务平台”转型。

滴滴原本是一个出行服务平台,现在将出行作为用户入口,试图抢夺更多的生活服务业务。去年,饿了么开始大改版,提升了团购、非餐饮型玩乐和同城零售业务的入口级别,品牌定位从“送餐”变为“送万物”。

这就是“产品扩容”。相当于之前只卖10件东西,现在卖100件了,当可售卖的SKU增加了,增长自然就有了。

但是“产品扩容”可能带来虚假繁荣,不断延伸的产品线会不会成为拖累?企业的战略资源会不会分散?组织架构能否支撑这种调整?这些潜在问题都可能导致“产品扩容”失败。

对内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在当下就判断出是对是错。更常见的思路是对外调整,也就是从存量找增量。

如何从存量找增量?

在增长的后半程,“从存量找增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具体如何找,大家的做法却各不相同。

具体而言,从最早的概率思维、超级用户思维到如今的LTV思维,用户经营思维发生了三次大的变迁。

增长的概率思维

我拿梁将军公众号来举例。假如我想提高公众号的阅读量,我能怎么做?

第一种方式是提高粉丝数量,粉丝量越多,文章阅读量自然也会越多;第二种方式是提高文章打开率,比如用标题来吸引读者点击、建立免费社群推送文章等。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这个时期的增长思维,那就是:

增长=用户规模×转化率

进入增长的后半程,用户规模已经没法增长,我们只能想办法提高转化率。但大家很快就发现这种增长思维的弊端:只能通过一些运营优化手段,很小幅度地提高增长率。比如,提升外层广告素材的质量、优化落地页的排版布局,这些都可以提升转化率,但只是杯水车薪。

所以,这种概率型的增长思维逐渐被抛弃,大家开始倡导“超级用户思维”。

增长的超级用户思维

只要看看B站、Keep的崛起路径,我们就可以理解超级用户思维。

B站和Keep都是先切入一个亚文化圈层,培育一众超级粉丝。再凭借超级粉丝的口碑扩散、多次复购能力和文化聚合效应,最终破圈上位。

超级用户思维相较于概率思维有什么好处呢?超级用户思维可以大幅降低品牌的增长成本。

从促活角度看,超级用户是品牌的忠实粉丝,会高频地到访、互动、消费,企业只要适时地做一些运营活动,就能让超级用户尖叫,根本不用采买外部流量。

从拉新角度看,超级用户因为热爱品牌,会主动宣传品牌,带来用户的自然裂变。

而且,超级用户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流量池,稳定的用户流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这就会成为业务的定海神针,抵抗市场的波动和资金风险。

超级用户思维下,增长的公式是这样的:

增长=(超级用户数×变现力)×裂变力

但是超级用户思维也有它的问题。

首先,超级用户思维并非适合所有类型的客户。比如,淘宝这种综合性的电商平台,就很难利用超级用户思维做增长。

其次,用超级用户思维做增长有明显的天花板。因为超级用户总是少量的,企业增长到一定阶段,战略焦点就必须从超级用户转移到全局用户上。这个时候超级用户的利益会和全局用户的利益产生冲突,企业需要打通这个关节,实现跳跃式增长。

显然,我们需要更系统的用户经营思维来解决长期的增长问题。于是LTV(Life Time Value)思维,即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思维就诞生了。

增长的LTV思维

以网服类APP为例。用LTV思维如何看待、定义用户?

以前,我们只是把用户分成新客和老客。现在,我们会按时间周期来定义用户的身份,最常见的划分是: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休眠期、流失期。

在每一个周期下,企业都会采用不同的运营手法和用户沟通。比如,成长期的客户,可以用游戏化的运营手法,增加用户的到访次数;流失期的用户,可以尝试用社交关系或者账户福利来挽留。

用LTV思维做增长,有两个突破:

一是我们终于认识到了用户的多面性。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周期内,有着不一样的需求,企业要采取的增长方式也应该不一样。

二是LTV思维是用长期主义视角看待用户经营。在长期主义视角下,很多短期不利于增长的事情,可能会变得无比正确。比如,数据中台的搭建。只有拥有强大的数据运算能力,才能精确识别出一个用户到底处在哪个周期。但如果用季度财报来衡量数据中台对增长的作用,数据中台就是个赔钱货。

LTV思维也有其局限。因为LTV思维也只是从时间维度对用户需求进行拆解,其实用户的需求可以从更多的维度进行更多层面的挖掘。比如,场景、身份、时间……如果把这些维度综合在一起,可以搭建出更多元的“用户结构模型”。

从概率思维、超级用户思维到如今的LTV思维,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现象:用户运营的颗粒度越来越细。

概率思维还是把用户当成一个整体,是面状经营;

超级用户思维是把用户分成两部分(核心用户和非核心用户),是块状经营;

LTV思维是把用户分成不同的生命周期,是点状经营。

而未来,点状经营也不够,我们还要经营一个点的不同面。

从面到块,再从块到点,最后从点到一个点的不同面。用户经营的大趋势就是:谁能挖掘出用户更多元的需求,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增长。

我们来设定一下未来的增长公式:

增长=用户数量×用户需求ⁿ

增长的后半程,就是挖掘用户需求的多面性。

如何挖掘用户需求的多面性?

