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常见普通蔬菜,历朝历代民间皆有种植,自给自足而已,有部分在农贸市场销售,价格低廉,局限于小农经济。沙桥于栖么萝卜是滇中高原特色纯天然有机农产品,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壮大,有了规模效应,逐渐形成产业。
2001年9月,王建波在天申堂组建“南华高原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引进栽种和销售“天绿”牌系列萝卜产品,所产萝卜获《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编号YN31)。当年试种植萝卜53.33 hm2,产值280多万元;2002年种植933.33 hm2,产值1300多万元,之后持续扩大种植规模,稳定“天绿”牌系列萝卜产品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为天申堂高寒山区的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2006年1月21日,周光顺在于栖么成立了“南华无公害蔬菜种植营销协会”,推广蔬菜新品种及栽培技术,进行科技培训,帮助会员解决种植技术及加工、发购、销售农产品等问题。2009年8月5日,周光顺又在于栖么成立了“南华县光顺农产品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吸纳会员965户。2009年11月,由“南华无公害蔬菜种植营销协会”“南华县光顺农产品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和于栖么村委会联合举办“于栖么首届萝卜节”,通过举办萝卜节,旨在让于栖么无公害高原特色萝卜走出沙桥、走出南华、走出彝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萝卜虽价格低廉,却是食药兼用,大有文化。宋代文学家刘子翚在《园蔬十咏·萝卜》中,把萝卜写得惟妙惟肖,清纯高雅。
密壤深根蒂,风霜已饱经。
如何纯白质,近蒂染微青。
萝卜获丰收,彝乡农民喜开颜
晾晒萝卜条
参赛萝卜
当代诗人胡秉言有《七绝·萝卜》一首,准确写出了萝卜的特征、效用和可口之处。
嫩白碧绿叶清莹,秉暑凌霜任雨风。
理气宽中消鼓胀,甜如蜜水脆如菱。
于栖么彝族传统生态保护区位于沙桥镇西,320国道穿境而过,是楚雄州西大门。距楚大高速公路天申堂收费站3 km,距沙桥镇政府22 km。海拔2300 m,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1100 mm。于栖么属彝族高寒山区,霜期稍长,在130 d左右。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相对海拔低的河谷或坡地,这种海拔不太高也不低的冷凉山区适合种植萝卜。这里地多田少,且土地集中在山与山之间狭窄的山谷地带。森林植被覆盖率70%,水土保持良好,特别是河谷边的沙壤土比较湿润,土层深,土地肥沃,适宜种植萝卜、洋芋、红薯等根茎作物。
大理州的祥云、楚雄州的南华和姚安,因地理优势相近,这3个县的很多地方都适宜种植萝卜,种出来的萝卜不仅个大,还又甜又嫩。于栖么居民每家每户至少种有四五亩萝卜,每年收入超万元。他们种植萝卜的经验是:种萝卜的地要深翻细作,松土要松将近80 cm,要不萝卜长不下去。十月和十一月份的萝卜最嫩,因为这两个月多少还会下点雨,萝卜长得也快。但最甜的还要数十二月份以后下过霜的萝卜,里面像保存了冰晶,咬一嘴又脆又甜。
20世纪80年代 ,320国道天申堂段公路边有个萝卜市场,从昆明到滇西大理、丽江的过往车辆,常在天申堂买当地萝卜。于栖么的萝卜丰收后,新鲜萝卜主要销往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大部分被加工成萝卜条。一到冬天,于栖么满田坝的萝卜条在阳光下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萝卜条畅销广东、福建、河南等地,还出口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几乎是中国节庆的一种模式,于栖么萝卜节也不例外。节庆期间举办招商引资、销售洽谈会,帮助农户推广销售积存的农副产品,举办民族文艺汇演和篝火晚会。
你家的萝卜更大吗?你家的萝卜更长吗?请带上你家种出的最好的萝卜来比赛!这是于栖么第一届萝卜节组织动员时的宣传口号。
在于栖么萝卜节上,参赛者除了沙桥本地村民外,还有邻县祥云、姚安的种植户,省外远道而来的萝卜收购商和来学习萝卜种植经验的外地游客。萝卜节开幕那天,每年都有一百多人抱着“巨型”萝卜来参赛。村委会的领导根据萝卜的身长、体重、口感评选出两个萝卜大王,即按长度和重量评出双冠军,对优胜者进行颁奖,发放奖金和证书。2019年11月1日,第十届于栖么萝卜节开幕,评委评出的两个冠军,最长的萝卜有1.2 m,最重的萝卜有18.2 kg,场面惊艳,世人称奇,令人大开眼界。
于栖么萝卜节除了让大家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气氛,种萝卜的乐趣,还可以让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萝卜的种植经验,互相学习交流。
于栖么萝卜节,让2州3县5个乡镇,19个村委会1万多农户,户均年收入达1万多元。实现了科技致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