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远广泛的“通江三李”

2021-09-23 23:55熊洁
巴蜀史志 2021年6期

熊洁

通江流二沟(今巴中市通江县兴隆镇)李蕃及二子(李钟壁、李钟峨)合称“通江三李”。“通江三李”事迹,人文化及天下,影响深远广泛,至今仍时刻教化后人。在为官上,“三李”清正廉明;在文学上,李蕃擅文,李钟壁长诗,李钟峨工于赋律,各显其长;“三李”家风学风,更是彰显出忠孝仁爱、勤勉精进的优良传统,历久不衰。

李蕃:刚正不阿、为官清廉

李蕃,字锡征,号懒菴、振公。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7岁慈母去世,起居饮食由祖母照料。祖母授以章句,悉成诵不忘。21岁补弟子员。明末清初,井里萧条,虽家贫,而力学不懈,考试名列前茅。广陵陈曼仙学政言:“我试全蜀得三李生,不负此行矣。”“三李”其一即通江李蕃。

清顺治十四年(1657),李蕃中举人。清康熙十年(1671)任山东黄县知县。黄县旧规:凡上任知县,里社送茶水钱,名“醵金”。李蕃一到县衙,就有人送白银“为老爷洗尘”。李蕃只领受盛情,拒收“醵金”,从此革除旧规。

黄县连年旱灾,群众生活困难。前几任县令报灾为丰,致饿殍载道。李蕃赈济灾民,但请求所准之数不足“委堪费”,便向乡绅募捐,并带头卖田产100余亩。卖出的田称“济田”,济田坝的界址至今犹存。县令卖田救饥民的消息传出,乡绅亦争先捐献粮钱,助饥民渡过难关。

黄县盛产木材,京城修宫殿多从这里采伐。“采取為累,而转运又与他邑均。”耗费大量劳力,造成黄县农业生产困难。前县令知情不报,致黄县“老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李蕃多次上疏,力请“产木之地得免转运”,纠正了劳役负担不合理现象。

“筹饷晋升”是当时盛行的风气,即采取多报人口办法,筹饷越多,晋升越快。当黄县人民生活好转后,有人劝李蕃走这条路,去打开晋升大门。李蕃长叹道:“此当让巧者为之,我忍以一官累一邑邪?”拒做自己升官、群众吃苦的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李蕃回通江,时年63岁。回家10年,写出各类文章300余篇,后以《雪鸿堂》刊印问世17卷。其中论经史44篇、论古50篇、论诗文17篇、论书画16篇,还有记略、乡语、传记、诗赋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辞世,享年73岁。

李钟壁:文坛翘楚、冒死救父

李钟壁,字鹿岚,又名元修,李蕃长子,生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仪表俊伟,温厚端肃,沉静聪慧。少时受业于父,20岁受业于山东牟县王源水,潜心研习,矢志高尚。22岁时,父遭诬陷下狱,孤身走京师,叩登闻鼓,希昭雪却无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从芜湖迎父归里,家徒四壁,“念双亲衰老,冀升斗禄稍慰亲心”;虽雨夜霜晨,仍吟哦不倦。康熙二十六年中举人后,五上公车,于康熙四十五年任广西平南县令。谨遵父训,简洁居散而勤于政务,康熙五十年,分校广西乡闱,取吕锦文等4名单寒文士。历7载,化民成俗,盛德孚人,后迁广西刑部督捕、清吏司主事。

李钟壁既精于散文,也喜诗,主张写诗贵在独立思考,反对人云亦云,在文坛上很有影响。他在诗集自序中有言:“诗之为言思也,其端发于性情,其理通乎音律,本乎思以咏之。故曰‘诗言思。”“余生平多思,思而鲜所就,故因其兴会所至。”“夫人各有思,思不同则言者异。”清雍正十一年(1733),因与上司不睦,以疾注休,时年75岁。回乡虽年老多病,仍埋头文墨,将生平所写诗文收集整理成《燕喜堂》一书,共4卷:一卷收序言4篇;二卷收《上刘棠溪给事书》等书札20篇;三卷收古体诗11首、近体诗173首;四卷收叠韵诗87首。清乾隆二年(1737)辞世,享年79岁。

李钟峨:崇文重教、兴利除弊

李钟峨,字雪原,又字雷泉,号芝麓,李蕃仲子,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幼多病,6岁不能行;11岁始读书而不好学,15岁稍用功读书;16岁与井研雷进士之女结婚。18岁正当芸窗苦读时,不幸父亲受诬入狱,于是立志做父亲那样公正廉洁之士,“且耕且读”,勤奋学习。

