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及空缺分析

2021-09-25 02:44:14韦海霞冯邦贤夏文舒滕明欢田如贵
贵州林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印江铜仁市总面积

韦海霞 冯邦贤 夏文舒 滕明欢 田如贵

(1.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市林业局,贵州 铜仁 554300)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然保护地是为了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自然遗产,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而划定的进行专门保护和管理,并具有法律保证,得到长期保护的特殊地域的总称[1]。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地进行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重要湿地、自然遗迹等的主要措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各类自然资源的基本方式,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科学、文化价值[2]。但自然保护地也存在空间交叉重叠、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应保未保等问题。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保护空缺分析、保护地体系改革等问题已成为当前保护地研究的热点。保护地现状及保护空缺方面,有张萌萌等对我国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空缺分析并提出相关保护对策[3],高俊琴等对长江中上游生态区湿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空缺进行了研究分析[4],杨振等对我国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的空间重叠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5],李敏等对吉林省自然植被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空缺进行了分析研究[6],王勇等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进行了分析研究[7]。保护地体系改革方面,有黄宝荣等分析了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面临的缺乏顶层设计、法律体系不健全、多方参与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的建议[8],杨锐等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变个性转变的方向与实现路径[9]。

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保护。”这意味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将进入一个全面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阶段,了解自然保护地现状和做好保护空缺分析迫在眉睫。为摸清铜仁市自然保护地现状,作者对铜仁市自然保护地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进行了空缺分析,以期为铜仁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制定铜仁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部,湘桂黔交界处,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向湘西丘陵及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一般由西北向东南逐步降低,武陵山脉纵贯本区中部。海拔205~2570.5 m,地貌以中低山山原峡谷和低山丘陵为主。全市国土总面积18002.7km2,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均温13 ℃~17.5 ℃。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温润潮湿的气候资源,造就了铜仁市植被类型及动植物物种种类繁多,孕育了大量的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

1.2 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主要包括研究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的边界矢量数据,县级行政界限数据,重要湿地、地质遗迹、公益林天然林分布数据,以及城市建成区、基本农田、矿业权、村庄等保护地内存在的矛盾数据,部分边界数据经过扫描、矫正、投影变换和数字化而成。所有数据分析和处理在ArcGIS10.2软件环境下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

2.1.1自然保护地数量、类型、级别和面积

铜仁市自1978年建立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以来,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8处,包括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四类,总面积162045.61 hm2(按批复面积,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计算沿河县范围),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9.00%。全省各市州自然保护地数量平均为13处,自然保护地面积平均为155204.71 hm2。从自然保护地数量和面积上来看,铜仁市自然保护地建设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铜仁市各类自然保护地中有自然保护区7处,面积128684.28 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15%。自然公园21处,面积33361.33 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85%,其中,森林公园10处,面积12393.68 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0.69%;地质公园1处,面积9699 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0.54%;湿地公园10处,面积11268.65 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0.62%。(铜仁市自然保护地数量类型级别面积统计详见表1)

表1 铜仁市自然保护地数量类型级别面积统计表

在全市现有的7处自然保护区中,按自然保护区级别分:国家级3处,面积79193.5 hm2;省级2处,面积39271.48 hm2;市县级2处,面积10219.3 hm2。按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核心区面积54777.08 hm2,缓冲区面积26407.52 hm2,核心区和缓冲区合计面积81184.6 hm2,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63.09%,实验区面积47499.68 hm2,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36.91%。按自然保护区类型来分:铜仁市7处自然保护区均属森林生态系统兼野生生物类。

2.1.2自然保护地地域分布

铜仁市辖区内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62045.61 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9.00%。从地域分布来看,十个区县均有分布,但分布很不均匀,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最高的为印江县,占比23.98%,占比最低的为碧江区,占比0.41%。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四个县,占比低于2.3%的有四个县,各县自然保护地面积及占比详见表2。

表2 铜仁市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

铜仁市现有自然保护地在面积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印江县(47027.52 hm2)、江口县(30557.64 hm2)、思南县(32002.55 hm2)、沿河县25967.89 hm2)、石阡县(16866.51 hm2),仅上述5个县自然保护地面积就达到152422.11 hm2,占全市总自然保护地面积94.06%。在数量上,主要集中在(印江县4处)、江口县(4处)、思南县(4处)、沿河县(4处)、石阡县(4处),仅上述5个县自然保护地数量合计20处,占全市自然保护地数量的71.83%。由此可见,全市自然保护地主要集中在江口及西部,东部自然保护地数量和面积占比较小,分布很不均匀(各县自然保护地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铜仁市自然保护地分布图

2.2 自然保护地空缺分析

根据铜仁市自然保护地的建设现状,全市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及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结合行政区划,对全市自然保护地建设进行空缺分析,着重对未纳入保护地保护的重要森林生态系统和重要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地进行分析。

2.2.1重要野生动植物空缺分析

对铜仁市各个自然保护地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结合全市动植物资源的调查资料,在28个保护地及风景名胜区外,暂未发现重点野生动物,还有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未能获得保护,其中国家Ⅰ级保护1种:珙桐(Davidiainvoluctata),国家Ⅱ级保护植物8种:水青树(Tetracentronsinense)、黄杉(Pseudotsugasinense)、伞花木(Eurycorymbuscavaleriei)、半枫荷(Semiliquidambarcathayensis)、花榈木(Ormosiahenryi)、楠木(Phoebezhennan)、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oliveri),分布面积9449.47 hm2。主要分布在松桃县的西部、印江县的东部、德江县的西北部等处。

2.2.2重要森林生态系统空缺分析

铜仁市重要森林生态系统以国家级公益林数据为基础,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类型和重点保护对象对照分析,扣除城市建成区、永久基本农田、矿业权等矛盾后所剩区域,每个斑块面积取大于100 hm2以上,统计后全市重点森林生态系统分布面积59253.69 hm2。主要分布在江口县的中部、石阡县的东部、印江县的北部等处。全市保护地保护空缺分布详见图2。

图2 铜仁市自然保护空缺地分布图

3 结论与讨论

铜仁市现有自然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江口以及西部的思南、印江、石阡、沿河五个县,其他县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均在1.5%以下,自然保护地分布不均匀。通过分析重要野生动植物分布地和重要生态系统,全市可调入自然保护地面积68703.17 hm2,主要分布在松桃县的西部,德江县的西北部,印江县的北部、石阡县的东部等处。自然保护地应当有适宜的面积以保证受保护对象的基因流动和种群完整性[10]。铜仁市在自然保护地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类历史原因,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空间重叠和地域交错,急需开展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对空缺生态系统、空缺保护物种,急需实施保护对策和保护措施。根据全市自然保护地现状,站在总体考虑的角度,分生物地理单元或行政区划,将类型相同,保护对象相似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在弥补空缺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调整或扩大单个自然保护地面积,建设联络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廊道,科学编制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有效建立全市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安全。

猜你喜欢
印江铜仁市总面积
菏泽市牡丹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及分析
多思善想 巧求分数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晚晴(2021年12期)2021-01-10 19:03:04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印江新建气象站风向风速代表性分析
太平洋名字的来历
贵州铜仁市逸群小学
贵州铜仁市思南县第三小学
严坪林场森林抚育研究
——以起源权属为例
乡村科技(2018年36期)2018-03-26 0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