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保卫山西》:从山西唱响全国的抗战强音

2021-09-24 17:46侯晋哲
文史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抗战武装山西

侯晋哲

翻开近百年中国音乐史,我惊奇地发现,有这样一首歌,亲历过山西抗战艰难岁月的人几乎都听过或唱过,1992年被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2015年又名列100首“我喜爱的抗战歌曲”之一,它就是脍炙人口的《武装保卫山西》。这首从战地飞出来的歌曲,真实还原了那段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在那场敌我力量悬殊的反侵略战争中,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不甘沦为亡国奴的中华儿女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气概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英勇地拿起简陋的武器反抗敌人,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势。通过这首歌,听众可穿越时空真切地感受到侵华日军在山西大地上肆虐,三晋儿女在不屈不挠中毅然扛起民族救亡的大旗,勇敢地迎着敌人的炮火英勇奋战,奏响了武装保卫山西的强音。

不仅如此,《武装保卫山西》还有诸多你所不知道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它是如何“生”出来的,为什么能“传”出去,并且时至今日仍“活”在中华乐坛。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从尘封的历史资料中探寻它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吧!

谜:一个珍藏79年的日记本揭开一个红色旋律的秘密

时光荏苒,世事沧桑。2018年,河北赵县烈士武佩珍的家人将珍藏了79年的《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武装保卫河北》的手抄件展示出来,掀开了这三首抗战歌曲远去的尘封往事。这要追溯到1943年,担任赵元宁五区区长的武佩珍被捕后,他的父亲武永幸为避免敌人抄家丢失重要文件,把摘抄有这三首歌曲的日记本和党的一些文件放入小坛子里密封埋藏在地下。直到解放后,武永幸把坛子挖出,将武佩珍亲手抄写的歌曲原件交给武佩珍的女儿武云翠保存。通过日记本中记录的《武装保卫河北》歌词,可以发现原来是把《武装保卫山西》歌词中的地名替换为河北的地名。因此,提到《武装保卫河北》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原版《武装保卫山西》,由此《武装保卫山西》再次活起来,走进公众视野。

你以为只有《武装保卫河北》改编自《武装保卫山西》吗?殊不知它与《保卫武汉》《武装保卫山东》《武装保卫江西》《武装保卫河南》是“一母同胞”。《武装保卫山西》的珍贵价值不言而喻。那么,《武装保卫山西》这首歌为什么会被其他省份纷纷改编与传唱呢?它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呢?

巧:词曲作者北平相识太原重逢的机缘巧合

“他强占我们的大同,他强占我们的太原!”让我们跟随《武装保卫山西》把视线拉回到那段苦难与不屈交织的峥嵘岁月,触摸血与火的历史印记,倾听山西民众不屈的呐喊。84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晚,北平的卢沟桥被一声刺耳的枪响打破了平静。从此,日本帝国主义将侵略的魔爪伸入华北,山西的局势危如累卵。很快,9月13日大同失守,11月8日太原失陷,战争的烽火迅速燃到全省,局势急转直下,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武装保卫山西》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应运而生。

当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阎锡山邀请薄一波来到山西,以薄一波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先是接办改组牺盟会,接着开办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团、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等13个训练团,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决死队是一支形式上属于阎锡山军队建制,实质是由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组织领导的特殊抗日革命武装,是山西新军中最早建立的一支部队。

牺盟会和决死队在党的领导下,吸引和团结了成千上万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太原参与抗日救亡活动,为作为抗战最前线的山西创造了有利条件。《武装保卫山西》的词作者和曲作者就是这些爱国青年中的一员,词作者夏川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队员,曲作者吕骥则在牺盟会、决死队负责教唱革命歌曲,两人携手珠联璧合完成了这首名扬山西、声震全国的《武装保卫山西》。

夏川,原名卢镇华,笔名白炎,1918年出生于河北平山,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由于卢沟桥事变导致石家庄到北平的铁路中断,于是探亲结束后的夏川改变了去北平的计划,转而去太原继续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7月,夏川来到太原后,经陈大东和董天知的介绍加入了军政训练班。不久,夏川加入了刚成立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进入第一总队三大队七中队。在这里,夏川开始了紧张有序的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还参与决死队定期组织的抗日救亡思想教育,了解全国抗战形势。决死队为了激发学员抗战热情,在軍政训练之外会发放专门的教材《抗战救亡歌曲选》,安排学唱如《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等革命歌曲。夏川在这里参加了学唱革命歌曲的活动,而吕骥就在决死队教唱歌曲。其实,二人的缘分之旅是在北平开启的。1937年5月一个稀松平常的下午,夏川经同学介绍结识了自己十分仰慕的《保卫马德里》曲作者吕骥。夏川平日经常唱的一首革命歌曲就是《保卫马德里》,能够认识这首歌的曲作者并且进行一番深入的交谈,这令他十分激动,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所谓无巧不成书,无缘不相逢,吕骥与夏川机缘巧合下在北平相识,在太原重逢,从此开始了不平凡的联袂创作。

