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部分老年人还在为跨越“数字鸿沟”咬紧牙关时,有的同龄人已经熬夜玩游戏、网上买买买、狂刷短视频,活成了当年自己口中那个“不争气的娃”。“天天抱着手机,眼睛要不要了?”这些父母曾对子女说过的话,如今变成了许多儿女对父母的唠叨。
最近,“10万老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0个小时”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儿孙纷纷为家中的“网瘾老人”担忧。有网友感叹:“当一部分老年人还在为跨越‘数字鸿沟咬紧牙关时,有的同龄人已经开始熬夜玩游戏、网上买买买、狂刷短视频,活成了当年自己口中那个‘不争气的娃。“天天抱着手机,眼睛要不要了?”这些父母曾对子女说过的话,如今变成了许多儿女对父母的唠叨。
“手机就像长在手上了”
李心怡今年30岁,刚生完孩子。59岁的任秀娟担心女儿身体,从安徽老家赶到了杭州。
任秀娟还在老家时,李心怡就知道,母亲喜欢在手机上看短视频,还会自己拍。但住一起后她才发现,母亲对手机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使是拖地,也要把手机揣在衣兜里,来了消息,马上掏出查看。
李心怡还发现,母亲会熬夜看视频。让李心怡最终决定“要好好谈一谈”的,是任秀娟患上了腱鞘炎和脊椎病。当时,医院给出的治疗方法除了一支外涂药膏,还包括“减少使用手机时间”。李心怡粗略估计,母亲一天拿着手机的时间能有10个小时,“手机就像长在手上了”。
和李心怡一样,在许多子女眼中,父母陷入了“网瘾”。72岁的刘大妈两年前跟着孙女学会了用智能手机。现在,她不仅能用手机点外卖,还学会了手机炒股。起初,家人觉得是好事,鼓励她多接触网络。但今年以来,刘大妈的变化让家人有些担心。她只要起床就机不离手,不管是刷牙洗脸、上厕所,还是做饭、吃饭,都在不停地翻看手机。关键是,刘大妈也觉得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她已经有半年没有好好睡过一觉了,躺在床上,脑子里总是浮现出手机上的画面。有时睡着了,也会梦到刷手机的场景。这导致她白天总是精神恍惚,好几次煮饭忘记按下开关。
刘大妈的儿子说:“怎么也没有想到,以前一直唠叨让年轻人别总盯着手机的老妈,自己也成了‘低头族。”
实际上,任秀娟和刘大妈的情况并不特殊。据《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有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10个小时。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50岁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16.9%提升到26.3%,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
为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
对很多子女来说,父母陷入“网瘾”需要谈谈。但对老人们来说,手机是从繁重的工作和家务中解放出来,进入新世界的大门。
为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浙江晒福社会工作服务研究院院长沈宣元认为,“网瘾老人”越来越多,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群社会支持系统缺失。老年人退出职场后闲暇时间逐渐增多,更容易产生孤独感。而互联网能够给他们带来新的空间和精神寄托,加上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自律能力下降,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沈宣元表示,无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特别是家人的支持,并不断从他人的反馈中认可自己。他解释,有些老人上网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家庭情感和熟人社交圈。为了和晚辈有共同语言,有些老人还学着用手機去玩游戏,接触自己从不了解的领域,却导致网络成瘾。
因此,多名专家表示,推动形成老年人参与数字生活的良好环境,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配合共同推进。子女、社区工作人员等在教会老年人如何触网的同时,也要耐心地教老年人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比如,开展培训活动、宣传活动、家庭成员交流等,通过实际案例让老年人对此有直观了解和体会。
银发网红给出正确打开方式
另外,我们要认识到,老年人正确“触网”——有助于扩大老年人参与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享受社会发展红利;有利于老年人自我实现、自我表达,保持身心健康;能够改变大众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促进社会和谐;能够提升老年教育质量,真正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抖音创作空间内容孵化浙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几年,年龄之间的区隔和界限正在被打破。很多中老年人在网上展现自己,他们依靠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点,收获了众多粉丝,成为名副其实的“爱豆(偶像)”。
“六七十岁的叔叔阿姨,一样可以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看了银发网红的风采,一名网友这样说。在一场关于老年网瘾的讨论中,多名网友表示,老年网友应该学会有度使用网络,而正能量的老年网红给了同龄人一个示范。比如,台州的胡阿姨深知自律的重要性,她规定自己每天上网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她认为,只有主动控制上网时间,才能防止网络成为生活的负担。(《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