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楚田,肖克炎,李 林 编著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定价:288.00元
水体污染是环境污染的常见形式之一,水体被迫接受的污染源越多,其中包含的污染物成分就会越复杂,治理就更加困难。《水体净化与景观水生植物工程应用》一书针对水体植物在环境中的净化作用,对国内水生植物应用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探讨。
《水体净化与景观水生植物工程应用》一书内容丰富,层次结构清晰,富有较深的哲理性、实践性、经验性以及可读性,对湖泊河道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人工湿地及各类水体景观的治理都有借鉴作用。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水生植物主要应用品种,介绍了水生植物的概念及分类,影响水生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挺水、湿生植物,浮叶、漂浮植物以及沉水植物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为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介绍了水生植物在湖滨河岸生态带、潜流碎石基质人工湿地、表面流土壤基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这四种环境下的应用。第三部分为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中的应用,介绍了水体景观类型、水生植物在小型水景中的运用、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中的应用、水生植物在水生专类园中的应用。
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方法的成本较高,治理较为缓慢,并且通常会产生二次污染,而水生植物治理方法在水污染中的運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水生植物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藓类以及高等藻类。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在特定的环境下有不同的治理效果,在水体污染治理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应的情况单独使用或是进行多种结合,从而使治理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水生植物对于水体污染治理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吸收作用。在水体中,水生植物吸收矿物质以满足自身生长、繁殖的需求。同时,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体中少量的重金属元素以及有机物质,将这些有毒物质进行降解之后存储在茎叶内部,经过人工收割后可以减少水体中部分矿物质。但是在水体治理的过程中,要控制水生植物对于矿物质的摄入,避免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含氧量不足。二是物理作用。水体给部分水生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这些植物能够降低水体的流动速度,减小由风带动的波浪搅动,使大量物体能够浮于水面上,这不仅能够降低波浪对水底的有害影响,还能帮助清扫人员有效去除水面的漂浮物。另外,像公园、湿地类人工建造的水体中的水生植物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稳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秋冬季节,部分植物死亡后,其营养物质存留在土壤中,能够防止湿地土壤的冻结。三是抑藻作用。在水体污染的治理中,部分水生植物能够分泌出抑制藻类生长的物质,可以直接克制藻类的生长;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能够创造出比较稳定的水体环境,对水中以藻类为食的浮游生物的生长有一定好处。另外,水生植物与藻类的生长对光能及营养物质需求都较大,由于水生植物个体大、生长周期较长且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高,因此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
结合《水体净化与景观水生植物工程应用》一书,水生植物可以被运用在不同类型的水体污染治理中。第一,在市政道路方面的运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市政道路均为沥青道路,沥青作为道路铺设材料具有成本低、便于施工等优点,但沥青作为一种带有毒性的化学材料,在经历了大量雨水或路面洒水之后,沥青路面的积水会被沥青中的有毒物质污染为污水。随着路面污水在下水道的汇集、蒸干,其中的有害物质也会得到汇集固化。道路养护部门可以在下水道或排水沟等沥青路面污水露天汇集处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的治理能力,吸收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在市政道路交汇处,多会设置环形植被,中心处会涵养水源,且多为流动的水源,可种植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市政道路附近的水体含有大量的细菌、有机物等,并且混杂各种有毒物质,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搜寻能够减少或抑制此类物质的藻类。第二,在沿河风光带的运用。沿河地区水体面积较大,水体流动性较好,但在靠近岸边地区由于部分游客的环保意识较差,会对沿河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水体污染。这就要求种植自净能力较好并且根须、茎叶较为坚韧的水生植物,在风力强劲的沿河地区能够有效防止污染物向河心飘去,并且将污染物集中于岸边,方便工作人员清扫。同时,在河边种植水生植物能够防止河岸线上移,防止水土流失。第三,在人工湿地治理中的运用。人工湿地主要通过人工种植水生植物来实现污水治理的目的,目前主要用于沼泽污水的处理。在水体治理的过程中,水生植物通过各种介质与沼泽中的微生物发生反应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这种净化方式弥补了传统的人工处理手段的不足,促进了水生态循环,并且对于人工湿地水体污染的治理操作便利,有效减少了资金的投入。
作者简介:李晓红(1969—),男,湖南临湘人,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水工环地质、地质灾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