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云
即发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5年,从建厂初期的联合党支部到1992年成立企业党委,66年来,一代代即发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形成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特色党建文化,企业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本土化”迈向“国际化”,由“中低档”转向“中高档”、由“规模效益型”变为“质量效益型”,亲历了新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和发展,见证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振兴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
风雨兼程,筚路蓝缕
上个世纪50年代,即发还是即墨段村一家手工业档发合作社。当时党员钟高先任合作社主任,他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党务,为工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管理基础。工厂人手少,他亲自跑业务、拉定单、搞结算、拓市场。老领导身上彰显了优秀共产党员以厂为家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1981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即发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玉兰被职工大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为厂长。然而,就在企业摆脱困境、抬头起步的关键时候,受出口配额的限制,当初把企业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主导产品劳保手套一度停产,企业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有了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党员的模范表率,即发没有在任何事情面前畏缩,陈玉兰和几名管理、技术骨干对国内外市场多方考察,获得了一条重要信息——国际市场纯棉针织内衣供不应求。1984年,即发办起了即墨第一个来料加工项目,并与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签定了即墨第一个针织内衣补偿贸易项目,一跃成为即墨产值利税大户。
1987年,国家实行“拨改贷”政策,对轻纺产品出口重点项目采取招标制。即发抓住机遇,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使公司的针织项目成功中标,并于1988年建设了织漂缝一体化的针织厂,从传统单一的发制品行业跨越到纺织行业。
1993年,即发与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共同设立青岛贵华针织有限公司;1994年与另一家500强企业日本日绵株式会社合资设立青岛中绵针织有限公司;2000年建设针织工业园,形成从纺纱、织布、漂染、印花、绣花到成衣设计研发一条龙的针织服装生产基地;2005年建设龙山梭织工业园……
钢铁班子,战斗堡垒
有了前辈铺路搭台,即发锻造了一个钢铁班子,在这个班子中,有善于钻研、勇于开拓的杨为东;有工作泼辣、认真负责的解珍香;有管理求细、业务求精的孔祥娟;有当家理财、精打细算的王珍琳,还有几位年轻的班子成员,他们以自己的专长和力量,带领全体职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在工作上、在发展中得到体现。”即发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为东认为,企业产能和规模扩大了,但还远远没达到抵御大风大浪冲击的实力。认识到这一点,班子成员心往一处使,开始了“内抓管理夯实基础、外拓市场谋求发展”的二次创业之路。在管理方面,引进和借鉴了日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产品创新方面,发制品由单一的档发产品发展到高档男假发等二十多个品种、针织品由十几个品种的内衣发展到上千个品种的内外衣;在体制创新方面,先后进行了分厂制改革、股份制改革;在市场开拓方面,由单一的东欧市场走向世界各地。
近年来,依托“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机遇,即发的综合创新研发优势显现出来,成为科技部认定的“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2014年,即发开始探索的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是对傳统染色的颠覆性创新和革命性升级,被国家工信部列入2019年国家印染行业绿色发展技术指南,国家科协又将这一技术列入2020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将该技术列入了“十四五”科技发展方向绿色加工重点发展技术。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什么是企业家?就是以企业为家。”陈玉兰说,她思考最多的事就是即发这个大家庭的2万名员工。即发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进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职工收入逐年提高,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困难职工也能及时得到救助。
即发坚持把关注民生、回报社会、反哺农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近5年来,即发先后为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达5千多万元。“即发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企业,离开农村支持,没有农民参与,即发将一事无成。”陈玉兰、杨为东和班子全体成员始终这样认为。集团在即墨大部分镇街设立分厂,还将这种带动作用向外辐射延伸,先后在山东省中西部十几个县、市建立了服装工厂,有力支持了当地的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4月8日来此视察,对即发深入中西部办厂、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自身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即发积极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先后在越南和柬埔寨成立成衣和面料工厂,加快了企业国际化进程,增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66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那个小小的手工档发合作社成为了拥有员工2万余人的全国大型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即发人不忘发展初心,牢记责任使命,瞄准国际一流,锐意进取,推动企业实现新一轮跨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