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玲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近年来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有了巨大的转变,幼儿园教学更注重幼儿的体验和感受,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追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学习性区域活动,如语言区、科学区、数学区等,是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在这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未知事物。区域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对区域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影响很大。投放合理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能力,投放不合理效果则相反。
在以往的学习性区域材料的投放中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材料投放的时间长短缺乏依据,更新不及时。投放的材料不够美观,无法吸引幼儿的兴趣。材料投放的系统性、层次性、递进性不够,对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游戏材料的投放种类、投放层次性、递进性、开放性等方面与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园大班学习性区域材料的投放问题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只重视材料的丰富性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游戏、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些教师一味追求学习性区域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可操作性而忽略了幼儿与所投放材料的互动性。研究表明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也就是说,材料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现实中部分教师过分重视材料自带的预设玩法,当幼儿不按预设玩法对待材料或因对材料不感兴趣而不玩时,教师就会指责幼儿。这种教师要么引导幼儿按游戏预设要求去玩,要么频繁更换游戏材料。
教师只重视了材料的投放却没有认识到幼儿与材料之间的双向关系,只注重材料的价值而不重视幼儿的自主性。结果就是幼儿与环境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通常情况下,幼儿改变材料的预设玩法,原因有二:一是材料的规定玩法缺乏趣味,二是材料的规定玩法很快被幼儿充分掌握,不再具有挑战性。教师必须意识到幼儿自己生成的玩法并不一定比教师预设的玩法价值低。每一种自创玩法都有其发展价值,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往往最能体现他的发展区域。因此,允许幼儿在教师规定的玩法以外按自己的方式做游戏,才能够实现游戏材料价值最大化。
(二)未关注幼儿个体的梯度发展
既然是学习性区域,那么每份材料就必定有其隐性的学习目标。要完成隐性的目标,教师为幼儿投放的材料就很关键。如数学区,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教师教给自己固定的公式和答案,而是想知道这些公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他们希望探索结果背后的过程。因此,区域材料的投放要具有引导性。但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操作。教师要将知识内化在材料中作为“指路”的线索,使材料中的线索与活动预期结果相关联,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进行学习性区域活动时,多数教师可以关注到个别幼儿的能力差异,即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但对于每位幼儿不同时期能力的发展并没有深刻印象,确切地说,就是教师忽略了每位幼儿的梯度发展状况。
每位幼儿的能力水平各不相同。为使每位幼儿都能在生活区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师应提供一系列层次分明的材料。如,为了培养幼儿的细心和耐心,教师可设置使用剪刀的内容。根据难度的不同分成剪块状纸—剪长条形纸—剪图形三个层次,呈逐步递进趋势,并按难易程度分装在三个小筐内。一个红苹果表示这是最简单的,两个代表中等,三个代表最难,幼儿需要完成从第一层到第三层的进阶。教师要对每位幼儿的能力发展做到心中有数。再如钉纽扣活动中,教师可提供大小型号不一的针,小孔针的难度高于大孔针。幼儿可以选择从易到难依次提升自己的能力。难度阶梯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体验到挑战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数学区
数学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幼儿不愿意选择枯燥的练习性材料。教师要考虑的是对于同样的材料,怎样投放才能既让幼儿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又使他们获得预期的经验。数学区的材料主要有这样几类:第一类是教师设计的结构化材料,这类材料如果加入竞赛元素,并用于智力性的测试游戏,其活动趣味性就会大大增强。第二类材料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材料,如拼图类材料、测量工具等。凡是封闭的几何图形组合最好增加其数量,便于幼儿进行创造性组合。同样,在提供标准化测量工具的同时必须配有可用于替代的非标准化的测量材料,便于幼儿更加灵活地在两者之间转换,包括长度测量工具和各种体现长度的材料,还包括带有标准刻度的容器和各种天然容器。第三类是一定数量的基本件(如一盒纽扣、一盒珠子)、一定数量的迷你形象玩具(如相同的水果、蔬菜、昆虫、人物、动物等)。这类材料会使幼儿自发地进入游戏情景,在游戏情境中创造性运用数学经验,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总之,保障数学区材料的吸引力,满足幼儿的求知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二)科学区
在科学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低结构化的材料让幼儿获得物体属性和事物关联性的知识。科学区是幼儿发现客观世界经验的场所。
幼儿的好奇心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他们尝试犯错并不断自我纠正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区是幼儿的科学实验室。教师选择实验环境和实验材料,就是在为幼儿选择他们即将研究的课题。课题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解决的必须是幼儿身边的问题。教师设计的思路是“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比如同等大小的冰块,在水中的融化速度比在同温度空气中融化的速度快,无风状态下纸片从高处下降的路线也是曲折的,等等。科学区的活动能使幼儿长久保持兴趣,这是因为幼儿不但能通过探索有所发现,而且还可以利用结论不断进行创造性的游戏。科学区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为幼儿进入今后的抽象学习积累经验。
(三)语言区
语言区是幼儿阅读、识字不可缺少的区域,利用区域中的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知识。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在、有趣的语言环境,让他们自由畅快地表达,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主题式活动,如故事、儿歌等,将故事或儿歌内容中的场景和形象制作成彩色图卡,让幼儿自由摆弄、自由讲述。同时,教师将围绕故事把语言区域目标渗透到操作过程之中,让幼儿完成初步的字、词、句的感知与判断。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故事表演的游戏,熟悉而有趣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幼兒对故事表演游戏的兴趣。幼儿装扮角色时,需要的主要道具是角色形象头饰或面具,也可以不用道具,仅以角色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经常开展故事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是一种良好的熏陶,有助于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表现力,帮助幼儿形成开朗、自信的个性。
皮亚杰指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活动形成的。而学习性区域活动中的操作和探索为幼儿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应重视学习性区域活动,利用活动促使幼儿形成独立、自信的个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学习中增长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