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黄山市委书记凌云:三重境界看黄山

2021-09-22 06:58周琦
中国经济周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黄山市凌云黄山

周琦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黄山却没有迎来“报复性出游”。发生在邻近地区的疫情,劝退了游客出行的脚步,使得整座城市稍显冷清。

不只黄山,张家界、丽江、桂林等传统旅游城市都面临着共同的难题。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促使这些城市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有时候,黄山给人的感觉好像有点老了,觉得它就是个景区,但我们想刷新外界的认知——黄山不仅是一座世界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 黄山市委书记凌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

对黄山来说,眼下需要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业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的经济韧性。凌云表示,后者需要从产业和城市合作上突破。基于黄山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她提出“创意黄山”发展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看山是山:黄山旅游的“二次创业”

黄山是黄山市最具标识度的IP,在中国的旅游业发展中也有特殊地位。

1979年,邓小平登临黄山,发表著名的“黄山谈话”。这次谈话翻开了中国旅游的新篇章,也为黄山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邓小平提到,“在这里,我们的资本就是山” “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1987年底,国务院决定撤销徽州地区,成立地级黄山市。设市批复明确指出:“设立地级黄山市的宗旨是山上山下统一领导,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黄山风景资源,以黄山为中心,以皖南为重点,发展皖南旅游事业,带动皖南经济发展。”

此后,旅游产业逐渐成为黄山市的支柱产业,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在疫情来临之前,黄山市的旅游总收入逐年增长,2019年达659.5亿元。

地名的更改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外界对黄山的认知。凌云直言:“黄山不只是一座山,还是一座城。传统文化厚重的城市,我们的自然生态最优美;自然生态秀美的城市,我们的传统文化最璀璨。这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拟的。”

她介绍说,黄山是汇集了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歙县和黟县国家历史文化双名城的城市。这里还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徽商故里,历史上曾出过许多影响深远的名人与流派。

疫情让这座旅游城市经历阵痛。《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到,一家坐落在黟县的民宿,疫情前一房难求,如今每月只有20%左右的入住率。另一家规模更小的民宿情况要好些,但也尚未恢复原来水平。宏村的古巷也不再摩肩接踵,以往一天可达2万人的客流量,现在明显减少。

尽管如此,情况比起去年还是好多了。数据显示,1—7月黄山市接待游客3476.85万人次,同比增长85.5%,恢复到2019年的83%;旅游收入345.62亿元,同比增长104.4%,恢复到2019年的九成。

随着旅游市场持续恢复前行,黄山正深入推进“旅游+”,推动当地旅游业转型升级。黄山提出了旅游走下山走出去“二次创业”,把市域作为一个大景区规划建设,构建山上山下联动、城市乡村并进、文化旅游融合、多极多点支撑的大旅游格局。

凌云表示,文旅融合、创意赋能是未来黄山旅游业的发展重点。今年,黄山首次提出布局创意产业,兴建诸如创意小镇、非遗创意园、故宫文化创意馆徽派传统工艺馆的创意产业基地,围绕徽刻工艺品、旅游伴手礼等开发文创产品,还将参与共建长三角创意委黄山分中心暨创意经济长三角(黄山)研究院。

黄山提出,力争到2025 年,年旅游接待量超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000亿元,向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迈进。

当然,黄山也在探索旅游之外的其他发展路径。

看山不是山:在开放中转身的城市

“光靠旅游太脆弱了,没有了脚步就没有消费。”凌云说,“怎么提升城市的韧性?必须在产业布局方面着手,不仅要做文创、文旅,也要做‘科创+。”

黄山明确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徽州古建等主导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新安康养是黄山的特色,再加上智能制造、文化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新板块,同向发展,形成一个强结构来支撑黄山的经济发展。

“我们现在正在布局传统产业怎么去改造升级,战新产业如何去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怎么谋划研究,形成具有梯次的产业结构,东边不亮西边亮,产业之间还能实现融合。” 凌云说。

据悉,休宁县、黄山城投与合肥建投三方共同成立了1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期望发挥基金招商的作用,把合肥建投的招商资源带到黄山。“这些资源是战新产业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黄山就这样融入供应链、产业链。5年之内,休宁县产业园要力争形成100亿元产值规模,培育出上市公司,打开一片新空间。”凌云说。

