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之
汞都万山:“那个年代”那条街
“看到山下的汞矿遗迹了吗?以前,这里的人就是在那儿挖的矿。”站在玻璃栈道上,顺着景区导游的手指方向望去,在一片墨绿苍翠的青山围绕下,隐约可见一片裸露的碎石地边有几个大小不一的山洞,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曾是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对中国工业发展有着突出贡献。据当地民众介绍,20世纪60年代这里就点了电灯,光矿区就有60多辆解放牌汽车。“20世纪80年代,外地人管这叫‘小香港。”在万山朱砂古镇景区安全管理部工作的吴计系说。
可好景不长,2002年矿区被迫实行政策性关闭。万山失去了支柱财源,许多企业和工人纷纷外逃,当地的发展一度陷入“矿竭城衰”困境。
在经历了数年时间的发展阵痛后,2009年春天,万山迎来新的发展生机。当年3月,万山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并给予优惠政策扶持,通过产业原地转型,万山走上旅游发展的道路,也开启了“涅槃重生”之路。
职工夜校、国营裁缝店、国营照相馆、棉花加工厂……走进朱砂古镇景区“那个年代”文化街,曾经废弃的矿区居民楼被改造成富有年代怀旧感的景点。近年来,万山充分挖掘矿山文化,完好地保存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老建筑,并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进行了局部修整,既承载着过去的生活方式,也见证了当下的变化。据统计,2019年万山区朱砂古镇接待游客大约220万人次,收入约1.4亿元。
煤城枣庄:二战记忆
枣庄因煤而建,其采煤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建国初期,国家共从这里调出原煤4亿吨。经过长时期的开采之后,2009年,枣庄被国务院划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城市如何可持续发展、经济如何转型的命题摆在枣庄面前。
枣庄先后引进过3个百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形成了1500亿元的产业规模。然而,一个投资百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只能解决千人就业,随着部分矿井的关闭和相关企业的萎缩,枣庄有下岗职工14万人,且10年内将有20万人需要转岗。能够解决财政收入问题的煤炭化工,却不能富民,这迫使枣庄不得不另谋出路。
经调查比较,台儿庄被选中。作为运河古城,台儿庄曾云集了各地富商巨贾和中国南北各种样式的建筑,被乾隆称为“天下第一庄”。作为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台儿庄有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战火毁坏、可以作为人类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之一,另一座是波兰的华沙。
2008年,在紀念台儿庄战役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中,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打造成为沿运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5家煤矿企业入股,每家拿出10万吨煤的利润变现4亿元作为启动资金,组建了国有全资公司——枣庄市台儿庄运河古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如今,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已经摸索出一条以龙头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业,实现推动城市、经济转型的典型路子。
瓷都景德镇:老城的品格
2007年,景德镇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而此前将近20多年的时间里,“无土”瓷都长期陷入内外交困,不仅陶瓷工业产值远落后于后起的佛山、潮州等地,在2004年,就连瓷都称号也被潮州摘走。
“一夜之间,十大国有瓷厂都倒闭了。”回忆往事,曾任十大国有瓷厂之一为民瓷厂厂长的欧阳寿阳唏嘘不已。当时实行大锅饭,工人没有积极性,有一年来了一批订单,工人不愿生产,只得到外地招农民工来帮做。工厂缺乏周转资金,连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都只能凭自己那张老脸向总公司陶瓷原料供应处赊购。
曾经声名赫赫的十大国有瓷厂,无一例外陷入困境。尽管在市场化生产方面暂时落后一步,但文化底蕴和工艺水平,仍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很快,寻找转型之路的景德镇,以老城区、老工厂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核心,打造陶瓷全业态、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综合体,发展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重塑中国瓷都世界品牌,成为共识。
如今,在这座“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爱好者慕名前来,“洋景漂”之多超过5000人,工业科技与陶瓷文化融合的文化创业园,一站式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体验创意园,得到保护和规划的御窑厂大门、南北麓窑炉作坊遗迹……不仅再现千年陶瓷文化遗迹和百年陶瓷工业遗存,还修复了老城的品格和文化肌理。
昔日的“草鞋码头”也脱胎换骨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工业之都,转型工作还获国务院2020年度督查激励通报表彰。
油城玉门:春风吹拂玉门关
玉门曾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随着资源的枯竭,1999年政府决定搬离,数万居民弃老城外迁,玉门成了一座“空城”。
玉门人印象最深的是曾经的繁华。步行街两边是卖各种杂货的摊贩,汇聚着天南海北的口音,在那条街上,父母去油田上班,自己去外地上完大学,又回到玉门,因为油田提供免费住宅,工资待遇好。那时,玉门的娱乐活动也很丰富,可以在俱乐部、职工之家里玩台球、跳交际舞……街上的荒凉和记忆中的热闹叠加在一起,带来强烈的不真实感。这座城,也开始面临新一轮抉择。
2016年,一篇报道让玉门人欢欣鼓舞,城市规划浮出水面——以“铁人”王进喜在玉门奋战的故事为核心,打造一条红色石油旅游之路,成为西部,乃至全国一张特色旅游名片。玉门人看到,当地政府想要重建这座城的决心。
如今,玉门作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不仅实施了油城公园改造、解放门复建、苏联专家楼修复等项目,整合开发石油工人文化宫、礼堂等闲置资源,还依托老市区工业遗址、石油创业历史、街景风貌等资源,发展影视拍摄等新业态,先后有《激情的岁月》《共和国血脉》等多部影视剧在此取景,并在央视和各大院线上映。
虽然目前“红色旅游”这张牌收效不明显,难以吸引大量足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游客群体,但玉门却不再迷茫,因为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未来不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