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选穴规律分析*

2021-09-25 09:05:30杨雯敏姜煜战思宇杨雨滢张宇沁
河南中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神针选穴合谷

杨雯敏,姜煜,战思宇,杨雨滢,张宇沁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运动性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运动性疲劳不仅为身体机能下降,还常伴有反应迟钝、消极心理等表现,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临床上常以客观指标(心率、表面肌电等)的变化、主观疼痛感觉的变化来诊断运动性疲劳。在全民健身的时代,运动性疲劳的有效缓解方法将成为焦点问题。大量研究证明,针刺可以有效缓解运动性疲劳,但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选穴规律尚不明确。本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近10年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常用腧穴频次、归经及腧穴配伍规律。

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1.1检索策略与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F)8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从2010年1月至2020年7月,语言限定为中英文,以“主题词+自由词”的策略检索。

1.2文献纳入标准文献研究类型均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且伴有客观指标变化;干预措施为针刺疗法(体针、耳针、头皮针、温针和电针,不包括穴位注射、穴位敷贴、激光针刺、艾灸和拔罐等)或针刺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对治疗时间或针刺频率没有限制。对照组为假针刺(非破皮,微刺激)、安慰对照、空白治疗、西医治疗、常规护理和其他常规治疗。

1.3文献排除标准非随机对照试验;动物实验;重复发表文献;无客观指标变化;非中英文文献;会议摘要;病案报道。

1.4文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根据既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录入;统计整理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文献的穴位使用频次;文献中出现的“四神针”“定神针”等组合取穴,则归为穴组。采用Excel 2016对腧穴频次、部位、归经进行录入、统计。利用SPSSModeler 14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Statistics 26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共检索出近10年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文献3 772篇,排除重复文献1 011篇,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排除文献2 509篇,通过阅读全文排除文献227篇,最终纳入文献25篇[2-26]。具体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2.1腧穴运用频次分析25篇RCT文献中统计出32张处方,共使用腧穴35个,使用频次81次,平均每个腧穴使用2.31次。使用频次大于平均频次(2.31次)的腧穴共18个,累计频次占79.01%。频次最高的前7位累计频次占51.85%,从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关元、阳陵泉、血海、环跳,表明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穴位选择相对集中,详见表1。

表1 高频腧穴频次分析

2.2腧穴归经及使用频次分析十四经穴29个,总频次70次,占比86.42%。腧穴归经以足阳明胃经最多,用穴5个,总频次21次,占比25.93%,其次为足太阴脾经穴3个,总频次11次,占比13.58%,详见表2。

表2 腧穴归经及使用频次分析 次

2.3腧穴部位分布情况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选穴主要集中在四肢部,以下肢部最多,共计16个腧穴,使用49次(60.49%),详见表3。

表3 腧穴部位分布频次分析 次

2.4特定穴分布情况针刺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特定穴选穴以五输穴频次最高,共8个五输穴,总频次29次,占比28.16%,其次是下合穴,共3个穴位,总频次21次,占比20.39%,详见表4。

表4 特定穴分布情况 次(%)

2.5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分析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产生5条关联规则,其中,两个腧穴组合的规则有4条,三个腧穴组合的规则有1条。其中,“三阴交→足三里”支持度最高(21.88%),“三阴交→足三里”置信度最高(71.43%),“合谷→曲池”的增益最高(6.40),关联规则见表5,腧穴关联网络见图2。

图2 腧穴关联网络分析

表5 腧穴配伍关联规则

2.6聚类分析对18个高频腧穴(穴组)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5类:①足三里;②三阴交;③关元;④合谷;⑤环跳、阳陵泉、血海、曲池、阿是穴、太冲、四神针、定神针、足智三针、足三针、列缺、照海、后溪、申脉。见图3。

图3 高频腧穴聚类树状图

3 讨论

3.1循经取穴规律针灸治疗运动型疲劳的选穴以十四经穴为主,结合经外奇穴、阿是穴和穴组。十四经穴中,以三阳经穴为主,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占比最高。《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合折则气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与《黄帝内经》中“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相契合。循经取穴主要采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相表里。《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与营气、卫气、宗气密切相关,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由中焦开发布散,分出营气、卫气,别行两道,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中也有“脾病而四肢不用”“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之说。张介宾[27]言:“四肢之举动,必赖胃气以为用,然胃气不能自至于诸经”,必须依赖脾气的运行,使胃中的水谷之气化为精微,使四肢得养。其次为手阳明大肠经,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气血充盛,筋脉才能得以濡养;大肠主津,津液充足,肌肉关节才能得以滋养,运动才能灵活自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气之本,布散于胸中的水谷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形成宗气。《灵枢·经脉》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对于缓解运动性疲劳中的心血管疲劳和呼吸系统疲劳有一定作用。

