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时代的若干问题讨论

2021-09-24 09:17邵骏波
艺术科技 2021年15期

摘要:南都观察是南都公益基金会设立的思想平台,这个平台关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社会问题,就一些社会公共议题,请资深的专家、学者进行解读,所以也被称为“中国社会问题的十万个为什么”。三年多来,南都观察得到了广大优秀作者的支持,发表了非常多优秀、有深度的文章,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问题都能在南都观察中得到释疑解惑,而且也能引导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主要对2019年12月16日南都观察主题为“技术时代的爱与怕”的年度对话进行文本性的整理和总结,以“科技到底是促使人追求美,还是放弃美”“人是控制技术还是被技术控制”等问题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更多人对技术时代进行反思。

关键词:技术时代;人;关系问题;技术伦理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0 引言

人类的祖先其实和其他动物一样,曾经都是生活在草原上,生活在丛林里的。但当他们学会运用工具后,就逐渐和动物界脱离,从而建立了人类社会。技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量,人类历史其实就是技术演化和发展的历史,技术的演化和发展让人类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让人类能够上天入地。但技术的演化和发展也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虽然人类现在探索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以前无法想象的,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又似乎感觉被困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空间里。人们每天被众多消息包围,但是每个人的注意力又十分有限,因此不能面面俱到。每当做年度总结的时候,人们总感觉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在回顾过去时感到空洞、乏味。本来人们期望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让自身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能够从事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活动。但事实是技术越发达,人们变得越懒惰,越没有时间投入创造性活动中。因此,技术时代产生的诸多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1 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

这是一个既新鲜又老生常谈的话题,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就在于其能够使用工具,因此对人类的定义本身就蕴含了技术的内涵。那么技术是让人飞升还是堕落呢?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意义,这就像是在问人类的存在是宇宙间一件崇高的事情还是低劣的事情,这其实很难回答。因此当人们试图评价技术对人类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的时候,其实已经把人和技术分开,看成两件事情了,但其实这是一件事情。一个时代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有专属这个时代的技术,人和技术是镜像关系,不是主体携带工具的关系。人类使用工具的过程,也是给大脑沟回按摩的过程。大脑沟回和人们手上的工具也是镜像关系,而不是如传统所说的内外关系。以前的观点是,人的大脑属于内部,是人内在主体性的体现,工具属于外部,是外在客体性的体现。现代哲学告诉大家,其实内外之间一直存在持续的互动,只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互为表里,互为内外的[1]。

2 技术到底是促使人们追求美还是放弃美

很多人会认为技术是硬的,而艺术是软的,两者之间相差甚远。其实,在古希腊人看来,两者是联合在一起的,实际上技术和艺术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因为两者都涉及目的性的投入。比如现在的电影制作,它显然是艺术和技术的一种融合,还有关于建筑内的装潢、手机界面的设计等,人们也要把艺术原则和技术原则统一起来。当艺术和技术能够相互协调的时候,技术就是人们的朋友,但当技术压制艺术的价值,抑制人们对生活美感的追求,这个观点就会产生动摇,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们正处在一个审美焦虑的时代[2]。

3 人控制技术还是人被技术控制

进一步来讲,该问题关注的是技术到底会不会控制人类。回忆一下人类历史,祖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往往是以物化的方式固定下来的技术案例。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中国人在见过西方人之前,天经地义地就以为吃饭必须用筷子,这种观念算不算技术控制人呢?直到看到西方人用刀叉吃饭,甚至印度人直接用手抓饭,中国人才知道原来吃饭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因此,对人们来说,技术是可选择的,人控制技术还是被技术控制,其实两者都说得通。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不被技术控制的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类遭遇的问题大多不是新问题,在过去,也许是宗教的问题,有可能是艺术的问题,还有可能是其他方面的问题,今天技术的问题比较突出、显眼,但其展示的仍然是人类那些传统的问题[2]。

4 技术时代人的阅读状态是怎样的

现代人的基本心理构造和生理构造与采集狩猎时代相比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技术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使用电子设备阅读书籍,但实际上人们的“心”还是一颗原始“心”,这就导致人们原始的心智架构和现代海量信息之间产生不协调。古人没有名牌可买,没有iPad可用,没有微信朋友圈,不会接收海量信息,但却能吟诗作赋。为什么当今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下,人们吟诗作赋的能力反而退化了?

以前,人们信息匮乏,但这些信息都是经过筛选,保留下来的,往往很有价值。没有图像,消息传递只能通过语言,这实际上锻炼了人的想象力,激活了两个脑区之间的相互关联,使语言思维能力变强,这对人其实大有益处。比如读一本金庸小说,往往要记住很多英雄人物的名字,大脑会生成一棵概念树。在看书时,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交互,经常来回翻看,这会增强自身文本把握能力,同时增强讨论问题的能力。当下,从认知特点来看,iPad会弱化人的语言思维能力,虽然图像接受能力变强了,但想象力却减弱了[2]。

5 中国技术伦理的边界在哪里

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是在农耕社会的情景下形成的,中国人的伦理体系并没有受到西方科技的影响。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跟现代科技产生的问题是不搭配的。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不太敏感,有俗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观念认为只要能把孩子生下来就是好事,所以生殖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基本没有问题。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政策在中国是正面的事情,但在西方就是一个负面的事情。因此,在中国,谈技术伦理问题时,要先搞清楚中国人的伦理是什么,中国人的伦理有没有受到过来自西方科學技术的影响,有没有携带另外一套类似西方的伦理体系。而且,关于技术伦理,西方也没有办法解决,比如电车难题,它就是一个理想实验,强调了人的局限性,无论人怎么选择,也做不到尽善尽美。

