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涛,林超群,范学政,党伟,张业斌,赵丁丁,邱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广东 深圳 518107)
高血压脑出血为我国临床常见脑出血类型,发病率高,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若延误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1]。手术为我国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方法。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现阶段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已实现微创,患者的预后也得到明显改善[2-3]。但长期临床实践也发现,相同术式下,手术时机时及脱水药物用量不同,患者的临床疗效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4-5]。因此,目前我国临床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为疾病治疗提供指导价值的参考依据。基于上述现状,本研究对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及应用优势进行探讨。
1.1 一般资料。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6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9~75岁,平均(61.2±4.8)岁。观察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6~76岁,平均(61.7±4.5)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在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获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实施。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②具有微创手术治疗指征。排除标准:①本次发病为疾病复发;②合并其他重大躯体疾病;③行头颅CTA检查为明确脑血管畸形引起脑出血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瞳孔状况,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根据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脱水药物用量及手术治疗时机。观察组根据有创颅内压监测结果确定脱水药物用量及手术治疗时机。颅内压具体监测方法为留置脑室引流管,进行脑室内压力监测,颅内压力在15~20 mmHg之间的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维持电解质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后实施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压力高于20 mmHg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甘露醇,当颅内压力低于20 mmHg,且维持时间超过10 min后再行微创手术[6]。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脱水药物用量、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进行评价,评分范围0~45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7]。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4.0进行研究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脱水药用量比较。观察组患者脱水药物用量为(1592.5±94.2)mL,较对照组的(1648.7±98.5)mL少(t=2.369;P=0.021)。
2.2 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s)
?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目前我国临床尚无能够指导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标准依据[8-9]。伴随着神经系统医疗器械的不断丰富,近年来有创颅内压监测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引起关注[10-11]。为明确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我院开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根据有创颅内压监测结果确定脱水药物用量和手术时机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轻于根据意识状态、瞳孔状态等确定脱水药物用量和手术时机的对照组患者,且脱水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2-13]。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得出,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应用,可对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通过监测结果给予对症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能够为患者疾病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价值,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14-15]。分析原因可能为:本研究应用的有创颅内压监测系统为动态颅内压监测系统,为美国强生公司Codman颅内压监测系统,术后可以实时监测颅内压[16]。由传感器和监护仪共同实现对患者颅内压的监测,监测结果准确度高,能够较客观的反映患者病情变化,为医师判定脱水药物用量和手术治疗时机提供客观参考价值[17]。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应用,能够为临床医师确定患者的脱水药物用量和手术时机提供参考价值,有利于减少患者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住院费用,进一步改善患者整体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