在“且耕且读”中,李钟峨遇到几位德才兼备的教师。一是他的父亲,对他要求严格;二是胞兄李钟壁,弟兄情谊深,对他热心帮助、爱护有加;三是挚师马龙吟,知识渊博,善于启发诱导;四是妻子雷氏,人称其“二先生”,“春夜伴读,讲五经之义。雪朝吟咏,发诗词之微”。在各位名师指点下,李钟峨学业大进。32岁中举人,42岁任遵义府仁怀县教谕,45岁考中“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三年殿试,成绩优异,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51岁授文林郎,52岁以同考官身份参加康熙壬辰(1712)科会试阅卷,56—59岁提督福建省学政,取文武生2700余人。

李钟峨提督福建省学政时,兴利除弊,政绩显赫,受到福建省学界好评。是时,考官贪污成风,利用考试大敲竹杠。李钟峨“绝请托”“杜苞苴”,免除供给蔬米,使州官无法借机敲诈老百姓。主考时,文武并重,纠正重文轻武、武科人才得不到选拔的时弊。李钟峨对考试的“贿属陋习”深恶痛绝,宣称:“吾不忍名器滥至此,不卖秀才一名。”其行为使很多读书人感激泣下。为纪念李钟峨,经学界多次请求批准在福建省城建诺水书院,崇祀宋儒李延平和李钟峨。朱评在《福建省学政李钟峨肖像诺水书院序》中写道:“延平先生为道学渊源,夫子为斯文主持,共堪不朽一也。”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钟峨任广西学政。康熙六十一年任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同年五月升翰林院侍讲,讲评文史,实为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参谋;七月,升右庶子掌坊(副职);九月,转左庶子掌坊(正职)兼翰林院侍读并日讲起居注官;十一月,任广西省乡试正主考,取陈朝坦等48名举人,副榜10名。后授中宪大夫。清雍正五年(1727)任太常寺少卿,时年已66岁。

李钟峨一生,曾任《三朝实录》《方舆路程》《国史》《分韵近体唐诗》《大清一统志》等各馆纂修官,主编《盛京志》《保宁府志》《通江县志》,著述甚丰;尤长于赋律,为清初该体之肇端,影响深远。清乾隆以后,馆阁最重赋律,清道光时与试帖诗同为进退人才之具。李钟峨还喜诗,受官职所限,虽多颂圣应制之作,亦不乏雅洁之句。如《阻雨》一诗:“幽居只近在林间,人阻河干梦屡还。风雨凄然烟雾满,从今最厌米家山。”仅此数句,可品其浓郁的诗味。督学福建时,刻其父李蕃《雪鸿堂》集、其兄李钟壁《燕喜堂》集,并附自撰《垂云亭》诗文集于后,共以《雪鸿堂集》刊印问世,后入选《四库全书》。

李钟峨晚年“目昏耳重”“养疾乡居”,卒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终年88岁。

“通江三李”家风:忠孝仁爱

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良好的家风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家族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通江三李”幼承庭训,诗书传家,形成忠孝仁爱家风,并代代相传。李蕃忠信仁厚,清廉为民;李钟壁笃孝双亲,有高人之节;李钟峨仁心惠行,一心为国储才。李蕃还不会说话时,其祖父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4岁时其父就教他识字念书,且临死之前仍希望他博取功名,否则死不瞑目。据李蕃回忆:“吾少时侍尔祖,食顷未尝不举古人名字、事迹及典故出处以相示,其疑难字义,辙以箸蘸羹汁书案间。”说他少小时,一边吃饭,他祖父一边给他讲名人故事,有时还用筷子蘸汤汁写字,教他读书认字。

李蕃受祖父教育恩泽,以家庭为根为本为重,以事业为职为业为贵,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常在灯前炉旁教以古诗词,并时令诵之,还撰写《示儿十二则》《家庭十一则》,谆谆教诲,严格要求。

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是优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江三李”及其后人敦行孝悌,堪称楷模。清顺治九年(1652),李蕃正在阆中参加乡试,第一场考罢,成绩优异,深得主考官赏识。其间,南明军队进逼川北,李蕃担忧父亲安危,竟放弃第二场考试,毅然回家照顾父亲。李钟壁至孝,父母病逝后,俱素食守孝3年;他不恋高官厚禄,在母亲去世后请旨告老归乡,迎灵葬母。李钟壁、李钟峨、李钟眉兄弟之间常往来书信、诗文,相互关爱、相互学习,饱含悌爱之情。李钟眉不幸早逝,二兄对其子孙尽力教养、扶持。

