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

2021-09-24 01:07李安全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4期
关键词:凤姐贾母红楼梦

李安全

中学研究员(正高级),重庆外国语学校教科处、课程中心主任,重庆市中语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智慧语文》《语文教学的智慧境界》《怎样读经典》等。

《红楼梦》以描叙日常的生活琐事见长,多以具体琐屑的事件与场景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即便是叙述大事件(如元春省亲、抄检大观园、金玉良缘等),也是化大為小,用具体的小事件、小场景来表现大事件。阅读《红楼梦》,要特别留心这些“琐碎”的事件和相关场景的描写。其中最重要的三点是:

(1)咬文嚼字,抓住细节,读懂细节之中所蕴含的丰富内蕴,读懂细节所表现的人物性格,这一点,在2021年1月刊我们结合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赏析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

(2)注意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的特点与差异,这一点,我们在上期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时也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

(3)分析人物语言的丰富内涵,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包括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本期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其复杂性。

一 阅读策略

高尔基认为,文学由三个要素构成:语言、主题、情节。而第一个要素就是语言,因为“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没有语言就几乎没有文学。作家创作要借助语言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表情达意。读者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自然也需要从语言切入,咬文嚼字,读懂文本,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领悟作者的创作动机。

小说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为主。叙述故事需要借助语言,刻画人物也需要借助语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小说尤其擅长于运用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善用语言这一传统,甚至比小说这种文体的诞生还要早得多。《论语》不是小说,是语录体散文集,以记录孔子语录为主要内容,这些“语言”不但表现了孔子的思想,也表现了孔子的性格。《孟子》不是小说,是对话体哲学著作,主要记录孟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其中的语言同样不但表现了孟子的思想,也表现了孟子的性格。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传体历史著作,也常常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擅长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为后世中国小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红楼梦》与这一传统一脉相承,即非常善于借助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红楼梦》中的人物,都很会“说话”,而且每个人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焦大他们一定不会说出相同的话,这其实就是作者曹雪芹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表现人物性格。

我们来看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所说的一段话。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王熙凤的话包含了几层意思呢?第一,林黛玉很“标致”,天下少有的;第二,林黛玉是“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第三,老祖宗嫡亲的孙女很气派,林黛玉也有这样的“气派”;第四,姑妈去世了,林黛玉命苦。

王熙凤这些话是说给谁听的呢?看起来是针对林黛玉说的,实际上更多的是要说给贾母听,同时给贾府三姊妹听。

王熙凤怎样说的?有着怎样的语气?怎样的神情?怎样的动作?“携着黛玉的手”,表示亲近,虽然是“初见”但也显得分外亲热;“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不“打谅”就无法说出下面夸赞的一席话;“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一个“送”字表现其细心周全,这一套动作完成了才“笑”,而且不具体描写其“笑”的神情与声音,反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应该是与后面说的“话”一样,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意味”,有欣赏,有和善,有开心,有放诞。

王熙凤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一是要和林黛玉套近乎、认识林黛玉,更重要的是让林黛玉认识她;二是讨好贾母,因为赞美林黛玉的同时也是在赞美贾母;三是和贾府三姊妹套近乎,借称赞黛玉来称赞三姊妹。

当然,还有一层要细细琢磨,这话是谁说的?我们要从读者的角度来赏析,这段话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感觉,能说会道;第二感觉,富有同情心,有点善良;第三感觉,八面玲珑,善于机变逢迎;第四感觉,似乎有点得势,有点威权;第五感觉,似乎有点“深藏不露”,同情之中隐伏着“警告”,“善良”之中隐伏着做作与矫情,甚至刁钻、狡猾……鲁迅先生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描写反面人物应“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脂砚斋评曰:“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跃纸上?”

