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媛雅 韦 韫 郑月明
(长沙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410000)
岩彩艺术千年以来成为世界上宝贵的美术遗产和文化遗产,但“岩彩”这一名词直到九十年代初才由中央美术学院的胡明哲先生所提出。岩彩画是用五彩的岩石研磨成粉状,以调和的胶质为媒介,绘制在各式材料上的作品。以天然矿石颜料中闪烁的自然光彩加上飘逸灵动的造型熠熠生辉,绘画时将色料与媒介混合,层层叠加形成画面,注重色彩语言的运用、强调肌理材质的表现,创作手法多种多样。注重材料与技艺相融合,形、色、肌理有机统一。岩彩画模糊了“绘画”与“制作”的界限,超越了传统绘画艺术,似“画”非“画”,极大地丰富了当今视觉艺术的内涵。
在造型上,岩彩风格讲究运用线的粗细、转折与变化。其线条或纤细柔美,或刚硬雄强,使画面形成一种极具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然而更多的岩彩风格在造型时,摈弃使用明显的线条勾勒轮廓,运用色块来造型、传意,注重画面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色彩冷暖的变化,达到一种朦胧、石色相印的效果,给观赏者更加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
岩彩风格与动画艺术的结合早有先例,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作品《九色鹿》,剧本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善恶有报、信义至上的故事。以岩彩风格表现画面,将传统艺术用动画的形式进行艺术表达,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喜欢上岩彩风格。所以探究岩彩风格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显得尤为必要。
动画《驳》以《山海经·西山经》为剧本蓝图,突出地塑造驳将人性贪欲恶念所化的虎豹恶兽消灭殆尽,成功阻止了灾难的发生,为一方百姓带来和平的故事。
一部好的动画作品,优秀的角色形象塑造是不可或缺的。动画《驳》中,主角驳的形象来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神话古籍《山海经》中的描述:“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借鉴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鹿王的造型——全身洁白以彩色花纹装饰,动态和神情也与壁画中的形象保持一致。将现实中马的造型进行提炼,嫁接上老虎的爪子、龙的犄角。以简单的线条将形体概括,身体上以简化的中国传统纹样作为装饰,让驳带有一丝的神秘色彩(如图1所示)。
图1 动画《驳》造型设定(笔者绘制)
大臣与太监在故事框架中承担着背景人物的作用,用来侧面烘托推动剧情的发展。传统的岩彩风格的造型是以意象造型,讲究“以形写神”,不像西方古典绘画那样重视造型的写实,也不追求纯粹的主观抽象。所以在绘制时,将角色的形象设计用几何形组合、曲线来表现大致轮廓,将整体造型平面、简洁化。在服装上加入了一些简单的纹样进行装饰,以及表现角色身份的拂尘等道具,这些细节既丰富了造型元素,又使整体角色造型不失其本身特征(如图2所示)。
图2 动画《驳》造型设定(笔者绘制)
场景设计作为动画设计中的重要内容,能够衬托动画故事的气氛,并营造一种意境,提高动画的艺术观赏性。用岩彩风格进行动画场景气氛的渲染,是场景造型风格的一种新尝试。岩彩画选用不同颜色、颗粒的纯天然矿物色重复叠加产生,使整体具备一种朦胧的美感。石色层层叠加,呈现出肌理和班驳的做旧效果。动画《驳》的场景设计,利用电脑软件中的金箔笔刷、叠加素材纹理的不同,来表现岩彩颜色的颗粒大小区别。最后再通过降低色彩的透明度,将纹理、色彩、笔刷层层叠加的方式,打破传统写实的造型方法,用色块构形,以神传型,营造出若隐若现的氛围(如图3所示)。
图3 动画《驳》场景设计(笔者绘制)
在动画创作中,恰当地运用色彩能够提高视觉传达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在色彩搭配上,动画《驳》参考了以岩彩风格为代表的敦煌壁画,选取矿石中自然的靛蓝色和石青、石绿以及土红色、白色、黄色,通过色彩不同明度、纯度的对比,互相衬托,色彩富丽的同时,极具统一。
主角驳的配色上,沿用了《山海经》中对于驳的色彩描述,以黑白为其主色调来表现,辅色调以源自矿石色彩的赭石色。绘制技巧上,以平涂的方式填色,使整个造型简洁而富有装饰性,与岩彩画的绘画风格更统一(如图4所示)。
图4 动画《驳》色彩搭配(笔者绘制)
在场景配色上,选取对比强烈的红、蓝为主色调进行绘制。在保持色调统一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调和明度、纯度的黄、白色丰富画面。把握画面的冷暖关系,明暗变化。亮部以金色点缀,在金箔纹理的衬托下使得整体画面梦幻华丽,烘托出优美、神秘的气氛(如图5所示)。
图5 动画《驳》色彩搭配(笔者绘制)
动画艺术凭借着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先天优势,使岩彩画冲破传统绘画的局限性和审美趣味的束缚,适应代审美及社会需求,拓展其应用领域。岩彩风格也应该不断地创新,变革,与新材料,新技术结合应用。利用电脑软件技术绘制、调整出岩彩画风格的效果,使其适用于现代设计的需求,赋予了动画作品新的思想内涵。同时也给动画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设计思路,也使画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