当今的高科技,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都对整个中国伦理传统产生了冲击。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却不愿意接受西方的伦理体系。在中国,人们普遍缺乏个人意识,不重视个人权益。比如刷脸技术,大多数中国人都觉得这项技术给生活带来了便捷。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而且这项技术还能解决社会治安问题,何乐而不为。但西方普遍重视个人权益,有很多人认为这项技术侵犯了自己的隐私。高科技问题仍然是东西方之间的两种伦理体系发生冲突的体现。关于高科技与伦理相悖的地方,其实有人提出过解决办法。比如哈贝马斯就提出“交往理性”,他提出人们可以制定一些原则,比如知情同一原则、不伤害原则等。高科技带来的主要问题实际上是东西方伦理差异的体现,只是高科技将问题放大了。总之,技术本身牵涉很多传统问题[2]。

6 技术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可以引申為技术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其实,两者不是单向决定的,既不是技术单向决定文化,也不是文化单向决定技术,两者实际上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每一种文化的发展都受特定技术手段的支持;每一种技术手段的发展也会受到某种文化的影响,人们使用一项技术就得被迫接受该项技术背后的意识形态。比如说互联网技术也是有意识形态的,互联网背后的意识形态非常明确,就是开放、互动、平等和分享。如果一个社会不愿意开放、互动,不愿意平等、分享,那么使用互联网就是一件很别扭的事情。

再有,人们乘坐火车、飞机必须守时,驾驶汽车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人让车,而在西方是车让人。过去,有车一族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懂得礼让行人。现在大家慢慢也养成了好习惯,开始遵守交通道路行驶规则。不论是使用汽车、电话还是互联网,都是技术在慢慢改变人们的习惯,影响人们的文化[2]。

7 技术时代人们可以期待什么

如今时代发展迅速,人们有幸见证新技术与新文化之间的博弈和相互改造的过程。改造的结果肯定是,新文化吸纳了新技术中蕴含的一些体现人性的内容。因为每一项新技术出现,都有人性在背后支撑,没有一项技术在一开始就是反人性的。技术的进化也会经受人性的选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时代人们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只要社会仍然能够妥善处理传统问题,处理新问题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趋利避害,在新时代,每个公民都可以发出声音保障自身的权益,促使新技术的产生,从而遏制旧技术,或者是通过法律的方式调节矛盾[2]。

8 技术时代人是否需要过分担忧

第一,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类不必过分忧伤和恐惧,因为各种技术会相互制衡和调整。第二,新技术并不可怕,新技术能推动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革新。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能够结识的朋友屈指可数,而网络兴起之后,人们可以交到更多朋友。人们会选择不同的生活模式,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新技术会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它的健康程度,是与它的多样性呈正相关的。

如果人们非要明确新技术的发展原则,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第一,新技术的出现,是不是遏制了多样性的发展,是不是使其他的可能性不再成为可能。如果回答不是,新技术会增强多样性,增强可能性,那人们肯定认为新技术是有益的。即使暂时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但问题总会得到解决。第二,新技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有人会出来抵制这些技术。即使这项技术有利有弊,人们也会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是否应用。例如智能手机,现在肯定大多数人认为智能手机利弊兼备,但总的来说仍然是利大于弊,因此大多数人依然会使用手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使用手机。人们掌握自主权,自己权衡利害,选择是否应用新技术。所以新技术的出现并不会引起大麻烦,过分担忧是没必要的[2]。

9 技术的未来发展

当人们谈到技术未来的发展时,往往会分出两派,即悲观主义派和乐观主义派。悲观主义者认为新技术并不成熟,当新技术暴露出问题时,人们一时又拿不出较好的应对方案。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完全有可能脱离人的掌控而自主行事,到那时人就会丧失主动权。相反,乐观主义者认为技术的诸多问题会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即技术有自我消解性。至于脱离人掌控的智能机器,人其实完全有能力对其进行干涉[2]。

10 结语

在技术时代,技术和人文都是十分宏大的话题,回望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人们可以找到两条主线:发展和平等。发展和平等,其实都是靠技术和人文的交融实现的。技术可能更多是跟发展相关,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认知空间。而且技术让人类更具反思精神,反思技术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发展和平等是人类文明的两条主线,技术和人文对这两条主线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南都观察所做的努力非常有价值,他们回归发展和平等这两条人类历史发展主线。第一步是看见,看见那些不在聚光灯下的社会的边边角角,看见那些不容易被讨论,有时候也不容易被理解的问题,表面上只是看见,但其实是反思,即系统性的思考。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拥有一定的自由,可以选择为任何一件事情发声,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而人们在看到一个更多彩更全面的世界后,也应该共同行动起来,促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35-142.

[2] 凤凰网.技术时代的爱与怕|南都观察年度对话[DB/OL].风直播网,https://zhibo.ifeng.com/video.html?liveid=

130859,2019-12-16.

作者简介:邵骏波(1995—),男,浙江衢州人,硕士,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