由此可见,分析人物语言,尤其要注意从以下几点细心揣摩:说了什么,对谁说(说给谁听),怎样说(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为什么说(说话的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这样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性格,在艺术表达上有怎样的效果,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何在,等等。

二 文本梳理

下面我们来为王熙凤建立一份简略的“档案”。

1. 人物名片

提示 请你在横线上填入正确的人名。

2. 人物词典

王熙凤,《红楼梦》中人物。又称凤姐。其娘家和夫家都是封建贵族。她阴险泼辣,狠毒放荡,却又聪明能干,很早就掌管了夫家(贾家“荣国府”)的实权,使尽了一切损人利己、营私舞弊的手段,“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红楼梦》六十五回)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等,都是她罪恶本质的充分暴露。是全书写得最出色的反面形象,也是我们古典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00页)

微思考:

你如何理解“阴险泼辣,狠毒放荡”“聪明能干”等词语的内涵?你认为《辞海》对王熙凤做出这样评判的依据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你认为王熙凤是“反面形象”吗?

3. 与王熙凤相关的故事情节

提示

《红楼梦》前80回中有12回的章回题目中有“王熙凤”“熙凤”“凤姐”等字眼,后40回中有5回的章回题目中有“王熙凤”“熙凤”“凤姐”等字眼。尝试在下面章回标题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词。

三 赏析示例

言谈爽利王熙凤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冷子兴赞王熙凤“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言谈又爽利”的意思就是,直率、干脆、爽快、利落。当然,这言谈的“爽利”恰是其“心机又极深细”的表现。“细”者,细密、精细、周全、严密;“深”者,深刻、深沉、深邃、有城府、有谋划。

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中,王熙凤说过一句名言:“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要读懂这句话,首先还得弄清说这句话的背景。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看上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是金哥已受了前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礼。李家执意要娶金哥,张家正在为难时,守备家得知此事,辱骂张家“一个女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于是两家相争打起了官司。张家请求水月庵(即馒头庵)的老尼净虚来向凤姐求情,希望她求长安节度使云光帮张家办这件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凤姐说了这样的话。后来呢,凤姐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给长安节度使,逼迫守备家主动退婚。结果呢?金哥“知义多情”“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守备之子也“投河而死”,凤姐“坐享了三千两”,而且“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凤姐说这话时,除了净虚之外,没有其他人在场。“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我就替他出这口气”,听起来敢作敢为,鬼神难挡,不怕因果报应,好像还有那么一点仗义豪侠。“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三千银子干什么呢?凤姐说:“我比不得他们扯蓬拉纤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作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读到这里,一定有人真以为凤姐是要去打点官府,其实这是虚张声势,我们发现后来是凤姐自己“坐享了三千两”。但她并不说自己要银子,还说自己很有钱,这就显示了凤姐的虚伪、狡诈、阴险。“三千两”是多大一笔钱呢?宝钗十五岁生日,贾母为之“置酒戏”蠲资才二十两;村妇刘姥姥一家五口一年的生活费也就二十两;探春的舅舅赵国基去世,依循旧例,赏银也只有二十两;袭人的母亲去世,王夫人赏银也就四十两。由此可见“坐享了三千两”是多么贪婪!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凤姐凑趣笑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掯我们。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梯己只留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

正月二十一是薛宝钗十五岁的生日,也是她来贾府后的第一个生日。贾母欲出资二十两,交与凤姐为宝钗办生日酒戏。凤姐的话,主要包括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老祖宗给宝钗办生日酒戏,大家没有意见;第二,办酒戏的钱来自老太太的体己;第三,老太太平时抠门,这次出二十两,我还得“补贴”;第四,老太太抠门,有钱舍不得,“勒掯”我们;第五,老太太偏爱宝玉,省下来的就是留给宝玉的;第六,老太太只疼宝玉不疼我们,偏心眼,但也别苦了我们;第七,这二十两不够办酒戏,希望老太太再出点银子。凤姐打趣的对象是贾母,但旁听者应该还有其他的姐妹。从表达的感情来看,表面是有對贾母的埋怨、嗔怪、不平,隐含的则是讨好、邀功。特别要注意的是:平时众人皆呼贾母为“老太太”,这里凤姐偏称为“老祖宗”,意在强调贾母的威严与尊贵,隐含了讨好奉承之意;明明老太太是给宝钗一人过生日,却说成“给孩子们过生日”,把大家全囊括进去了,目的是希望贾母多多关心“我们”,也给“我们”办生日酒戏,看似调侃、抱怨,实则撒娇、卖乖;不说“我”,而说“我们”,与姐妹们套近乎,形成“统一战线”,显示自己的亲和,也隐含自己在姐妹中的地位。