吕骥1909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父亲吕鑫是一位参加过同盟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谨记父亲留下的“做人民公仆”这一遗训,并将其与自己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始终秉持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要紧密联系人民的理念,将音乐作品与革命需要紧密结合,多反映广大群众的心声,号召群众投入到抗日救亡大潮中。九一八事变对吕骥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坚定了他走向革命的想法。他在1931年12月加入了左翼戏剧家联盟,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3月,他随文化界慰问团到归绥参加抗日文艺活动。8月中旬,吕骥离开归绥来到太原,在牺盟会、决死队进行文化宣传工作。彼时,由于夏川和吕骥同住在山西国民师范大院,交流起来更加方便,为日后碰撞出创作的火花埋下了伏笔。

真:词作者在决死队的亲闻亲历

吕骥曾提到《武装保卫山西》的创作是听了周恩来副主席激动人心的报告后的一个实际行动。华北持久战是全国持久战的支点,而如果要支持华北抗战,就要保卫全国抗战的关键壁垒——山西,故而周恩来对牺盟会和决死队的工作素来非常重视。1937年9月27日,周恩来在山西国民师范礼堂为牺盟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作政治报告。周恩来有理有据地分析了抗战形势,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指出只坚持守土抗战无法保住山西,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发动群众,实现全民族抗战。只要坚持抗战,“日本必败,我们必胜,取得最后的胜利”,鼓励广大群众加入到抗日救亡队伍中。他的讲话使在场的听众尤其是吕骥受益匪浅,内心受到很大震撼,对宣传抗战、动员群众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起到了鼓舞推动作用。

9月的一天,夏川参加决死队的军事训练结束后,遭遇日军飞机对市区进行轰炸,炮弹带着呼啸声飞向市区,整个城市笼罩在黑暗之下,浓烟滚滚。市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城内的景象惨不忍睹,街道变成废墟,城楼损毁,一片断壁残垣,烧毁和倒塌的房屋不计其数,到处可听到无辜民众的嗟伤,他们有的被炸伤,有的被倒塌的房屋压死,有的因房屋毁坏无家可归,甚至被冻死饿死。日军的残暴由此可见一斑。

目睹日军在山西惨无人道造成的生灵涂炭,夏川感到义愤填膺,眼里燃烧着怒火,回去之后奋笔疾书,经过几次修改润色后完成了这首名为《武装保卫山西》的作品,并在部队由太原开赴五台山前线前将作品交给了吕骥,请他谱曲。吕骥看到这首作品也深受触动,反复体会和咀嚼这些令人振奋的词句,比如“只有战!只有拼!才能死里逃生!”“起来,同胞们,起来和鬼子们拼!”强烈的创作欲迸发,顿时思如泉涌,于是在行军途中一气呵成完成了谱曲。

作品完成后先由分部的文工团员在夏川指导下小试牛刀进行试唱,接着吕骥在决死队进行教唱。歌曲既直白接地气、朗朗上口,又能触动人心,决死队队员爱学也爱唱,有迫不及待想往下唱的感觉。很快这首歌曲就响彻太原,飞越山西,传遍全国,在战前敌后的军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武装保卫山西》词作者夏川先生

夏川不仅为山西留下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在日后的革命工作中他仍然笔耕不辍,是冀鲁豫军区的四大笔杆子之一,创作了《文工團团歌》《把鬼子赶出鸭绿江边》等优秀作品。西藏和平解放后,他在西藏军区担任宣传部长,为党的文化宣传工作奋斗终身。

作为一位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革命音乐家,吕骥除了为《武装保卫山西》作曲,还创作了《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新编九一八小调》等许多影响深远的革命歌曲。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国音乐家协会曾连任三届主席和两届名誉主席,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突出贡献老一辈音乐家”终身荣誉勋章。

拼:三晋儿女齐上阵武装保卫山西

任弼时提到,日本人的进攻,尤其是日军的残暴对我们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是最好的题材。群众抗战意愿的产生与痛恨日本人的残忍行径有很大关系。《武装保卫山西》字里行间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不屈不挠地投入战斗,使人感到血脉偾张,更加坚定抗日决心,使他们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激发下自觉地武装起来,保卫家园。歌词如下:

起来,同胞们,起来和鬼子们拼!

他炸毁我们的工厂,他炸毁我们的家庭!

