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析
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具体审题构思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思考。
一是针对材料谈体育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个层次是所有考生都能想到的,从材料内容出发,写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让体质孱弱的人变得强壮,让强壮的人变得更健壮。当然,高考作文应该不会这么浅层次,绝大部分考生对作文的审题应该不会止步于此。
二是由体育运动谈到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人固然需要“野蛮其体魄”,但更要“文明其精神”。考生要从体育健身谈到个人发展,这涉及到个人的专业技能发展和思想修养发展。同样,个人的强弱会随着自我的态度行为而变化,国家亦如此。国家需要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齐发展,才能真正强大。这个层次,需要考生能突破个体发展的局限,进一步考虑到一个社会的肌体也是如个人一样,既要健壮,也要文明。
三是跳出材料看到矛盾的转化性,談“强与弱”的转变。人与社会都是在矛盾中不断“变化”的,所谓的强和弱都是暂时状态,在努力的那一刻,在放弃的那一刻,变化就在无形中悄然起作用了。所以,在强的时候,要继续努力,否则会发生逆转。考生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转化性。
总之,材料内容简短,容易理解,考生容易把握。但要想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作文,考生得深入理解材料内容,联系自身发展,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深度挖掘。
推荐素材(发表于《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21期)
“博士论文致谢”引发热议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2021年4月,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论文的“致谢内容”登上热搜,他将自己的家庭变故、坎坷求学等经历娓娓道来,平静的文字下,蕴藏着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致谢》结尾,他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素材点拨:面对苦难,他仍以不屈的姿态同命运奋起抗争,饱含对知识和梦想的渴望,用坚若磐石的毅力一点一滴地在苦难的泥土中开垦,最终含泪破土而出。最令人动容的是,这位博士用朴素平淡的口吻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用自己亲身经历书写的奋斗史诗,他用一纸致谢词,绘尽了他经历的所有苦难和他在逆境中破茧成蝶的传奇。他的人生有的只是不屈服于命运的铮铮铁骨。
一类文:55分
强弱之道,存乎于心
□一考生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论述的强弱问题,其实并不局限于身体。正如苏东坡的《赤壁赋》所言:“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在发生着变化的,人的能力、思想、素养等又何尝不是如此?
骄傲自大,恃强逞能,则强可转弱。曾经名震四方的神童“方仲永”,因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忽视了学习,最终“泯然众人”沦落成一个普通人;曾经力可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因恃强逞能,迷信武力,最终至垓下被围留下乌江自刎的遗恨;曾经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因盲目自信,最终兵败滑铁卢郁郁而终……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砥砺前行,自强不息,则弱可增强。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出身贫困,经历过亲人的生离死别,住过破旧的房屋,有过食不饱腹的学习生活,有过情绪低落的灰暗时刻。但越是艰苦,越能明白知识的重量,越能激发其斗志。也因此,他比任何人更加努力。不管是晚自习,还是周末,都能看到他埋头苦学的身影。连老师都忍不住感叹:“他的刻苦可以用拼命来形容。”而正是凭借着努力,最终他考上了西南大学,后又进入中科院硕博连读,现在在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工作,有着光鲜明亮的未来。这样的“逆袭”,只是偶然吗?
个人如是,国家民族亦如是。近现代中国的沧桑变化,再一次见证了强弱的转换。从鸦片战争开始进入清朝的腐败,再到日本侵略中国的惨痛经历……灾难深重的中国近现代史,再一次用无数民众的斑斑血泪告诫世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却让中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蛟龙深潜到嫦娥奔月,从北斗组网到天宫巡游,从大国神器到天河发威……一件件科技的神奇,见证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崛起。这一次由弱到强,我们都是见证人,触摸历史发展的脉搏,孰能无感?
生为强者,骄傲自大,恃强逞能,则强可转弱;身为弱者,砥砺前行,历练心智,则弱可增强。小到身体思想的变化,大到社会国家的发展,共同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强弱之道,存乎于心。
强弱只是一种科学的辩证关系,强壮时不自大,弱小时不自弃,砥砺前行,自强不息。如此,谁都可以成为站在峰顶,笑傲江湖的王者。
评点:文章选择了“强弱之道”来解读材料,阐释了“强与弱”的辩证关系,而且在文章中多次点明“骄傲自大,恃强逞能,则强可转弱”“砥砺前行,自强不息,则弱可增强”等短句,符合题意。文章内容丰富,素材典型,论证层次严谨,逻辑性强,分析辩证。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