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元宵夜众人听戏时,贾宝玉要往外走,贾母担心宝玉被外面的爆竹伤到,又责怪袭人没有跟着宝玉,连带王夫人也被批评,还是王熙凤及时出来解围:

贾母因说:“袭人怎么不见?他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子出来。”王夫人忙起身笑回道:“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听了点头,又笑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凤姐儿忙过来笑回道:“今儿晚上他便没孝,那园子里也须得他看着,灯烛花炮最是耽险的。这里一唱戏,园子里的人谁不偷来瞧瞧。他还细心,各处照看照看。况且这一散后宝兄弟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若他再来了,众人又不经心,散了回去,铺盖也是冷的,茶水也不齐备,各色都不便宜,所以我叫他不用来,只看屋子。散了又齐备,我们这里也不耽心,又可以全他的礼,岂不三处有益。老祖宗要叫他,我叫他来就是了。”

贾母听了这话,忙说:“你这话很是,比我想的周到,快别叫他了。但只他妈几时没了,我怎么不知道。”……

宝玉没有袭人的看护,贾母不放心,心生怨气,说袭人“拿大”,不讲规矩。王夫人解释了袭人“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仍然不满意,甚至抱怨王夫人“太宽”了。王夫人不敢多言多语,只能默默忍受。这时,王熙凤站出来,一面是为袭人开脱,更重要的是替王夫人说话。她说出了袭人没有来的“三处有益”:一则灯烛花炮最是危险,园子里需要细心的袭人照看;再则屋子里的铺盖茶水,袭人都会精心准备,宝玉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三则又可全袭人的礼。这番话既合于主仆上下的名分次序,更投合老太太的心理。这样一说,贾母才口服心服,还夸耀她“比我想的周到”。王熙凤敢在贾母面前“絮絮叨叨”,有条不紊地说出个一二三,既能看出她的“心机又极深细”,也能看出她在贾母面前以及在贾府有较高的地位。

王熙凤的巧嘴利舌、能言善辩,其实和她在贾府的尊贵地位以及手握经济大权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她的地位和权力形成了一种威势,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肆无忌惮,表现在言谈上就是口无遮拦。等到第一〇八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 死缠绵潇湘闻鬼哭回》,湘云说“独有琏二嫂子连模样儿都改了,说话也不伶俐了”,贾母则说“凤丫头也见过些事,很不该略见些风波就改了样子,他若这样没见识,也就是小器了”。可见,王熙凤失势了,此时自然“说话也不伶俐了”。

点评

如果请你用“最××”的语言形式来概括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这个“××”的“答案”一定是丰富多样的,比如聪明、泼辣、奢侈、贪婪、狠毒、虚伪、狡诈、阴险、圆滑、机智、沉稳、风骚、势利、复杂、多变……都可能是备选项。为什么?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王熙凤作为一个艺术典型,她是一个鲜活的、立体的、复杂的、多变的艺术形象。换言之,因为王熙凤是一个鲜活的艺术典型,每一次阅读都可能只看到其中的N面却难以看到其“全面”,每一个读者都可能看到很多的局部而难以看到整体。也就是说,读者几乎不可能具体而全面地把握王熙凤这一艺术典型的所有美学特征。这正是王熙凤的艺术魅力,也是《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本文抓住“言谈又极爽利”这一个具体的“点”,结合原著,举出三个例子,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探讨人物性格,实在是分析王熙凤形象的一个很微观很微观的“枝节”问题,甚至不能算是林中一“叶”,海中一“滴”,但是,这种“具体而微”的赏析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读懂人物语言,借此把握人物性格是文本细读的基本功。