起来,同胞们,起来和鬼子们拼!

他炸死我们的父母,他炸死我们的弟兄!

只有战!只有拼!才能死里逃生!

只有战!只有拼!才能死里逃生!

起来,同胞们,起来和鬼子们拼!

他杀死我们的姐妹,他杀死我们的妻儿!

起来,同胞们,起来和鬼子们拼!

他强占我们的大同,他强占我们的太原!

只有战!只有拼!才能死里逃生!

只有战!只有拼!才能死里逃生!

拿起那一切武器,镰刀斧头,剪刀锄头,鸟枪铁尺土炮,来保卫我们父母,姐妹兄弟,生命财产,田园土地,武装保卫山西!

在寥寥数句歌词中,“起来”和“拼”各出现了8次。从表意的角度审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夏川的有感而发,是妙笔生花的言外之意。“起来”有很强的感染力,是一种奋力呐喊,是一种强烈号召,激发群众的昂扬斗志。“拼”字作为线索贯穿整首歌,民众对侵华日军的愤懑和投入抗战的坚定之情溢于言表。首句“起来,同胞们,起来和鬼子们拼!”中的“起来”发出对同胞们的疾呼,“拼”紧扣歌曲灵魂,通过“拼”来“武装保卫山西”。歌曲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拉家常的口吻揭露日军“炸毁工厂”“炸死父母”“杀死姐妹”“强占大同”行径对百姓造成的苦难,控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猛烈地撞击着同胞们的心灵,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克服内心的茫然、不安和恐慌,勇敢地拿起武器和敌人“拼”,组织起来保家卫国,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只有战!只有拼!才能死里逃生!”发出抗击侵略者的怒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拼”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不畏强暴的气节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武装保卫山西》曲作者吕骥先生

《武装保卫山西》谱写了一曲激荡人心的保家卫国之歌,但大家也许不了解它是在部分吸收了绥远民歌《想卿卿》的曲调基础上创作的。

整首歌曲结构工整,分为五个乐段。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先是直接发起号召,鼓励同胞们武装起来,与日军浴血奋战,歌曲的旋律是跟随歌词中的文字迸发出来的,采用切分节奏对音乐起到推动效果,使音乐爆发出强大力量。以铿锵的曲调痛诉日军的暴行擢发难数,不但侵占我们的领土,还残害无辜百姓,怒斥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破坏了人民的基本生活,导致其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陷入恐慌和混乱。第二乐段和第四乐段用紧凑有力的旋律表达日军的暴行不会摧毁人民的意志,反而激起人民的斗争意志,坚决抵抗到底。第三第四乐段与第一第二乐段的旋律相同。第五乐段动员同胞们拿起手边的工具武装起来,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战斗中去保卫亲人、家园和山西。在这一乐段借鉴绥远民歌《想卿卿》中词组重叠的方法,采用节奏紧凑的四字词连续重叠,运用民歌的手法对部分曲调进行处理,把歌曲引向高潮。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歌曲主题突出,内容上通俗易唱,情感上触动人心。接地气才能有人气,夏川是决死队队员,并且多次亲历日军侵略的惨烈场景,对民众遭遇的战争疾苦能够感同身受。歌曲直截了当地揭露战争的残酷事实,与民心产生共振,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他炸毁我们的工厂,他炸毁我们的家庭!”让民众一看到歌词就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熊熊怒火被点燃,进而情不自禁地唱出来。歌曲尾段带有民歌风味,具有山西特色,让人倍感亲切,能够引起民众共鸣。节奏上果断有力、坚决响亮,有很强的号召性,使人听完之后热血沸腾,激发了民众保卫家乡的豪情;有强大的冲击力,斩钉截铁般的节奏坚定了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毛泽东强调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由于民众的抗争意识还没有觉醒,因此需要被唤醒并且逐步培养。除了民众目睹、他人讲述外,还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可以将战争的残酷通过歌曲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给民众。比如《武装保卫山西》中“他炸死我们的父母,他炸死我们的弟兄!”使他们深切感受到自己所处战火环境的危急性。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休戚相关。国难当头,参与抗日救亡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打破民众想要苟且偷生的幻想,激发他们内心对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愤怒和痛恨,激励和坚定民众的心,进而使其不断提高民族觉悟,增强主动斗争意识。

广:衍生出不同地名多个版本遍地传唱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经说过:“诗和歌是炸弹和旗帜。”《武装保卫山西》是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武器,也是对人民发起号召的工具,还是一面团结人民和教育人民的旗帜。它一经传唱就不同凡响,很快传遍全国各地,和抗日军民的子弹一起射向日本侵略者,为其他抗战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借鉴,衍生出不同地区的版本,这也足以可见这首歌曲的影响力。

