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蒋仝一
2 月的盈江县,已是春暖花开。下午3 点,温煦的阳光落在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金色的芦苇上,犹如一幅舒展溢彩的画卷。
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西南方向大盈江中下游河段,总规划面积约172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约1365 公顷。
近年来,盈江县按照“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走“民族团结进步+文旅融合”的路子,有力助推了民族团结进步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便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走进公园,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公园入口是用具有景颇族文化元素的长刀打造,LED 显示大屏上方,用景颇族神鸟——犀鸟进行装点,公园接待处是傣家竹楼风格。公园入口处的大象群雕和巨型孔雀花柱旁,穿着各民族服饰的女孩们三五成群在拍照,阳光洒在她们色彩斑斓的长裙上。
“这里现在已经成为颇有名气的网红景点,经常会见到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公园建设之初就十分重视各类建筑设施与当地各族风情有机融合。“比如,公园内有七百多米的仿竹栈道和七座竹桥,就是我们当地一些民族的竹编技艺带来的灵感。又如,大盈江长达24.8 公里,盈江县众多百姓在江域附近生活,长期以来形成了‘临水而居、水生水长’的‘水文化’。为体现这一点,公园特别建设了亲水平台12 个,让全国各地游客能切身感受到盈江县独特的生态文化。”
在公园漫步,可以看到长长的竹栈道环绕在大盈江畔,栈道边栽种着一排排芦苇。蓝天下,树林、竹林、芦苇相映成趣且绿意盎然,游人宛如置身于亚热带原始森林中,令人心旷神怡。
宋代诗人戴复古有诗云:“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美景,与诗人笔下的意境不谋而合。碧绿的大盈江水、青青的竹桥、白色的芦花,在清新的阳光下摇曳出别样的风情。
下午三点,正是公园每天最热闹的时候。笔者被一阵欢快的鼓声所吸引,循着声音搜寻,原来是一个身背象脚鼓的小伙子在跳舞,舞步矫健、浑厚、灵活。
正在好奇是什么舞蹈这么有感染力,身边的一个老乡告诉笔者,这是象脚鼓舞,因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而得名。“哪里有象脚鼓声,哪里就有欢乐!”话音没落,这位老乡就手舞足蹈地加入了跳舞行列。
欢快激昂的鼓声吸引了很多人,有人驻足拍照,有人贡献喝彩和掌声,许多人随着鼓声和节奏,开始扭动身体。盎然的绿意,也因为舞蹈的人群变得更加灵动可人。
“景区规划的时候就有一个宗旨,不但要有‘自然之景’,还要有‘民族文化之景’。”公园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公园专门搭建了各民族文化展示平台,组织各民族传承人和群众演员进行光邦、象脚鼓舞、民间戏剧等民族歌舞专场表演,已经连续举办了很多场。同时,公园还利用中秋、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展示剪纸、书法、光邦制作、刺绣等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各地游客欢迎。“近年来,盈江县还以公园为平台,先后举办了‘花海乡村旅游节’‘马拉松’‘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等诸多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对外展示了盈江县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形象。”
2019 年的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大赛,德宏州的最后一站是盈江站,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就是赛道的起点。各族群众在赛道沿线为选手加油助威、在补给站提供当地特色小吃。在赛道的终点,大家“敲起锣、打起鼓、手拉手”,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体验了百人狂欢的目瑙纵歌,品尝了绿叶宴。
48 岁的岩珍是盈江县拉洪村的村民,随着公园的建成,她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
岩珍的村子紧邻公园。旅游起步后,她翻建了自家的傣楼,开起了农家乐,主打傣味餐饮。她告诉笔者,去年泼水节、五一期间,有很多游客来到公园,她的农家乐也因此而生意火爆。
弄恍、拉洪这两个紧邻公园的村寨,当地村民乘着旅游开发的东风,积极发展与旅游相关的服务,先后开办了多家农家乐。遇到节庆,村民们还会把火烧猪、撒撇、竹筒肉、舂菜等各民族特色小吃“搬”上美食“一条街”。如今,吃美味佳肴、感受各族风情、享受静谧生活,已经成为公园旅游的名片,直接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当地人的生活也和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一起“红火”了起来。
村民致富,并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是盈江县委、县政府的一盘大棋。实际上,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模式,不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旅游深度融合,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经济。
为此,公园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传统民族文化,以公园为“辐射中心”,打造了“公园观赏风景、街边尝风味小吃、林中观鸟拍鸟、山间住民俗客栈、街头看翡翠直播”的“一条龙”服务,不断助推“夜间经济”“周末经济”“假日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从一组数据,便可以更直观感受到盈江县旅游业的欣欣向荣——2016 年以来,全县年均接待游客数527 万人次,旅游业收入从2016 年的52.76 亿元增长至2019 年的95.43 亿元。
旅游业越来越兴旺,百姓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在旅游业的带动之下,公园也提供了很多工作岗位给当地的百姓。公园专门划分为多个服务区域,外包给周边村民,负责景区日常管理维护。“如今真正实现了景区管护与致富双赢的好局面”,谈到此,公园工作人员难掩内心的喜悦之情。
走进公园,能深切感受到湿地森林的新鲜空气和生物多样。苍郁的林子里,隐藏着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花鸟虫兽。这里是集森林、水、湿地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在保护云南生物多样性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
“据统计,大盈江流域有维管束植物663 种,脊椎动物228 种,有黄嘴河燕鸥、灰燕鸻、灰鹤、黑颈鸬鹚、黑翅鸢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数十种。同时,园内还建立了植物检测样带2 条,永久性植物检测样地4 块,鸟类固定监测点3 个,水质监测点3 个,气象监测点3 个。”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公园能如此充满魅力,是全县各族人民一起努力的成果,“为了维护景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县委、县政府动员当地各族群众参与到景区生态建设中来”。
近年来,盈江县委、县政府带领百姓做好“护水人”“护湿人”“治理人”,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度,以小品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对大盈江沿岸村寨百姓广泛宣传水环境保护,让环保意识“进村寨、进田间、进农户”,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发动全县各族群众开展园内湿地植被补植补造,先后种植千果榄仁、滇藏榄、滇桐、香樟、坚果、竹子等1.6 万株,自然恢复芦苇17 万株,恢复生态湿地面积5800 余亩,有效确保了湿地资源植被的保有率和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永葆公园“山清水秀、岸绿景美”的生态底色。
如今的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江水两岸竹林婆娑,江上鸥鹭翩飞,一派宁静安详的景致,已成为云南省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