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谦诚
摘 要:双循环新发展战略为我国重要农产品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指引,推动重要农产品产业链趋向闭环。目前我国重要农产品产业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产需不匹配导致的产业链失衡,竞争力缺乏增加的断链、堵点风险以及外资持续渗入加剧的产业链控制隐患。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一是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二是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完善重要农产品产业链。
关键词:双循环;重要农产品;产业链
双循环新发展战略勾画出了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蓝图,这一重要指导方针将会深刻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走向和經济结构的调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全球产业链,世界格局因此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开始盛行,霸权主义也趁机抬头,加剧了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我国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在双循环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重要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和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调整策略,对于加快构建重要农产品“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循环推动重要农产品产业链趋向闭环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对国际经济贸易形式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在国内大循环的根基上,拓展国际市场消费需求,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让更多优质产品、服务及产能走出去。内循环是外循环的保障,外循环是内循环的补充,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
以稻谷、小麦、玉米、猪肉等为代表的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应包括原料生产、中间品加工和产成品销售等多个环节,受限于国内有限的自然资源,重要农产品难以保障自给自足,因此需要依靠国际市场弥补国内市场需求的缺口。
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为重要农产品产业链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政策指引,重要农产品双循环的本质是促进流动,通过双循环推动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的上下关联、内外关联,实现经济资源要素的流动,形成国内国际市场的双向大循环,进一步畅通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及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及资料,通过补断链、通堵点、强韧性等举措推动重要农产品产业链闭环的形成与巩固。
二、重要农产品产业链的现状与风险
(一)产需不匹配导致产业链失衡
我国粮食生产长期以解决居民温饱为基本标准,导致我国的粮食产出同质化、低标准现象较为严重。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日益强烈,粮食消费逐渐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据CHNS公布数据显示,高品质谷物消费量在我国谷物总消费量中的占比不断提升,而国内高品质谷物的需求缺口却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与滞后产能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禽肉及水产品在人们膳食热量来源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数据显示,2018年谷物消费在居民膳食热量来源中的占比进一步降至53%,而禽肉水产品的这一占比则超过了25%。膳食结构的调整预示着重要农作物的播种计划需要相应地做出改变,尤其是禽肉水产品需求的上升必将带来饲用作物需求的增长,然而在2018年我国饲用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比还不到18%,远小于禽肉水产品在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在“口粮绝对安全”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长期有大量结余,而玉米、高粱、大麦等饲用作物却需要大量进口,导致我国重要农作物的生产与需求长期处于结构性失衡状态。
(二)竞争力缺乏增加断链、堵点风险
我国重要农作物产业链缺乏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效率低下抑制国内产能,二是内外价格倒挂加剧进口依赖。随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我国重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照全部现金、土地及劳动力要素折算成本计算,2018年我国三大谷物的亩均生产成本接近1100元,是2005年的2.5倍以上,亩均利润却为负值,导致重要农作物的生产收益持续下降,农民生产意愿减弱,生产行为也趋向粗放和随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产能。与此同时,大豆、小麦的国内外价格长期保持0.2~0.5元/斤的价差,玉米自2020年完成去库存任务以来价格也一路上涨,再次超过了进口玉米的到岸价格。猪牛羊肉的价格倒挂现象更为严重,长期保持2倍以上的价差,受2018年非洲猪瘟的影响,2019年国内猪肉的内外价差更是扩大到接近3倍。价格倒挂极大地刺激了进口,不仅削弱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也加剧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在国内产能受到抑制、本土产品需求不断削弱以及进口依赖持续加剧的情况下,我国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容易陷入内忧外困的局面,尤其是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贸易保护主义频抬头的背景下,一旦出口国实施出口禁运政策,或遭遇个别霸权主义国家的强制干预,就会造成卡脖子的问题,导致重要农产品产业链无法正常循环,形成产业链断链。由于本土产品需求削弱导致的国内剩余产能也很难利用外循环进行消化,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和更高的生产成本使得国内重要农产品产业链难以逾越进口国的贸易壁垒,形成堵点。
(三)外资持续渗入加剧产业链控制隐患