《武装保卫河北》《武装保卫河南》《武装保卫山东》《武装保卫家乡》《保卫武汉》都是由当地的音乐家对《武装保卫山西》进行“改头换面”,在当地广为传唱。有的将《武装保卫山西》歌词中的地名改为其他的地名,比如《武装保卫河北》将《武装保卫山西》中的“太原”改成“保定”,将“山西”改为“河北”。《武装保卫河南》将《武装保卫山西》中的“大同”改为“土地”,将“太原”改为“家园”,将“山西”改为“河南”。有的对《武装保卫山西》的歌词进行了部分变动,比如《武装保卫山东》将《武装保卫山西》中的“工厂”改为“城市”,将“家庭”改为“村庄”,将“炸死”改为“杀死”,将“山西”改为“山东”,将“拿起那一切武器、镰刀斧头、剪刀锄头、鸟枪铁尺土炮”改为“拿起那能杀人的镰刀斧头、短刀锄头、铁铳鸟枪土炮”等。《武装保卫家乡》将《武装保卫山西》中的“姐妹”改为“同胞”,将“太原”改为“村庄”,将“山西”改为“家乡”等。有的对《武装保卫山西》的歌词做了较大的变动,有删减的部分,比如《保卫武汉》将《武装保卫山西》中的“他炸毁我们的工厂,他炸毁我们的家庭!”“他杀死我们的姐妹,他杀死我们的妻儿!”“一切武器”删掉,把“大同”改成“上海”,把“太原”改成“南京”,把“炸死”改成“杀死”,把“山西”改成“大武汉”。

八路军骑兵部队开赴战场

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一名女兵刘曦在她的回忆录中提到,她和其他战士们听完《武装保卫山东》后,“恨不得马上奔赴战场杀敌报国”。时任32军话剧团总干事的张艾丁在文章中回忆了1938年剧团在郑州进行演出时的感人一幕。当时剧团到商震主持的第20集团军军事政治干部训练班为接受军训的青年学生进行表演,当剧团唱起《武装保卫河南》时,观众都不约而同地大声唱起来,群情激愤。河南省社旗县太和镇85岁老人杨骏声曾在1938年参加过学校的抗战宣传队。据他回忆,1939年2月开封孩子剧团把《武装保卫山西》传到赊旗镇(今河南省社旗县城),改为《武装保卫河南》。退休后他一直致力于搜集抗战歌曲,每当有人对他如此高龄还为此奔波表示不理解时,他都会眼噙泪花地唱起《武装保卫河南》,并解释道:“历史的证言,也藏在那一首首悲壮激昂的抗战歌曲里。”据时任山东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张敬焘回忆,当时博山县儿童团在根据地里十分积极,他们所到之处都回荡着《武装保卫家乡》等抗战歌曲的歌声。

群众欢送抗日将士开赴前线

《武装保卫山西》适应了抗战动员的需要,高亢嘹亮的歌声和铿锵奋进的旋律使民众沸腾。歌词中这些血泪混杂的真实写照,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个饱受日军铁蹄蹂躏的民众,激发了蕴藏在他们心底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与忧虑,给予他们无穷的激励。2015年,曾任八路军120师译电员的92岁老人王宗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武装保卫山西》是自己当时经常唱的一首歌曲,“从这首歌里可以看出,当年中国人就凭借这些武器,把日军赶出了国门!”

太原军政训练班学员训练归来

《武装保卫山西》是山西抗日救亡活动珍贵的历史见证。历史如镜,昭示未来,它对于当今社会唱响爱国主义旋律仍具有深刻意义。2005年,《武装保卫山西》作为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提名曲目在北京上演,引起强烈反响。虽然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但是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和深沉的家国情怀通过歌声薪火相传,吹响永不消逝的号角。正如吕骥所说:“艺术不仅能唤起民众,而且可以组织民众,武装民众的头脑。”对于在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人而言,虽然没有亲历过那段备受煎熬的战火纷飞岁月,但这首歌曲使他们体会到中华儿女奋不顾身地融入救民族、救中国洪流中的民族责任感,进而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勇于担负时代重任。

《呂骥纪念选集 歌曲卷》

沧海桑田,84年转眼一瞬。84年前,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唱响武装保卫家国的强音,以血肉之躯奋起反抗,为民族求生存谋幸福;84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迈进,依然需要发扬这种“拼”的精神,吹响奋进的号角,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抗战武装山西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爱红妆更爱武装
上淘宝女军迷也能武装自己
Right to Roam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长满尖刺把自己武装起来
武装起来,让你认不出我!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