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THEARTIST
邵帆,笔名“昱寒”,1964生于北京艺术世家,并一直生活在北京,自幼随父母学习绘画。他的创作媒介涵盖绘画、雕塑、景观艺术和设计,他一直以来对水墨画尤为感兴趣,近年来,邵帆潜心于动物肖像的创作。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審老”的迷恋。(艺术家提出的“審老”概念中的“老”并非单指物理上的衰老,而是一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经过时间和经验萃取之后回归质朴的“终极”之美。)与此同时,也体现了其作为全球化语境中当代艺术家的观念和趣味,这在他的大尺幅动物肖像中尤为凸显。
“美学不仅重要,其意义甚至大于宗教、政治、文化。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这种天性让美学成为我们所有行为和世界认知的底色。人是一种审美动物,可能正是由于审美的改变才促使了人类的进化。”
“美学”一词源于西方,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人类精神领域。由此,美学的确不能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无法满足功利性的现实需求,所谓“无用美学”,指的是不着重于物质层面的意义。任何社会都有分层,有的人追求感官物质的享受,有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当物质得到极大满足,精神层面的渴求或许就成为必需,人们自然而然会转为关注文化和艺术。
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家邵帆开始收集明式家具,其中大部分都是残件。他曾经在绘画中用建筑和人去表达空间的穿插感,用实物去表达明式家具的穿插结构,会比平面形式更具挑战性和陌生感。于是,他开始拆解这些老家具。在解构的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了中国家具设计的精妙。
“明式家具就是我的设计老师。”榫卯之间的结构张力在拆解之后完全呈现出来,邵帆完成了一件件介于设计、雕塑、装置之间的实验性作品。虽然也保留了一定的实用功能,但这种实用性并不是为了舒适的功能。邵帆认为,明式家具包含了一定的中国哲学。那时的文人深度介入审美与设计领域,“无用之用”的倾向已十分明显,有用与无用在同一件事物中可以高度统一。椅子已经不仅仅是一件实用性的家具,而是被赋予更多精神层面的价值,它们既能表达礼仪,也能彰显身份,在美学上与建筑、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高度相通。邵帆认为,“明式家具风格内敛而有张力,简洁优美而又富有自然意蕴,并不能以极简主义一词而蔽之”。
2008年邵帆受邀参加英国切尔西花园展,他以兵马俑的挖掘现场为灵感,创作了当代花园装置《失觅园》。在伦敦地表下,制作了上下分层的宋代园林一角。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和植物有的露出,有的还埋在土里。人们游走于土墩、地表、植物、建筑之中,透过层层的挖掘痕迹联想复原后的中国园林,不禁产生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感觉。《失觅园》对古典的解构、融合、再创造,让西方人领略到中国文人的生活志趣和哲学思想。
在我们生活的土地和文化语境下,过去和现在是一个整体,已经发生的必然与今天有着不可分割的连接关系。如果我们否定自身文化的传承,否定过去的存在,也是在否定今天的存在。而从现在到未来,有着无数种可能。从家具解构到创建《失觅园》,邵帆试图表达他感受到的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哲学与文化的差异与变化。
作为职业艺术家,邵帆一直在他的创作中抒发自己,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无论是设计还是艺术,都是在拓宽自身的意义和边界。以一种别人没有见过的方式,创造一种新的视角或者陌生感。”在他看来,“绘画是关于绘画的绘画。艺术家的作品与世界上其他所有存在的艺术品形成了一种对照关系,哪怕只有一个小小的突破点与别人不同,也是创造了意义。”
马蒂斯曾说,艺术就是安乐椅。当一个艺术家,可以把心安置于此,他的内心一定是充盈而富足的。处在创作中的邵帆一直在体悟着人与作品、人与自然之间的相融程度。他曾经用油画的方式去画兔子,那是基于颜料的覆盖性,一层层地塑造形体。而当他用水墨画兔子时,就需要用笔一根一根地描摹,来表现毛发的叠加感。每一根都不会把之前的完全覆盖,越画越多,层次也越多。在重复每一笔的过程中,就像念经一样,一遍又一遍。当他画到几十万根时,发现时间已经静止。人与情感、人与画面,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是他近年来不断追求的一种状态,希望观者也能够在欣赏画的过程中体会到这种感觉。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种东方的世界观。但在西方,人们更相信人定胜天,人可以创造自然。这两种价值体系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面貌和审美取向。邵帆把西方文化比作下雨,只要出门就会淋到;而中国文化是埋藏在土地下的水,不去挖掘就得不到。
当西方的物质文明席卷全球,受到东方禅宗“空虚的充实”所影响,比利时设计师Axel Vervoordt将日本的侘寂(Wabi-sabi)之美推向全世界,在与东方器物进行的对话中,Vervoordt感受到的美就像生命一样易逝。被日本当代顶尖艺术家、设计师如三宅一生、川久保玲、村上隆等奉为“大师”的坂田和实,用47年经营了一家仅有30平米大小的古道具店和一间隐藏在乡野的私人美術馆“as it is”,有一次他对客人说:“把我这儿的东西拿出去,放到垃圾桶边上,那它就和垃圾无异。”美终究只是人心的投射。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和被忽视的美,已经超越物质本身,化作真理的一个碎片。
“as it is”,被称为“美的本相”,它就像一棵无言的大树,其影响则如一片森林。老子曾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是一种逆向思维。越是看似没有用的东西,它的价值越大。日常之物除有用之外,还要有一点无用的乐趣,生活有了对比,人生的层次才愈加丰富。
八十多年前,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写道:“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可是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