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艺+X”美育新课程探索

2021-09-24 08:03周梦玲黄维清
艺术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美育课程

周梦玲 黄维清

摘要:在新时代科学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背景下,针对近几年“美育热”的发展形势,本文以赣州地区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分析美育政策,学生的了解程度、接触阶段、课程选修等方面的调研结果,探索“艺+X”美育新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实行的可行性,在课程内容设置、美育教学模式、师资梯队建设等方面为美育新课程的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美育;“艺+X”;课程;学科交叉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2

0 引言

美育即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一种作用于人的心灵和情感的素质教育,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为目的,使其具备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創造美的能力[1]。蔡元培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随着新时代对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多,美育的价值和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内各大高校也逐渐将人才培育模式从专业性教学、统一型培养转变为学科交叉的多样化课程模式。“科艺融合”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将艺术和科学两类学科的知识、技能交叉起来,拓宽大学生的跨学科培养道路,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拥有美学思维、复合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构建和创新人才培育体制、促进科艺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仍需要不断探讨和摸索。

1 高校大学生美育现状

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为深入了解赣州地区高校美育教育的基本情况,笔者以赣州XX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采取了线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及校园抽样采访等形式,多维度地了解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251份。从性别上看,问卷中男、女比重依次为41%、59%;从就读情况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占比依次为17%、35%、28%、20%。

1.2 美育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特别提出一点新的要求,即每个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①。通过对大学生对美育政策文件了解情况的调查发现,在四个年级中,关于美育政策的了解情况略有差别,随着年级的增长,整体了解度呈下降趋势。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大二“有所耳闻”和“比较了解”占比之和均大于50%,而大三、大四则小于50%。以大二学生为代表,“比较了解”与“有所耳闻”分别占比为16%和52%。对于美育政策“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占比为33%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大一、大二学生分别为2020级、2019级学生,在《意见》政策制定后入学的大学生对美育政策文件的知晓度相对较高。

1.2.1 首次接触中华才艺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大一至大四年级,第一次接触中华才艺大多在小学阶段,平均占比约46%。其次是幼儿园阶段,平均占比约 19%。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在大学、高中、初中阶段第一接触中华才艺的整体占比不到28%,未接触的平均占比约为7%。线下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小学阶段学业压力相对较小,学校开设艺术活动较多,更容易接触和学习中华才艺。在幼儿园阶段,受城乡办学条件限制,接触中华才艺的机会略有不同。综上所述,大学生第一次接触中华才艺的主要阶段是小学和幼儿园期间。

1.2.2 美育类课程选修情况

公共艺术选修课是非艺术专业学生接触美育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美育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受学生个人喜好及课程开设难度影响,各类公共艺术课程的选修情况不同。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从选修门次角度统计发现,大一至大四年级中,选修0~2门课程的人数占主导地位,达43%;仅有16%的学生选修3~4门。学生选修较多的艺术公共课前五类分别为音乐类、摄影类、书法类、戏曲类、舞蹈类。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流行、新颖的公选课比传统、古朴的美育课程更受欢迎,例如摄影类选修人次是手工类课程的5.2倍。

1.3 高校美育开展存在的距离

1.3.1 艺术追求的心理距离

艺术和大众之间总是存在距离的。受以毕加索、康定斯基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流派和以苏珊·朗格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美学影响[2],大众与艺术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心理距离,认为艺术就是“看不懂”的东西,是超现实并富有想象力的。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教授主张“不即不离”,“艺术的理想是距离近却不至于消灭。距离近,则观赏者容易了解,距离不消灭,则美感不为实际的欲念和情感所压倒”[3],这是对艺术距离影响艺术欣赏的进一步解读。学生与艺术的心理距离会间接影响其对美育的理解程度和精神层面的富足程度。因此,能否拉近学生与艺术美育的心理距离是“艺+X”美育新课程面临的重大挑战。

1.3.2 人才培育的认知距离

近几年,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我国美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同省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高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总体而言,美育仍是学校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美育课程。随着社会对优秀专业化人才需求的增加,各高校积极对专业化培养模式和培养手段进行探索,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培养模式和培养手段已日趋成熟,但存在认知相对固化、单一的现象。“艺+X”美育新课程需要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界限,融入美育知识和技能,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广博性知识和融合性知识。

1.3.3 美育师资的层次距离

部分学校在美育实施方面存在专职师资不足、教师不固定、非艺术专业教师授课等问题,美育师资力量参差不齐,与配齐专业美育教师的高校存在一定的距离。不同年龄和不同专业学科的教职工对于美育的看法、认知、接受、了解度等方面皆不相同,如何对在职教师开展相对规范的美育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要让教师将美育思想融入各专业课程,建设个性化的“艺+X”美育新课程。不断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美育水平,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1.3.4 美育课程的融合距离