3.2选穴部位规律在收录的25篇文献中,形成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不同。运动性疲劳在中医学中属劳倦、虚损等范畴[28],在试验方法中,造成下肢运动性疲劳的试验较多,故局部选穴部位以下肢为主,且足三里穴使用频次最多。《通玄指要赋》云:“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足三里穴位于足阳明胃经,可治疗疲劳诸证,运动性疲劳会使脑内5-羟色胺水平升高,李虹霖等研究发现,温针灸足三里穴能够有效降低大鼠下丘脑内5-羟色胺的水平,达到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效果[29]。上肢部穴位中,选取频次最多的穴位为合谷穴,补法针刺合谷穴具有补气、固表、行血、壮筋的功效[21]。头面部选取频次最多的是四神针、定神针穴组,四神针、定神针为靳三针疗法中调神的重要穴组,针刺能调整患者神气的阴阳,达到调神补气助阳的效果[18]。胸腹部选穴中关元穴选择频次最多,关元穴位于任脉,为任脉、足三阴之会,主治虚劳羸瘦,关元与足三里配伍为补气要穴,华岩等[30]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关元可促进机体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减少乳酸堆积,减少肌细胞中肌酸激酶溢出,降低血清中尿素氮水平,加快清除肾脏中的自由基,缓解运动性疲劳。腰背部选取了一次肾俞穴,肾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的腧穴,刺激肾俞穴可激发肾气使骨骼强健[31]。

3.3特定穴选穴规律针刺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下合穴、交会穴。其中,五输穴运用较多的是合穴、输穴。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个重要穴位,其作用范围广,临床疗效佳。五输穴位置集中在四肢,局部取穴对四肢局部疾病的治疗效果良好,可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主要症状,如四肢疲劳、肢体酸痛等[32]。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五输穴中,以足三阳经合穴使用频次最多,且足三阳经的合穴与下合穴是同一个穴位,三个穴位为委中、足三里、阳陵泉。“合治内腑”,故运用下合穴可以治疗六腑病症,使六腑之气顺降和调。通过针刺下合穴可调理多脏器功能,并健运中焦胃腑,强壮筋骨,从整体调节运动性疲劳状态[33]。《难经》说:“输主体重节痛”,输穴用于治疗循经疼痛类疾病较为常见,有学者认为,输穴的经气深度和经络中“筋骨”的层次相当,通过针刺深浅层次理论解读其治疗“体重节痛”类疾病的原理[34]。交会穴是两条或多条经气汇集之处,可同时治疗多经疾病,并起到配穴处方精简并提高疗效的作用[35]。交会穴也包括本病使用频次较高的八脉交会穴和八会穴,其与人体五脏、五体等关系更为密切,适用于运动性疲劳此类多系统、多层次、多器官、多指标相关的病理状态。

3.4腧穴关联规则5条关联规则中,支持度表示三阴交和足三里同时出现在32张处方中的频率为21.88%,置信度表示三阴交和足三里同时出现在含有三阴交的处方中的频率为71.43%,“合谷→曲池”的增益最高,即当缓解运动性疲劳的腧穴处方中有合谷时,同时选用曲池的概率较高。但由于上肢运动性疲劳的文献较少,尚不能定论。腧穴关联网络中连线越粗意味着二者之间关联越紧密,可以看出,足三里、三阴交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常用穴,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腧穴配伍以足三里、三阴交为核心。足三里、三阴交分别属于胃经、脾经,阳明经多气多血,脾主肌肉四肢,过度运动导致的肌肉疲劳可以通过调节脾胃两经的气血缓解。

3.5高频腧穴聚类分析从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高频腧穴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穴位选择较单一,多选择足三里、三阴交等高频腧穴。《灵枢·五邪》云:“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可见,足三里具有很好的补泻、调节阴阳、治病保健的作用。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针灸甲乙经》云:“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三阴交具有治疗下肢痿痹的作用。《诸病源候论》载:“虚劳则肾气不足,伤于冲脉”,而“冲脉为阴脉之海,起于关元”,《扁鹊心书》里也有“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的记载,可见,关元具有固本培元、保健养生的作用。《素问·气穴论》言:“肉之大会为谷”,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针刺原穴具有调整脏腑经络虚实的功能[36]。上下肢运动性疲劳均可以取合谷。还有各种特殊取穴、针法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学者们也在不断探索能有效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不同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对25篇有关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文献的数据挖掘,发现目前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选穴相对单一,选取足三里的比例最高,较少有辨证取穴。取穴以胃经、脾经为主,穴位多集中在四肢部,特定穴以五输穴和下合穴为主,腧穴配伍以足三里、三阴交为主,循经取穴、局部取穴、选取特定穴是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主要选穴规律。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推广,人们将更加关注运动性疲劳的有效缓解方法,开展大样本、高质量、可靠的临床研究,确立符合运动性疲劳的针刺常用处方是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神针选穴合谷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神厨棱
舒淇晒素颜针灸照,“神针”能让人变美还能治过敏?
问健康画报(2017年7期)2017-07-01 04:32:35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中老年保健(2017年8期)2017-03-23 19:11:27
合谷穴
人人健康(2015年17期)2015-09-09 16:12:39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三大特色选穴方法
西部中医药(2014年6期)2014-03-11 16:07:42
合谷穴,虎口上的神奇
女性天地(2012年6期)2012-04-29 03:26:42
“神针”播种中美友谊
文化交流(2009年6期)2009-05-11 01: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