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明,陈素妮,李金星
(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内科 广东 惠州 516100)
脑卒中又可称为脑中风,发病主要是由于各种诱发因素协同作用所致脑内动脉血管闭塞、狭窄或是破裂,继而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发病期间易并发一过性或是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症状。临床上依据每个患者不同发病原因又将其细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在中老年群体中高发,一旦发病对人类生命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威胁,属于难治性疾病之一[1]。相关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患者会出现晕厥、黑蒙等症状,这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血管栓塞所致,而发病后3~6 h内予以其药物溶栓效果较佳。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为临床治疗脑卒中的理想药物,但不同的药物治疗其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1.21±5.34)岁。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龄39~77岁,平均年龄(61.35±5.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MRI或是CT检查确诊;②接受用药治疗;③无严重精神疾病,认知正常,能够有效配合治疗;④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对研究中药物存在介入治疗禁忌证;②严重血液系统、自身免疫系统以及肝肾功能系统疾病者;③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④严重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者。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需予以溶栓、抗凝、血管扩张、降脂、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予以单一阿司匹林治疗,予以患者阿司匹林(黑龙江龙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1839)口服治疗,首次应用为0.3 g/次,此后则为0.1 g/d,连续用药治疗30 d。观察组基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对照组,而后加用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5)75 mg口服治疗,1次/d,连续用药治疗30 d。
BI指数总分值为100分,主要是对日常进食、穿衣、洗澡、大小便控制状况、平地行走、如厕、上下楼梯以及床椅转移等方面进行评估,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强;NIHSS评分分值为0~42分,主要是对意识水平、肢体运动、意识水平体温、共济失调、视野以及凝视等方面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高;临床疗效分为3个标准:显效为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为症状无明显改善。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BI指数、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30 d,两组BI指数明显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30 d BI指数和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30 d BI指数和NIH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BI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7 d 治疗后30 d观察组75 50.24±5.32 70.64±5.56 79.87±7.12对照组75 50.63±5.24 61.12±5.93 70.21±7.21 t 0.452 10.142 8.256 P 0.652 0.000 0.000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7 d 治疗后30 d观察组75 11.56±2.12 8.31±1.89 6.75±1.26对照组75 11.23±1.21 9.98±1.98 8.45±1.46 t 1.171 5.284 7.634 P 0.244 0.000 0.000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8.67%高于对照组的8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发展阶段病灶主要是由中心坏死及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如若在发病早期可以及时恢复缺血半暗带血液循环,损伤便呈可逆性。侧脑室旁供血由大脑中动脉分支小血管提供,如若血液供应不足,侧支血液循环障碍,血管一旦发生病变,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哪怕得到及时、有效的措施治疗,同样也易加剧临床症状。可见,早期予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治疗至关重要[2]。
临床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发病后3~6 h内予以其药物溶栓治疗是有效恢复梗死供血区脑血流量的一种药物治疗方式。由于溶栓治疗时间较短,可能会加大患者出血的风险,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缺血性脑卒中活化血小板对控制病情发展具有积极作用[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年版》指出,针对溶栓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介入治疗禁忌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其发病后应及时予以阿司匹林口服治疗。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化酶-1抑制剂,其药效可以抑制人体内血栓素A2的分泌,抑制血小板大量聚集,从而避免静脉血栓、大动脉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但相关研究表明,有多达15.8%的患者在口服用药后会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症状,会加大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还会引起死亡发生。鉴于此,单一予以阿司匹林用药治疗风险性较高,为了确保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命安全,急需寻求其他有效治疗方式[4]。相关研究指出,联合氯吡格雷可提升临床成效,氯吡格雷可有效组织血小板膜表面噻吩并吡啶二磷酸腺苷受体,进而间接抑制血小板凝集。氯吡格雷属于一种噻吩并吡啶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药效作用可干扰机体内血小板大量分泌噻吩并吡啶二磷酸腺苷,从而起到抑制噻吩并吡啶二磷酸腺苷所诱导的血小板凝集的效果。口服用药后药效吸收快,通常情况下用药后2 h便可起效,用药后3~7 d便可使病症稳定。相关资料显示氯吡格雷平均血小板抑制率可高达40%~60%,临床上在针对血小板高度凝集所致的心脑以及其他动脉循环异常等疾病应常用该药物治疗,疗效确切。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引起不同作用机制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效果,进而避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5]。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BI指数、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30 d,两组BI指数呈明显提升的趋势,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30 d,两组NIHSS评分呈明显降低的趋势,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用药治疗可大幅度改善神经功能状况,提升生活能力,促进病症早日缓解。而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明确证实联合用药相较单一用药更具有效性,获益远高于风险。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不仅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避免神经功能障碍,还能提升临床有效率,促进患者病情尽早康复,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