美育课程的“产教结合”作用并未充分发挥,理想与现实存在距离。由于艺术类课程忽视教学成果的产业化建设,缺乏可投入市场的教学模式,大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的依据仍为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因而较多选择音乐、摄影、舞蹈等课程。对于传统类选修课,例如戏曲,可通过与科技、市场的融合,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艺术类课程应利用现有的文化科技成果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带动学生实践或创业,发挥产教结合的作用,促进美育教学成果产业化建设。

2 “艺+X”美育新课程的建设未来可期

“艺+X”美育新课程,即公共艺术课程+X个其他学科(如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化学等),使知识、技能相交叉,打造融合型多元化课堂,让专业教师将课程美育融入大众课堂。与传统的知识点讲授课程相比,“艺+X”模式更多是采用“一个主要知识点讲解+相关知识拓展互动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知识点既得到巩固又能得到很好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联想思维。新的课程模式一方面能够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关统计显示,20世纪最后25年,凭借交叉性的合作研究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比例已近一半[4]。现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引入交叉性的学科课程来培养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探索和尝试其他美育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难题。因此,促进学科交叉、补齐专业短板是新时代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一环,探索“艺+X”美育新课程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成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3 “艺+X”美育新课程的发展路径建议

3.1 建设融合型美育创新课程

艺术类课程的兼容力非常强,其和各类学科都有交集,因此互通有无的学科交叉课堂可以极大地促进高校课堂美育氛围的营造。

传统美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固化、教学形式简单,师生将其视为传统手工艺传播和科普课。以中华传统才艺剪纸为例,大多为介绍剪纸历史、代表人物、起稿、剪纸基本技巧等信息,教学课堂与学生自身专业的契合度低。如果能结合不同专业方向实行个性化的授课,将能实现融合教学。同样以剪纸为例,给机械工程专业学生上课时,则可以在课堂中融入现代科技发展内涵,在机械化的剪纸过程中介绍其美学原理和机械原理,打造一个富含机械的美的趣味课堂,让科学艺术化。

“艺+X”美育课程应把艺术从具体课程中解放出来,不囿于教学形式简单的手工类、音乐类、舞蹈类等课程,应依托学生的专业知识,探索艺术与本专业之间的联系。讲解专业课时,要针对性地将美育本体知识融入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中,打造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新型课堂,进行艺术的呈现和展示。

3.2 创建立体的美育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机器的推广及人们对高科技设备需求的增加,教育系统的数字化改革已进入加速阶段[5]。“艺+X”美育新课程依托后疫情时代成熟的网课,通过钉钉、雨课堂、智慧树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下小班、线上大班的双线教学模式。在新科技的支持下,教师能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教学,其不受地域约束、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等显著优势让我们体会到新教育模式的便捷。线上教育、线上线下双线教育等教育模式的创新能不断促进高校教育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创设“线下小班教学,线上大班跟学”教学模式,课程老师带领部分学生线下实践,体验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课程直播的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总结线下小班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性地在线上提出解决方案和计划,杜绝线上教学中学生不问问题的现象。线上大班跟学的人数、方式、时空不受限,教师可在教室内组织实践性教学,也可让学生自主学习。立体的美育课程也不仅仅是校内课堂,还要开发丰富的校外资源。美育新课程可依托文物资源和博物馆资源,开展亲身体验、游学和观赏、讲座与论坛、工坊与体验课等新形式的实践美育新课程活动。

3.3 构建强大的美育师资梯队

部分高校的美育师资力量不足,院校招聘的学历要求降低了部分优秀美育教师进入的可能。让教师走出去,学习更多更广的新知识。学校应鼓励并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教研部门开展的各项培训与教研活动,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调研,从而不断提高整体美育水平和鉴赏能力,潜移默化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为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丰富和壮大师资队伍,打破聘任制度的学历门槛。采取聘用校外导师的模式,扩充高校美育师资团队,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学习不同的知识技能。聘请校外导师,实行双师制度,有利于壮大师资队伍,逐步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教育体制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4 结语

顺应时代科技发展的潮流,美育新课程创造性地加入了学科交叉、立体课堂、通识知识、体验实践等形式与内容,致力于通过科艺融合这一方式为大学生提供美育课程的全新体验。“艺+X”课程模式不仅是一次教育探索,更是一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马俍.科艺融合视域下的博物馆社会美育功能构筑[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48-50.

[2] 孙焘.游戏精神与“审美态度”的再反思——兼论朱光潜“距离的矛盾”的美育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74-82.

[3]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9-20.

[4] 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N].科学时报,2010-02-02.

[5] 董宁.同向·共育·互融:后疫情时代中小学美育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01):28-30.

作者简介:周梦玲(2000—),女,江西新余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漢语国际教育、美育。

黄维清(1986—),女,湖北黄冈人,本科,助理工艺美术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美育、工艺美术。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美育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美育教师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