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纪,法国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社会革命的爆发使法国的经济、文化等都受到了一定冲击,同时也有了新发展,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如此。卡米尔·圣桑是19世纪践行古典主义音乐路线与浪漫主义音乐路线并行的代表人物,他以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为根据,以法国民族音乐为主导,在作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理念。圣桑不仅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法国民族主义音乐乃至世界民族主义音乐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19世纪;法国;圣桑;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2
1 19世纪法国音乐美学思想简述
19世纪的法国一直处于战争频发、人民生活极不稳定的状态,导致19世纪法国社会环境如此动荡不安的原因可追溯至18世纪。18世纪,法国不惜耗费国力,接连不断地参与到一系列战争中,不仅国力亏损,还丢失了很多殖民地。人民因不满封建君主制度的落后腐败,随即在资产阶级的带领下开展了启蒙运动,高喊“自由、平等、民主、理性”的口号,抨击封建制度及教会,使法国的社会政治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因此引发了一系列战争与革命,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在此期间,法国不仅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持续的动乱也使法国的精神文明及审美理念产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哲学思想与音乐流派也纷纷出现。
18世纪,以卢梭、伏尔泰等为代表人物的启蒙运动爆发,他们主张人权,强调自由与平等,这场继文艺复兴后的思想运动为美学思想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演变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者从其社会理想出发,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看作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是人类艺术与哲学美学思想中的理性传统[1]。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音乐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歌颂上帝”,音乐由教堂走向世俗,每个人都有享受音乐的权利。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19世纪法国的音乐美学思想是18世纪美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情感音乐美学和自律论音乐美学对19世纪的法国音乐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世纪,美学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认为,音乐是一门自由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美的艺术,绝不仅仅是一些悦耳音响的组合形式,它必然要以某种依附于其中的精神内涵为本质[2]。
2 圣桑
2.1 生平简介
夏尔·卡米尔·圣桑,1835年生于法国,从小就在音乐上展现出非凡的天赋。由于圣桑的父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辞世,他的音乐启蒙教育主要来自母亲及姨母。圣桑自2岁起便开始随姨母学习钢琴,经过一年的学习便能作曲。
13岁,圣桑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并与李斯特相交甚密,李斯特对圣桑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圣桑不仅在作曲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还是一位杰出的风琴演奏师。1870年,圣桑进入国家防卫军,并参加了普法战争,6个月左右的战争在圣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1871年,圣桑与罗曼·巴辛(Romain Bussine)共同成立了国家音乐社团组织,并以此来推广法国音乐。
1878年,圣桑的两个孩子接连去世,其本人也卷入同性恋的绯闻中,后圣桑以自己有恋童癖的说法来回复谣言。1886年,圣桑将创作的《动物狂欢节》《第三交响乐》献给已逝世的李斯特,于同年化名为桑赛诺斯(Sannois)周游各国,在旅途中写下多本旅行笔记与大量音乐作品。
圣桑晚年居于阿尔及尔,于1921年因肺炎逝世。
2.2 部分作品简述
圣桑大部分音乐作品是对19世纪音乐体裁的阐释,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他创作的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及交响乐等[3]。他的作品创作不仅受到巴赫、贝多芬等传统作曲家的影响,还能在其作品中发现与其同时期的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瓦格纳等人作品的影子。周游各国的经历、各地区的音乐风格都对圣桑的创作有特殊的浸染,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同时又不失技术性。
2.2.1 脍炙人口的管弦乐作品
《动物狂欢节组曲》无疑是圣桑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曲子,由14个部分组成,其中,《天鹅》最广为人知。这14个部分分别是:《序奏及狮王进行曲》《公鸡与母雞》《野驴》《乌龟》《大象》《袋鼠》《水族馆》《长耳人》《林中杜鹃》《鸟舍》《钢琴家(车尔尼练习曲反复片段)》《化石》《天鹅》《终曲》。
该作品在1886年问世,圣桑只把其作为与友人相聚时交流演奏的小品,只有《天鹅》公开演出过,其他部分直到圣桑去世后才被世人知晓。此曲大部分都经过非善意的改编,且带有讥讽之意,作者在生前禁止其他人演出除《天鹅》之外的部分。