从地理空间来看,自从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伴随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黄山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黃山是长三角继上海、杭州、南京、合肥之后的第五大交通枢纽。有人说,一个133万人口的小城市怎么能作为枢纽呢?其实黄山本身就是一个通衢,不能以人口或经济总量来界定,而是要看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 凌云说。

凌云表示:“如果仅从安徽地图去看,黄山地处东南,看似偏居一隅。但若放在长三角来看,黄山整个格局就打开了,它既是长三角的南翼门户,又是皖浙赣闽四省通衢,链接珠三角。我们希望黄山不仅能成为长三角的国际会客厅,也能成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皖港澳国际会客厅。”这也是黄山对自身的定位之一。

据她透露,像南京、杭州等都市圈都是看中了黄山的区位优势,主动抛出橄榄枝。目前,黄山的“朋友圈”已扩至合肥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淮宣黄经济成长带、衢黄南饶“联盟花园”、珠三角和京津冀,也是“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多个区域规划的交汇之地。

今年黄山“双招双引”的力度空前。《中国经济周刊》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合作重点也各有侧重:市里主要负责人先后与120余批企业家、商协会、人才团队和金融机构洽谈合作,推动项目落地;与启迪控股下属20余家企业就新基建、大健康、新材料、科创等八大产业板块深化合作;与合肥针对集成电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及生物医药、食品、新材料等产业板块对接合作;与无锡、宁波等长三角重点城市开展物联网产业、物流等重点领域合作;在融杭接沪中,聚焦文旅创意产业、公共服务、生态合作等。

人才是黄山发展的最大希望。为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黄山一方面实施“四千工程”,选派千名干部驻企驻点服务、外出体悟实训、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引进,开展博士入企“智汇服务”行动。“博士带着他的团队,实现黄山和学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对接,一个人相当于一个纽带、一个平台。我们要把他们作为智库、作为黄山发展的重要力量来发挥好作用。”凌云说。

看山还是山:做“两山”实践的特长生

观光旅游城市往往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怎么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黄山正在深度研究的文章。

“如果从经济总量来看,黄山现在经济总量在长三角是比较小的,但如果从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角度看,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我们一定是‘特长生。”凌云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茶叶是黄山的特色生态产业,也是黄山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中国十大名茶中有三种出自黄山,就是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这里的茶产业有着生产、销售、多元化发展的全产业链。

据黄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黄山市有茶农7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约67%。2020年,茶叶全产业链产值150亿元,茶园亩效益4850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5543元,均同比增长6.3%。

今年7月,立顿中国生产基地整体迁至黄山,预计9月下旬全面投产,将覆盖20万亩茶园、数百家茶叶加工厂,帮助茶农整体增收40%以上。名企入驻的意义不仅于此,黄山将围绕茶叶精深加工上下游产业开展招商,从茶产业为主延伸至相关的饮料、食品产业链,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另一个知名茶企——小罐茶已在黄山落户4年,新厂房即将投产,年产值预计超过10亿元。“一手牵着立顿,一手牵着小罐茶,黄山真正把茶叶经济作为一个产业,既能富民也能富市。”凌云说。

前不久,满载黄山绿茶的安徽首趟茶叶专列从合肥出发运往中亚,开启了新时代的万里茶道。在名企引领、金融支持、多式联运等多方推动下,黄山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极大提升。

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休宁里庄抽水蓄能电站签约,“两山”银行、“两山”基金、“两山”公司探索设立,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答卷上,黄山正在写下自己的答案。

旅游城市不是不要工业,而是看发展怎样的工业。很早之前,黄山就确定要走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构建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在黄山“十四五”规划中,被列入新型工业的产业有7种,分别是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文化创意。

黃山招商引资面向的也是创意、康养、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凌云强调:“招过来的必须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对环境没有影响。我们不仅要把黄山的产业发展上去,还要把山水保护好,‘看黄山还是黄山,绿水青山就是一片生机勃勃的金山银山!”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黄山市凌云黄山
保留一点儿焦虑感
黄山冬之恋
学生写话①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Q萌霸气凌云秀
洱海太湖石
残荷新爱
黄山迎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