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停:上一次离家远行,早班飞机,老家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说法,我很早起床就看到爸妈一起在厨房忙活,一个擀皮儿,一个包饺子,妈的腰不好,爸时不时还要给她捶一捶。我的闹钟把我弟也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站在卧室门前冲我撒娇,登时就有些不忍心离开了。
她欻: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坐爸爸的摩托车出门,那时候刚刚入冬,上车前妈妈就叫我一定要穿厚,叨叨叨的,让我觉得怪烦的,也懒得多穿衣服。结果在车上,妈妈问我冷不冷,我一个劲儿偷偷流鼻涕,不想让妈妈发现,还要捍卫我的“尊严”说“也还好嘛”,结果一低头,妈妈已经用她的大外套裹紧了我:“跟你说了很冷,不相信啦……”
16岁那年,我深刻地认识到我爸妈跟别人家的父母不太一样。
那时年少懵懂,初初体会青涩的心动时,我便在一顿寻常的晚餐上坦然地告诉他们:“我喜欢一个男生,他好像也喜欢我。”他们没有过激的反应,既不鼓励也没批评,只是在周末放假对方送我到小区门口的时候,我爸的电动车有几次不近不远地跟着。
从12岁往前数,比起学业,他们更重视我的童年。
记忆里一直有一个遥远又模糊的片段,一个小女孩儿坐在练琴的教室里,因为看不懂五线谱,所以把《三只瞎老鼠》弹得支离破碎、惨不忍听。回了家,我怯生生地倚着门框说道:“我不喜欢弹琴,不想弹了。”爸妈一句话也没多问便同意了。
从那时开始,我便知道只要并非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自己不喜欢是可以拒绝的。
读初中以前,即便是不上补习班,我的周末也是忙碌的。我爸每个月必带我去爬一趟山,去田野、水库这些远离城市的大自然里游玩更是家常便饭。若是逢着下雨,就去书店里窝一天,我看我的杨红樱,他看他的历史书,回家的车筐里总是满满当当的。
后来我迷上了写作,经常写不完作业就趴在床上写小说。每当一篇“大作”出炉,我就扯着那页纸去找爸妈,让他们在沙发上坐好听我给他们朗读。边听边思忖,听完就给我实时点评。这个习惯保留到了现在,只要我公众号里更新了推文,就会收到他们俩的点评。
从18岁往后数,除了读万卷书,他们还鼓励我行万里路。
刚进入大学的第二个月,全班80%的同学都趁着国庆节住家赶。我也以想家为由想穿过这1000多公里。
“去玩儿去,好不容易去了南方,可得趁这几年好好玩玩。”我爸这种从小带我投入祖国大好河山怀抱的人,可听不得我这样白白地浪费假期。
那个国庆节之后我的心就野起来了。不到放寒暑假绝对想不起回家,平时老师一调课,能空出三天就想往外跑。于是,当学生这几年,我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去年去西藏之前,我又變回了小时候那个站在门边怯生生的小女孩儿,鼓了好几次勇气才在微信上告诉我妈想和朋友们去西藏的打算。
“去吧,人生能有几次去西藏的机会呢!”我妈半点儿不带犹豫的。可能怕我囊中羞涩而打退堂鼓,她还立马将旅游经费打了过来。在壮美的羊卓雍措前,在神圣的布达拉宫里,在珠峰大本营的璀璨星空下,我都从心底里感谢他们。
在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听到身边的同龄人欣羡我有一对开明的父母。明明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却能当得这么好。在他们的开明里,我始终保持着勇敢和自信,很少会真正惧怕或焦虑什么,因为我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未来,都会有两个身影坚定地目送我。
我最亲爱的女孩儿啊,想把所有美丽都给你!那些温柔的思考、那些坚定的力量、那些明晰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