四 问题设计

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下面的问题中选择一两个来完成。

1 有人认为,凤姐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提示/

(1)从人物形象看,作者刻画了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是封建时代大家庭中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主妇形象的高度结晶,是一个生命力非常充沛的角色。假如没有王熙凤,《红楼梦》在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就不成其为《红楼梦》。

(2)从人物关系看,王熙凤是贾母的孙媳妇,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是贾政的侄媳妇兼外侄女,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是贾琏的妻子,是巧姐的母亲,是贾蔷和贾蓉的远房婶子,是贾瑞的远房嫂子,是探春的堂嫂,是迎春的亲嫂子,是惜春的远房嫂子,是贾宝玉的舅表姊兼堂嫂,是薛宝钗的舅表姊兼堂妯娌,是林黛玉的舅表嫂子。深得贾母恩宠和王夫人的赏识,成为贾家荣府的实际掌权者和财务管理者。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王熙凤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王熙凤与《红楼梦》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3)从艺术结构看,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王熙凤恰如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黛、钗、凤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红楼梦》的读者恨王熙凤,骂王熙凤,不见王熙凤又想王熙凤,足以证明这个人物的重要意义。

2 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但是,怎样解读呢?却是众说纷纭。结合原著,谈谈你的解读。

/提示/

这道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原著,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凡鸟是出身卑微平凡的意思。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贾母给黛玉介绍王熙凤,说大家称她为“凤辣子”。从贾母调侃的话语中不但说明了王熙凤的出身,而且能品味出贾母跟王熙鳳的关系不一般。而“末世”的说法书中开篇就提到了,以后又屡次提到。即便对《红楼梦》的确切时代背景不清楚,仅凭作者对“末世”的一再提示,就应该明白这部书写的既是贾家的末世,也是朝代的末世。“都知爱慕此生才”,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到日常管理荣国府,都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似的才能。然而这么有才华的人却偏偏生在了末世,不得不令人遗憾和扼腕叹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一从”就是“自从”,“二令”是“冷”字,“三人木”是“休”字,结合判词前面的冰山、雌凤图画解读,意思就是:自从贾母去世以后,王熙凤失去了靠山,遭到了贾府所有人的冷遇,连以前一向忍气吞声的贾琏知道王熙凤设计害死尤二姐以后,也发誓要给尤二姐报仇,在王熙凤失去靠山之际,趁机休掉她。《红楼梦》中有很多人物是借自己或别人无意说的话作谶语。其实贾琏休弃王熙凤在她大闹宁国府时已经用她自己的话暗示出来了,就像金钏说“金簪子掉在井里头”一样,一语成谶。最后一句“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说,王熙凤被贾琏休弃这事还不算完,当王熙凤哭泣着回到娘家以后还有更悲哀凄惨的事情等着她。这是可以想象的,张华等人是不会饶过王熙凤的,一旦告到官府,王熙凤必入监牢。像她这样过去威风八面、不可一世、恃强凌弱、颐指气使惯了的人,怎堪忍受牢狱之苦?死是注定的!至于王熙凤最后怎么死,书中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也有暗示。“这里凤姐见平儿寻死去,便一头撞在贾琏怀里,叫道:‘你们一条藤儿害我,被我听见了,倒都唬起我来。你也勒死我!”也许王熙凤正是上吊自尽。

3 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中用“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来评论王熙凤。红学家吕启祥在《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一文中提出,王熙凤“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既使人觉得可憎可恨,有时却也是可亲可近的痛快淋漓的人物”。请你结合原著,用具体情节说明王熙凤的“可憎可恨”或“可亲可近”。请问你如何看待这句话?请结合《红楼梦》中的内容举例并加以阐述。

/提示/

王熙凤的性格具有多面性。王熙凤残忍阴毒,弄权铁槛寺,陷害尤二姐,为人所不齿。但她又那样聪明能干,富有情趣。比如,钗、黛正斗口时,以一句“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化解了矛盾;贾母额上有“包”,却说是“万福万寿盛满了”,急中生智,看似“取笑”实则是“点赞”。