“通江三李”交游甚广,但始终秉持交游有德有识有名之人原则,交往的均是当时高德饱学之士,如海宁许汝霖、太仓王掞、长洲汪份、盐亭陈御简等。他们在为官做人上,交往不交易、交流不下流、交锋不交恶,其为人处事原则值得深思和借鉴。

“通江三李”及其族人,重然诺,敦气谊,周济贫困,不求回报,有君子之风。据史料记载,“通江三李”先祖李廷珠调恤邻里,其义气众人皆知,邑令授以冠带荣身(披红挂绿,表彰奖励)。李蕃之父李能白敦行古谊,品性醇厚,于乱世之中不计个人得失,扶危济困,乡人称之。李蕃自幼耳濡目染,与人坦然,不设城府,即使狡诈当前,也真诚相待,救人于危难,不计回报;与仆同榻,不分贵贱。后世子孙,也始终秉持厚德为人的家风。

李钟峨的结发妻子雷氏,相貌平平、一双大脚,在封建社会里被人笑话,但李钟峨从不嫌弃她。据说李钟峨还没中举时,一次在古墓田耕地,雷氏在割草。晌午,雷氏送草去,李钟峨想赶时间,不肯立即下犁,雷氏就坐在那里等。干活累了的雷氏,坐一会儿就打起瞌睡来。她刚一睡着,就梦见一白胡子老汉对她说:“你还不赶快醒,翰林来了!”惊醒后,见丈夫正牵着牛走过来,雷氏对丈夫说:“嘿,我才做一梦,见一白胡子老汉说‘翰林来了。我醒来一看是你牵牛过来,你将来说不定是个翰林喃!”李钟峨打趣地说:“你看我这使牛汉,累得一身汗水像雨淋,怎么不是个‘汗淋呢?”雷氏说:“真的,我是這样梦见的。”李钟峨说:“那好嘛,如果我真能有那么一天,我走哪里,一定让你走前面!”后来,李钟峨果真做了翰林,才华出众,名声显赫,官也越做越大。但他始终信守前言,不弃糟糠之妻,每次外出,都带上雷氏,还让雷氏走他前面。夫妻相敬如宾,朝野传为美谈。清雍正元年(1723),诰封雷氏为恭人。

“通江三李”学风:勤勉精进

“通江三李”及其家族,留下勤勉精进的学风,人才辈出。

“通江三李”家族科举之路坎坷。先祖李廷珠“少时读书,就试不遇”,虽家业殷实,于科举无望,遭人嘲讽,发誓送子孙读书,寄厚望于后世。李蕃祖父李正开屡试不中,弥留之际嘱咐子孙博取功名,造福黎民百姓。李蕃之父李能白“好学善书”,工书画,作品入选《益州书画录续编目录》传世,仍止步于贡生。

李蕃及其子孙承负着先辈之大望,继承先祖勤勉精进学风,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李蕃天资聪慧,少时发蒙于父祖,勤学不辍,先后拜当地名师马龙吟、屈坤维为师。后逢蜀乱,与父亲避乱于汉中、洋县之间,虽九死一生,仍“力学不少休”,深得四川督学使陈平人、提学使陈曼仙等名士赏识。之后哪怕是身陷囹圄、归乡无计,仍勤学不辍、致力著述,直至终老。

李钟壁自幼苦学,矢志高远。19岁时拜“理学醇儒”王源水为师,潜心正学,博览群书。即便是在为父鸣冤的路途上,也书不离身、诵不离口。中年析居陋室,“雨夜霜晨,吟哦不倦”。晚年疾病缠身,仍埋头著述。

李钟峨幼年体弱多病,不喜读书,以嬉戏为乐。待兄李钟壁中举,李钟峨深受鼓舞,“复事举业,且耕且读”,勤学奋进,终成大器。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36岁的李蕃再次在保宁府贡院参加乡试,考中丁酉科举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李钟壁考中丁卯科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李钟峨中举;康熙四十五年(1706),李钟峨高中进士,开通江斑竹溪李氏进士及第先河。“通江三李”之后,李氏子孙继承弘扬先祖勤勉精进学风,重视读书求知,3人高中进士,8人中举,28人做了秀才。李氏一门家声隆起,文风昌盛。

(作者系通江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