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宇 徐玲玲
6年前,这里还是当地人口中“有山山不秀,有水水不流;有绿不出彩,有人老残多;粮田仅百亩,产品销路愁”的荒山小乡村。如今,这里家家户户门前种上了月季,村里被打造成具有梯田桃林花海、桃花流水、百米葫芦长廊、月季花墙等特色景观的花园村庄。
现在的梯子峪村,不仅环境变美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以前,全村150余户农民从事大桃生产,由于土地面积少,产量上不去,收入微薄。如今,梯子峪村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果品、养殖和旅游业,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
从“穷山沟”到“桃花源”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荒山野岭,名副其实的穷山窝窝。”梯子峪村村民、党员陶来云说。
从“穷山沟”到“桃花源”,这一切的改变还要从2015年11月被派到梯子峪村的第一任第一书记张俊民说起。张俊民来到梯子峪村的第一天,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海就带着他去了山里。“老辈古话,梯子峪似天梯,有腿无心甭上去。我想考验考验他,看看他是不是真能干事。”王玉海说。
爬到山顶,整个梯子峪村尽收眼底,张俊民对王玉海说:“我是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的工程师,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林木,能把自己的才能运用到山村建设上,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听了张俊民的话,王玉海说:“从今天开始,咱哥儿俩就摽着膀子,往一块使劲儿了。”
王玉海跟张俊民介绍起“家底儿”:梯子峪村常住人口120人,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留下的村民平均年龄超过60岁。以前,贫瘠的山地只种玉米、谷子,后改种大桃,但土地面积少,产量上不去。
为了摸清制约发展的症结,王玉海和张俊民跋山涉水展开调研,他们曾经一周内爬了五次山。通过入户走访、实地勘察,张俊民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弄明白区、镇的发展定位与支持方向,分析村子的发展瓶颈和相对优势,邀请有关专家出谋划策,拟订了“梯子峪村建设花园式美丽村庄发展五年规划”,并提出“三金”发展战略,即将大桃种植、特色养殖、特色乡村旅游作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方向,让地生“金”、让“柴”变“金”、用“绿”引“金”。让地生“金”,指的是在有限的地里,创造更多的产出;让“柴”变“金”,指的是扩大散养的鸡、猪、鱼的销售;用“绿”引“金”,指的是改善环境,打造花园村庄,吸引游客。
早在2003年,村里就成立了北京满山找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满山找”牌柴鸡蛋商标。为进一步扩大销售,张俊民积极与市科委联系,最后在市科委农村中心的帮助下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了吃得少、产蛋率高的节粮型蛋鸡,养殖效益增加10%,如今年利润已达120万元。
近年来,在市园林绿化局、平谷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梯子峪村建设完成“桃花溪”水利设施工程,其中建造大小水池7个、循环水系统1套、石山造景1处,种植500平方米荷花,落实了美丽乡村整体推进项目。打造平谷地区村庄第一片人工种植的梯田花海,建造了百米木长廊、千米木栈道、3公里登山步道和1座龙腾梯上景观石,村庄内闲置土地上还种植了各种花草及造景树木,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美丽景观,梯子峪村实现了从荒山野山到绿水青山的转变。
“乡创赋能”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成了摆在王玉海和第二任第一书记刘曦面前的一道难题。
“你家一幢老房子,他家一片桃树地,孤零零地看,确实没什么价值,但把它们组装、打包成产品,就能实现‘乡创赋能。”国际著名建筑师马清运说。2018年,清华大学在村里做项目,请马清运来参观指导。基于当地丰富的“桃”资源,马清运提出打造一个有美酒、有美宿的美丽乡村的创意,并为它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桃花坞 Peach Grove”。
这个创意让王玉海和刘曦眼前一亮。为了更好地实施“乡创赋能”工程,向文化要效益,村里集体表决通过了桃花坞项目,刘曦协助策划整体方案。
马清运将租用的老房子设计改造成了“三堂两庭一会”的公共空间:三堂为酵堂(桃子酒庄体验基地)、食堂、礼堂;两庭为门庭(美术馆)、客庭(游客服务中心);一会为“会仓”(大型户外展会空间)。此外,还打造了L宅、鸡鸣坛、柿水龙头等颇有乡村特色的设计。
鸡鸣坛也叫“月光乐坛”,是桃花坞的公共娱乐场所之一。因这里曾经是村里的养鸡场,所以小名起了“鸡鸣坛”。鸡鸣坛依山而建,以护坡成台,可以供450人观看音乐节目。
柿水龙头处的龙头是马清运从旧货市场找到的明代建筑排水物件,龙头处紧挨着柿子树,有着好运吉祥的寓意。柿子成熟后,游客摘下柿子,便可在柿水龙头池里清洗,颇有一番野趣。
桃花坞项目落地后,梯子峪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75亩集体农用地租金每年收入约15万元,闲置集体用房等租金年收入约10万元。为保障村民利益,村集体合作社与村民签订租用合同后,再统一与桃花坞项目运营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经过改造运营,年租金收入不低于两万元。同时,项目公司为梯子峪村村民提供至少10个就业岗位,并带动50个村民实现本地化就业。
为了扩大农副产品销售,刘曦牵头成立了平谷区第一书记助农联盟,依托线上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两年时间共为村民直接创收近10万元。
“过去出门,不敢说自己是梯子峪人,怕别人笑话。现在村庄美了、富了,腰杆子也挺得直了。”说起变化,陶来云满脸笑容。
从金山银山到幸福靠山
“党建工作抓实了就是生产力,抓细了就是凝聚力,抓强了就是战斗力。”王玉海感慨道。在乡村振兴征途中,梯子峪村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党支部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大会,详细了解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田间地头充分了解果农的想法,并研究制订梯子峪村致富战略规划。
张俊民发现村民普遍采用的是传统大冠稀植的栽培模式,如果推广密植栽培技术,可以使产量翻番。俗話说“桃三杏四李五年”,面对三年后才能见效的技术,村民们不敢拿自己的地去试。王玉海和张俊民便带领党员挨家挨户上门说明做工作,颇费一番苦功夫后,改进栽培技术工作才得以铺开。
同样的情况,在桃花坞项目初期也出现过。在租用村民民宅时,有的村民接受不了自己的房子一下子出租20年,有的村民想一下子收到20年全部房租。面对村民的冷眼旁观,王玉海急了,他带头将自家的地先交出,用实际行动打消村民的顾虑。经过动员说明,已有22户村民将闲置民宅租给合作社,投入项目运营。
“年年都有新发展,年年都有新变化。我们村‘两委干部的共同想法是,把梯子峪村建设得一年比一年好,让梯子峪村乡亲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王玉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