圣桑另一部脍炙人口的管弦乐作品是《骷髅之舞》(死神之舞),于1875年在巴黎首演,引起人们的热烈反响。这部作品也是圣桑创作的四部交响诗中颇负盛名的一部,热度一度超过其他三部。这部作品的灵感源于法国诗人亨利·扎里特斯创作的一首别具一格的诗,旋律则依据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而改编。《骷髅之舞》整体透露着神秘、恐怖的色彩,其尽管是描绘“晦气”的东西,却在小提琴、木琴、打击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幅“骷髅派对”的图景,使人百听不厌。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是圣桑参军后为宣扬法国音乐创作的大量作品之一,于1863年公布于世,是名副其实的法国民族音乐,圣桑将其献给了当时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萨拉萨蒂。这部作品诞生于圣桑的创作巅峰期,为宣传法国本土音乐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风格上将法国的浪漫主义风情和西班牙乐曲中的舞蹈性和节奏性融为一体,同时也延续了圣桑创作中偏爱规整句式的特色[4]。
2.2.2 钢琴奏鸣曲
圣桑的奏鸣曲《热情的快板》更能使人明显感受到他的创作不仅紧跟19世纪的潮流(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推崇的标题音乐创作),也没有摒弃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创作风格,这些都使该作品不仅极具创新气质,还延续了古典主义音乐工整的结构,并伴随多样的旋律与节奏。
从谱例1中可清晰地看出此乐段中的对位工致整齐,低音区在每小节的弱拍上使用了十六分音符,高音区则在每小节的强拍上只使用了三个十六音符。该作品的朦胧诗意贯穿全曲,充分表达了法国情调与作曲家自身的浪漫情怀,帶有明显的法国音乐的气质。
2.2.3 钢琴协奏曲
圣桑一生共创作了五部钢琴协奏曲,其中,《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F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是备受大众喜爱的三部作品,而《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曲谱见谱例2)又为其钢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整个作品中并无晦涩难懂的乐段,从头至尾散发着清澈的音乐气质。圣桑在《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中借鉴了同时期其他知名作曲家的作曲手法,且广泛运用了民歌中的音调,主题凝练,旋律新颖,还用不同的织体与旋律塑造了灵动轻盈的音乐形象。
19世纪是音乐会练习曲创作的流行年代,圣桑也创作了18首音乐会练习曲。这18首音乐会练习曲被划分为3套,每套6首,1877年Op.52问世,1899年创作了Op.111, 1912年创作了Op.135(左手练习曲)。1877—1899年是圣桑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在此期间创作的作品不仅曲式结构新颖,更凸显了其精湛的创作技法。这18首音乐会练习曲每一首都有标题,旋律优美动人,音乐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从条谱例3与谱例4可明显看出圣桑曲目的工整对位,他作品中织体的清爽与音乐的共鸣并不相互冲突,以这样的创作技法表现出的音乐反而让人耳目一新。
3 19世纪法国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圣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音乐有三条相互依存的发展路线。首先是以弗朗克为代表的世界传统音乐风格,大部分采用传统的器乐体裁,应用浮雕手法和反浪漫主义的逻辑发展乐思;其次是以圣桑为代表的法国传统音乐风格,情感上倡导适度原则,推崇和声的理性控制、紧张感、旋律的高潮变化;最后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由德彪西开创,以追求极致的音色为特征[5]。
圣桑的作品体裁多样,形式丰富,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与他自身的博学、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音乐的强大把控力密不可分。圣桑的一部分作品反映了19世纪主流音乐的审美观,他又将法国音乐与欧洲古典音乐相结合,形成新式的法国民族音乐,还有一部分作品体现了19世纪欧洲浪漫乐派的创作风格。
4 结语
圣桑的音乐美学观受到当时法国的社会背景与其音乐友人的影响,虽然圣桑创作了大量标题音乐,但在圣桑的钢琴协奏曲中又可明显感受到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有受到康德的影响。康德认为无标题音乐是美的,他将美分为两种——自由美和依附美,也在这点上对音乐艺术进行了审美批判。康德在音乐美学的自律论与他律论中更偏向于自律论,认为音乐的美在于音乐本身,而圣桑的钢琴协奏曲与许多管弦乐作品都不具有标题性质,在音乐的形象与内容的创作上并无明确的指向性。圣桑在各种场合发表的言论都表示自己支持法国作家戈蒂埃的“艺术的超功利性与超道德性”“形式之上”等艺术观念。
参考文献:
[1] 修海林.欧洲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音乐美学思想[J].音乐艺术,1993(02):19-25,46.
[2] 胡珊珊.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西方音乐审美的发展历程[J].北方音乐,2011(09):11-12.
[3] 潘大铭.圣桑《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艺术特征与美学思想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3,30(04):115-118.
[4] 张婧.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不同演奏版本分析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4:42.
[5] 于心阳.圣桑钢琴组曲《纪念册》Op.72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46.
作者简介:肖晓月(1997—),女,贵州六盘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器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