增长=用户数量×用户需求ⁿ。用户需求ⁿ,就是说我们要从一个用户身上,创造出不同维度的需求。比如,微信的用户量早就碰到了天花板,已经进入增长的后半程,而它不断实现增长的方式就是挖掘用户需求的多面性。

微信用户的需求=即时通信+内容娱乐+快捷支付+电商购物+O2O服务……

在这个公式里,n代表了需求发生的场景数量。比如,“快捷支付”是微信的一个用户需求点,但是快捷支付发生的场景是多元的,比如打车支付、吃饭支付、购物支付。不同的发生场景,会幂次放大同一个需求点的增长效果。

以往,大家认为“从存量找增量”的意思是:让老客拉新客,并让老客多次复购。

但我认为,“从存量找增量”真正的内涵是:挖掘同一个用户不同层面的需求。而挖掘用户需求的多面性,其实是对用户进行千人千面的分类,构建颗粒度更细的用户分层体系。

有些企业围绕场景来做用户分层,有些企业按生命周期来做用户分层,有些企业仍然按照兴趣标签来做用户分层……但更有可能的是,我们都将综合所有因素做用户分层,搭建属于自己的用户结构模型。这种思维可以被称为“用户建模”。

比如,腾讯广告围绕六大典型场景,给网服类客户做了一次“用户建模”。

A.常规拉新用户:从未安装过APP

B.破圈拉新用户:非行业用户

C.预装未激活用户:厂商预装APP

D.卸载用户:已卸载APP

E.沉睡用户:装载了APP但未启动

F.次日促活用户:昨日激活、次日唤醒

但想要利用“用户建模”实现用户的分层运营,实现“拉新促活”,还有两个关键的痛点要解决:数据安全和技术对接。

一是数据安全:用户分层运营的“眼”。

想要识别用户的分层,我们首先得识别出用户需求。用户处在哪个生命周期?当下会触发什么类型的需求?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大数据来帮忙。但是行业一直有个痛点,就是数据安全。之前,客户会把“一方数据”共享给媒体,媒体再结合自己的大数据做用户拉新。但这种“一方数据”是死数据,因为考虑到数据安全,企业不敢开放更多数据权限给媒体。

美团在做拉新时,曾解决过这个问题。美团和腾讯广告共建了“联合专区”。这种大数据的“联合专区”有点像大数据的私域池,品牌拥有自己的数据接入通道、独立的云空间和自主的数据分析工具。美团会在“联合专区”上传自己的“一方数据”作为用户建模的样本,然后对这些用户数据做分级、关联、打分、回传,形成自己的“高价值用户模型”,让拉新更精准。

二是技术对接:用户分层运营的“手”。

当大数据有效识别出不同层次的用户后,下一步就是依靠技术来“实时”进行广告优选。比如,腾讯广告平台针对不同层次的促活人群,可以设定不同的出价。如果某个分类人群的转化意愿最高,那么平台就可以给到更高的价格权重,提高广告出价。理论有点枯燥,举个例子解释一下:

以前,客户甲做竞价广告时,只会针对不同的广告位来出价。

甲(全部用户):广告位A,10元;广告位B,12元;广告位C,6元。

现在,客户甲把自己的用户分成了不同层级,不同层级的用户都有不同的出价标准。

?

这种技术叫“RTA”,全称叫Real Time API。准确点说,就是一种实现用户分层拉新促活的实时竞价系统,目前是网服行业优先选择的拉新促活系统。

“用户建模”思维是用户分层运营的“脑”,“数据安全”是用户分层运营的“眼”,“技术对接”是用户分层运营的“手”。三种方式相互影响,共同挖掘出用户需求的多面性。

总之,增长的本质就是创造需求,我们能创造多大的需求,就能创造出多大的增长。增长的前半程,靠的是创造更多的用户;而增长的后半程,靠的是挖掘用户的多面性。

猜你喜欢
大势半程美团
美团打车独立运营王兴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美团打车独立运营王兴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再领大势
建行龙卡每周六可享多重优惠
工业互联网下,“浪潮”大势涌动
美团外卖哥
美团未来的盈利空间在哪?
蕲春烟坡寨
运动鞋大势来袭
泉力跑!跑出PB!法国碧欧泉助力上海半程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