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09-23 11:27张志巍曹熠夏浪波
今传媒 2021年9期

张志巍 曹熠 夏浪波

摘 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历来重视 “ 师徒制 ” 和 “ 教学工作室 ” 的模式,而本文主要从传统到重塑: “ 师徒制与教学工作室 ” 创新机制研究;顶层到微观: “ 师徒制与教学工作室 ” 存在的主要问题;校企合作 “ 学校热、企业冷 ” 的问题;能够创新 “ 第三方 ” 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融合培养模式; “ 师徒制 ” ; “ 教学工作室 ”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8122(2021)09-0151-03

对于传统学徒制来讲,师徒制教育模式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人类文明的传播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催生了现代师徒制的发展,其有效地借鉴了传统学徒制以及当代职业教育的相关优势。作为广播电视编导行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人民日益向往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从而促进了影音制作质量与水平的不断发展。这为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造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但也需要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应对。基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特点与行业所需,专业教师应尊重现代教学模式,有意识地把 “ 师徒制 ” 融入 “ 教学工作室 ” 中,才能促进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两者的相辅相成,一方面能够实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面极易获取事半功倍之效。

一、 “ 教学工作室 ” 与 “ 现代学徒制 ”

在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的背景下, “ 现代学徒制 ” ,旨在搭建学校、企业合作的桥梁,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师傅联合培养,保证 “ 学生 ”  “ 学徒 ” 雙重身份,以岗位成才为路径,是一种全新的深层次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  [1] 。第一,教学模式能够立足于现实,把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的传播视为重点;第二,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为新型本科教育跨学科模式发展做好铺垫。其核心是将一线行业的创新需求融入 “ 教学工作室 ” ,改变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重塑人才培养结构、注重交叉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 教学工作室模式 ” 是指教师应在与时俱进意识的前提下,以教学目的为导向、工作室为载体,在获取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助力的同时,发挥 “ 传道授业解惑者 ” 的作用,明确教学目标与流程,带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创作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随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得到升华,操作能力势必会大幅提升,该模式有着一举多得之效,其实践意义值得肯定。

二、 从传承到重塑: “ 师徒制与教学工作室 ” 创新机制研究

“ 现代学徒制 ” 的出现打破了高校与行业之间的 “ 壁垒 ” ,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一方面,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一改往日 “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赋予学生更多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

(一)创新培养模式

在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方面进行开拓性的探索,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即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学全过程中融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彰显出设计理念的先进性和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

同时,基于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概况,深入剖析本科编导专业教育体系特点及适用范围,在对整个行业发展规律、岗位内容有着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明确本专业培养的大方向;从辩证角度出发,肯定师徒制优点,指出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结合这两种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形成与应用。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给予人才更多话语权与选择权。

(二)凸显高校资源

高校要通过自身的制度建立,不断完善高校资源,在平台搭建、创造机会、建立合作关系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制度与经费支持。充分利用公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通过与一线企业共建工作室等手段,探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建设对接、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对接的方式与途径。

对标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与企事业单位一线人员建立紧密的协调机制。充分整合一线影视资源,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创造更加优秀的资源,以便形成一个既有高校理论资源,又有企事业单位丰富实践团队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三)建立全新体系

客观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历史发展阶段有着必然性关联。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具有先进性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会慢慢呈现出滞后性。无论是 “ 师徒制 ” ,还是 “ 教学工作室模式 ” 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因此,我们仍旧需要从全局出发,尊重本专业的教学要求,促进两者融合,摒弃糟粕,促进全新教学模式的形成,做到 “ 四个对接 ”  “ 三个体系 ” 和 “ 四个平台 ”  的有机结合,以 “ 教学工作室+现代学徒制 ” 为基础,打造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联系,把教学内涵视为重点,从而搭建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 双师双能型 ” 教师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 四个平台 ” 。

同时,架好高校与传媒行业的桥梁,实时更新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立足于具体的岗位条件,从而赋予课程体系更多的活力,在与市场需求进一步匹配的同时,从第三方的角度搭建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三、从顶层到微观: “ 师徒制与工作室教学 ” 的主要特点