4 有人计划开设王熙凤说话艺术培训班。请你对王熙凤的说话艺术进行系统梳理,并引用原著加以阐释。然后,根据你的研究,拟定10期讲座的题目(即说话艺术)和典型事例(原著的具体场景或细节)。

/提示/

讲座题目尽量概括,力求做到语言简洁;典型事例,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述,人物对话尽量引用原文,最好说明出自原著第几回。王熙凤的“说话”艺术到底是什么?有哪些?我们要结合原著概括。比如,先声夺人,反唇相讥,轻声细语,声强气盛,虚张声势,欲擒故纵,横说竖说,纵横捭阖,左右开弓,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迂回曲折,无中生有,颠倒是非,以退为进,以攻为守,一言中的,有的放矢,绵里藏针,言不由衷,急中生智,雅俗相生……都是王熙凤说话艺术的特点,那么,原著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具体事例来证明呢?需要同学们去认真阅读《红楼梦》。

五 拓展阅读

1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王昆仑(1902—1985),原名汝虞,笔名鲲、太愚,原籍江苏无锡,生于河北。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6年起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次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后,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48年赴美考察。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北京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红楼梦人物论》,昆曲《晴雯》等。

《红楼梦人物论》写于20世纪40年代,是红学研究的一部名著。本书包括《关于曹雪芹的创作思想》《花袭人论》《晴雯之死》《李纨与秦可卿》《大观园中的遁世者》《政治风度的探春》《平儿与小红》《〈红楼梦〉中三烈妇》《贾府的太太奶奶们》《宗法家庭的宝塔顶——贾母》《刘姥姥是丑角吗?》《王熙凤论》《贾府的老爷少爷们》《贾府的奴仆们》《史湘云论》《薛宝钗论》《林黛玉的恋爱》《黛玉之死》《贾宝玉的直感生活》《宝玉的逃亡》以及《后记》等21篇文章。《红楼梦人物论》不仅对所论人物有精到准确的分析,而且是举一得三,往往在一个人物论里,就纵横排比,涉及不少人物,这说明他是全局在胸,然后才下笔分别作特写的。这本书虽然叫《红楼梦人物论》,但实际的论述,何止是人物?作者凭着他对《红楼梦》的总体透视和艺术感悟,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精到准确的分析,还揭示了《红楼梦》这部奇书的思想和艺术内蕴。

2 高语罕《红楼梦宝藏六讲》(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版)

高语罕(1887—1948),安徽寿县人,原名高超。“五四”前后中国文化名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教育史、文化史乃至中国现代史不可忽视的人物。1914年底赴上海,积极参与陈独秀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1922年8月赴德留学,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1925年12月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讲授政治学概论,被誉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政治教官”之一。1926年随陈独秀赴武汉,任《民国日报》社社长。1938年随陈独秀入川。1946年春随《新民报》迁往南京。1948年病逝。高语罕一生著译颇丰。《白话书信》1921年1月出版后,再版39次之多,发行10万余册,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读物。此外,出版的著作还有《国文作法》《现代的公民》《现代情书》《百花亭畔》《红楼梦宝藏六讲》《辩证法经典》《康德的辩证法》等30余部。

《红楼梦宝藏六讲》是高语罕抗日战争期间写就的一部引人入胜的红学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一面镜子》《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史湘云附》《王熙凤》《几个奇女子》《两个老太婆——贾母与刘姥姥》《红楼梦的宝藏》等六篇文章。作者認为,曹雪芹“之写此书,除自写其生平外,主要目的即在描写当日所亲见亲闻并与之朝夕相处的几个杰出女子”,所以《红楼梦宝藏六讲》所讲的“十分之八九就是女人”。作者说,“我说书时,完全站在客观方面,纯从红楼梦所叙述事实,加以合理的分析,绝不参以个人主观的成见和道德观念”。这样的观念与方法其实就是文本细读,值得借鉴。本书语言通俗,立论新鲜,紧扣原著,分体透彻,思路清晰,值得一读。

猜你喜欢
凤姐贾母红楼梦
势均力敌,也有友谊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重识贾母
续红楼梦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
人心买卖
贾母为何不为黛玉做主
“凤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