当产业链上个别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就会成为该产业链的实际领导者,容易形成产业链控制。形成产业链控制的企业可以制定产业链上的标准和规则,也可以控制产品的价格。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上的外资占比就持续提升,部分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已经被外资牢牢掌控,最典型的就是我国的大豆产业链。2002~2004年国际四大粮商联手华尔街投机商在芝加哥证券交易所制造的大豆危机致使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型大豆压榨企业倒闭,国际粮商趁机大举收购我国的大豆压榨企业,开始形成对我国大豆产业链的控制。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粮商兼并收购我国大豆压榨企业的局面,如今我国食用油市场80%以上的份额已被外资企业占据。作为世界上大豆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大豆自给率长期不足20%,进口量却连年增长,2020年已突破1亿吨,最为关键的大豆定价权却牢牢掌握在外资手中,这无疑加剧了我国大豆产业链的安全风险。除此之外我国的猪肉产业链也面临着外资控制的安全隐患,我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早于2006年就已被外资企业投资收购,如今外资企业正试图进一步收购我国的饲料龙头企业,一旦上游饲料生产环节和下游的猪肉供应环节都被外资所掌握,我国的猪肉产业链也将陷入被动局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资企业会进一步通过兼并收购、投资控股等形式渗入我国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产业链控制风险日益加剧。
三、双循环视角下的应对策略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重要农产品产业链
1.扭转产需不匹配,实现产业链再平衡。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依据国内消费需求的变化进一步优化生产结构。对于禽肉、水产品消费占比提升与饲用作物播种面积过低的不匹配现象,一方面可以通过重新调整口粮作物与饲用作物的播种面积,释放部分口粮作物过剩的产能来弥补饲用作物产能的不足。另一方面应继续推进“粮改饲”政策,加大政策实施力度与覆盖范围,逐步扭转口粮生产过剩、饲用粮大量进口的局面。在政策层面推动保障粮食绝对安全向促进粮食质量提升过渡,粮食质量提升是指在保障粮食安全供给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粮食生产标准和丰富质量梯度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例如对于谷物生产可以划分为标准质量谷物、高质量谷物和特色谷物等不同等级和类型,通过丰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来扭转产需不匹配,实现产业链的再平衡。
2.增强产业链韧性,巩固国内大循环。为修复产业链断链并打通堵点,确保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在应对破坏性事件时仍能做出积极反应并保持国内大循环的正常运转,需要提高我国重要农产品的产业链韧性。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科技、资金等配套要素的投入,组织全国科技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以创新和绿色生产为宗旨,提高重要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并努力实现降本增效的经济社会效益。增强本土重要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应对进口农产品断供时的抗风险能力,为巩固国内大循环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对于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的产品或要素,应选择多个外国企业作为供货商以分散风险,并按照友好程度、信任度、风险等对供货商分等分级,按照不同级别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分配产品和要素的进口额度,当某一供货商出现问题时,由其他的供货商替代,确保重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
3.打破外资垄断,避免产业链控制。牢牢抓住重要农产品产业链的重点环节,避免行业龙头被外资企业垄断。打破外资垄断需要保持重要农产品行业龙头企业的产能分配处在合理水平,最理想的狀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能占比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要控制外资企业的产能占比不要超过三分之一。对于外资参股企业,要界定外资企业的对股份制企业的原料采购权控制情况,如果外资企业拥有重要农产品的原料采购权,那政府管理部门对该股份制企业就应按照外资企业来控制产能。当外资企业要收购兼并国内行业核心龙头企业时,应向国家发改委申请批准,当外资企业在重要产业链的核心行业的产能比例达到三分之一时,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来限制外资企业的进入。
(二)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完善重要农产品产业链
1.培育海外生产力,加强内外联动。我国的进口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型进口,由市场机制决定缺什么、什么价格低就进口什么,但这样容易引起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不利于国际市场秩序的稳定。另一种是主动型进口,主动培育国外农产品生产国的生产能力,通过签订长期订单,让国外农产品生产国为中国稳定地输出农产品,只要增加的供给与中国增加的需求相匹配,就不会对国际市场的价格形成冲击。通过有计划地培育海外生产力可以有效分散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大豆这一类自给率非常低的重要农产品,应主动加强与巴西、美国、阿根廷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培育诸如东欧、拉美等地区的海外生产力实现我国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国多样化。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多地发挥外循坏对内循环的补充作用,加强内外联动,巩固和完善我国重要农产品产业链。
2.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产业链升级。我国十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2020年末已经完成与26个国家多达19个自贸协定的签署,为我国推进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创造了稳定、开阔的国际环境。通过积极搭建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我国得以和世界上更多地区的国家进行交流探讨,应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标准,提升我国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内外交流形成优势互补,推动我国重要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以品牌推广进一步带动重要农产品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推动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通过出口深加工产品合理避开部分农产品关税及配额限制,在实现产业链增值增效的同时进一步巩固重要农产品内外双循环的畅通稳定。▲
参考文献:
[1] 杜飞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3):1-13.
[2] 刘长全.我国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21(5):61-73.
[3] 刘贵富.产业链的基本内涵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8):92-96.
[4] 李国杰.经济内循环为主条件下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9):1152-1155.
[5] 周曙东,韩纪琴,葛继红,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理论探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3):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