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英
儿童必须加强诵读,以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母语和人文素养,这似乎已经是教育界甚至社会各界的共识。而诵读,是一种深入的阅读,是孩子在记忆、感悟和理解遇到困难时,最能拓展他们的能力的一种方式。孩子们可以借助诵读的内容学着成长,可以借助诵读的方式提升能力。
一、寻找最合适儿童诵读的文本,让诵读循序渐进
既然是儿童诵读,那么孩子诵读的材料一定要和儿童生活、儿童趣味密切相关的,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最初的诵读,一定要是“纯儿童”的诵读。正如薛瑞萍老师说的,秋天的事不要在春天去做。所以必须是从儿童容易亲近的儿歌、童谣开始,让儿童逐渐亲近经典。
教育孩子不应该以让他们比别人更优秀为目的,而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所以,儿童的诵读应该是以“儿童自身”为本位的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享受母语,享受阅读的喜悦,享受生命的成长。为孩子选择适合的读本,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开展诵读,这需要老师的一双慧眼。
二、取得家长的认同和配合,让诵读成为亲子共读
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直接取决于是什么样的人在帮助他们,教师的工作肩负着帮助孩子成为阅读者的责任,教师在阅读上不仅是—位协助者,也是—位参与者。
为了更系统地开展诵读,我在诵读的时间上做如下安排:首先,由老师每周一早晨把本周的诵读内容全部带着学生读准确、读流利。而后的每天我会在早晨花大约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诵读当天的内容。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诵读也是这样。但家长毕竟不同于老师,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靠着我们自身的教育优势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在我班开展“日有所诵”之初,我一定会给家长写信,让家长了解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并且告知他们如何配合我的工作。随着诵读的深入,我会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家长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我会在《致家长的一封信》中写到“读书是一种好习惯,可很多家长却连每天坚持坐下来看半小时书都做不到,所以我们要体谅孩子学习是艰辛的,可一旦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方法,一切步入正轨,对于您的家庭、对于教师,都是一件幸事。
在诵读过程中,孩子得到的并只是积累一首诗歌、一篇文章这么简单的东西。还有更多更好的,如:注意力的训练、心灵的体验、语言的表达、概括、逻辑思维等更深层的东西,而这些,才是对孩子一辈子的发展极其有利的东西。
三、持之以恒地进行诵读,让还在在诵读中成长
学校8:10早读,我一般7:4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慣,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20分钟。我从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诵读,因为我觉得诵读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变成孩子们沉重的负担。就这样每天半小时,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也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
诵读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这样教学生记诵的:第一步,每周一,我先领着同学们把本周要诵读的内容全读个三五遍,让学生读正确,读通顺。第二步,每天早晨利用十分钟左右领着学生进行诵读,我边读还边“演”,并鼓励学生也学着比划动作,就这样一边读、一边演地诵读个七八遍,学生基本上都背了七/\成熟,回家后就无需花很长时间记诵了。第三步,每周六和周日,我会布置家长在家中检查孩子本周的所诵内容,如果属于能记诵而因为偷懒而没背熟的,就让他抄写下来。当然,对于不同资质的学生,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诵读一定要持之以恒,学生习惯成自然了就不会觉得是额外的负担,他们不但会在诵读中受到这些优美诗文的熏陶,还能训练他们的记忆力,
时间在师生的诵读中过去,转眼这个班也带了一年多了,在这一年中,班里先后有十三位同学的文章在《少先队员》《第二课堂》《中小学生电脑报》等报刊杂志上刊登,其中还有几篇是学生的诗歌作品呢。例如:朱睿同学的为饱受战火的叙利亚儿童写的一首《和我们—样享受春天》,吴绮雯写的诗歌《春雨》等。我知道诵读带来的可不仅仅是这些看得到的东西,还有更多的是内化到他们生命中的东西,而那些,需要用时间来见证,孩子们的成长还在继续,学习还在继续,诵读还会继续……
我相信,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读出诗文的美妙,读出成长的喜悦。这是对孩子的呵护,也是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