(一) “ 师徒制与工作室教学模式 ” 的有机结合

在师徒制的培养模式中,如何落实学生的学习模式是关键点。通过协议阐明权力与义务,如《校企合作模式协议书》《师徒制与工作室教学模式协议书》和《师徒制协议书》等。在书面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有问题必纠正,有方案必落实,有模式必推广,完完全全为 “ 师徒制 ” 与 “ 工作室 ” 负责。 “ 学徒制 ” 和 “ 工作室教学 ” 相互支撑,既能弥补 “ 工作室教学 ” 中的遗漏环节,也能在实践过程中做到技能掌握程度的查漏补缺。在 “ 工作室教学 ” 模式中,拥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导师实现了成功项目实践经验的累积,凭借过硬的教学水平与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弱化现代师徒制当前存在的不足。伴随着两者结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彼此完善,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二) “ 互联网+ ” 与 “ 师徒制 ” 的融合

在新媒体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努力做到专业与时代相结合,协同新技术融合发展。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还要融合 “ 5G ” 新技术、 “ 8k ” 摄影技术等,才能更好地使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更加适用新时代专业教学的需要,也能适应师徒制的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 “ 互联网+ ” 的思想,为多元文化提供了滋养空间,有助于教师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体系,为教学氛围提供兼容并包的可能。此外, “ 互联网+ ” 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营造了新的学习模式、学习渠道。基于此, “ 线下教师+一个甚至多个线上教师 ” 的组合,是传统 “ 师徒制 ” 现代转型的常态。在 “ 互联网+教育 ” 的背景下,多师一徒得以让学生取得 “ 1+1>2 ” 的优质教学成果。

(三) 解决校企合作 “ 学校热、企业冷 ” 的问题

“ 师徒制和教学工作室 ” 模式能有效解决校企合作的陈年旧疾—— “ 学校热、企业冷 ” 的問题。通过制定学徒标准、打造教学团队、共享育人资源、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制度体系、制定考核标准来维护校企共建的平衡关系。

1 . 制定学徒标准

打造全新的学徒标准,实行阶段评价。对标企业项目制定规定任务,并划分任务完成阶段。教师、企业双方共同参与评价考核,每阶段的考核组合成立体式评价。达到企业标准,再允许进入企业任务体系。通过任务的由易到难实现对学生的技能提升。

2 . 打造教学团队

对于校企共赢而言,师资团队的建设尤为重要。校企双方通过人才的沟通交流实现技术、知识的流通。企业应敢于也应乐于接受校方的教师团队,以市场导向来培养教师团队。对于学校而言,主动与行业知名企业、行业专家等建立合作关系,及时接纳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随着两者有效沟通的增多,合作进度的持续深入,定会完成专业指导教师团队的打造,为教学质量提升创造更多利好条件。

3 . 共享育人资源

在合作方案制订过程中,校企双方都应当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建立长久的、牢固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需要就合作方案展开调研,并做深入分析,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流程、培养方式等。同时,企业需要以事先约定为准为学生提供实习及就业机会,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学校应具有危机意识,以企业岗位要求为准,尊重专业教学背景,对课程计划等做适度调整,尽可能促进工学结合,并取得与预期相符的培训效果。

4 . 加强实践环节

逆向设计课程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参考,明确专业定位,敲定培养目标。本着抓主放次的原则,把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作为重点来抓,赋予课程体系更多实用性,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契合岗位所需。按 “ 市场需求决定工作岗位,工作岗位决定岗位要求,岗位要求决定课程内容 ” 的思路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使教学内容符合具体岗位要求  [2] 。只有课程与岗位要求相符,再加上实践环节,学生才有可能胜任岗位。

5 . 完善制度体系

对于校企而言,应注重战略型合作关系的形成,加强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这些制度必须对师生的操作过程加以规范,必须对教学过程中的安全、纪律、生产、生活等加以约束和限制。校企应安排专人负责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做到工作与学习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指导与学生实践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

6 . 制定考核标准

基于实践经验我们能够发现,企业在优选员工时,习惯性通过考核对其技能、职业素质等做全面了解。但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针对学徒的考核我们更应牢牢树立育人意识,坚持过程考核,片面的 “ 结果论 ” 考核不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有 “ 唯结果 ” 的嫌疑。因此,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注重育人过程是校企协同育人区别于企业用工的重要特点。

(四)能够创新 “ 第三方 ” 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评价引入了行业和企业标准,使评价标准更加符合生产实践的需求,改变用人单位无法直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解决毕业生职业适用性不强等问题。以此为抓手,围绕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等内容,为构筑监控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四、结 语

随着 “ 师徒制+教学工作室 ”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能够规避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另一方面,也能够打通由校园到岗位之路,提升就业率。达到长期建立一套培养人才的流通培养模式,始终坚持技术是第一生产、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企业与学校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赵婷婷.现代学徒制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储运, 2020(8):126-128.

[2]  胡垂立.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研究与实践——以广州工商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5(3):69-69.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