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敏
这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
丹州城文化局有个画师,姓崔,名子秋。崔子秋以画花鸟见长,也画山水人物,更是写得一手好书法。除此之外,他还精通音律,手风琴拉得不错,常常在幽静的夜里,拉着琴,唱着那首经典的《喀秋莎》。
“没文化的人,一旦进了文化局,也就成了文化人。”这句话是局长说给局里的很多人听的,谁都能听出局长的不满情绪,而崔子秋听后却面色平静,内心波澜不惊,在那些没文化的“文化人”当中,崔子秋完全就是鹤立鸡群。
崔子秋年轻时就是个“愣头青”,又技艺超群,在领导面前一点儿也不谦虚谨慎,只埋头写写画画,有事不请示局长,也不主动汇报工作。局长嫌他目无上级,难以驾驭,便调整下乡任务,派他下基层,去各县检查工作。
那是个物质匮乏、文化荒芜的年代,被派往乡下检查工作的崔子秋,凭着一手好字画的过硬本领,赢得多数人的喜爱。茶余饭后,他背着双手,四处转悠,这儿瞧瞧,那儿瞅瞅,他发现那些县级博物馆内堆着成堆成堆的字画,它们全是被抄家抄来的,堆在那里无人问津。这让崔子秋双眸放光,他是个字画爱好者,也内行,能辨别真伪,于是,每次去了,那些明朝的、清朝的、民国的,进士的字、秀才的画,他都会顺手牵羊,从里面挑点东西带回去。
没过几年,崔子秋被举报,有人指控他盗窃文物,从他家里搜出的字画大约100多幅。这属于盗窃行为,后果相当严重,当时的盗窃量刑最高级别是死刑。赃物价值的高与低作为量刑评判标准,这就要看他所偷的那100多幅字画到底值多少钱。
一大群地方上的“土专家”被请到现场,对崔子秋所“盗窃”的字画进行鉴别和估价。人们七嘴八舌,说法不一,有说不值几个钱;有说最多值1万元;有的信口开河,说价值连城;更有讲原则的,他们说:咱们这些人都没有多少文物知识,估摸不准,不如干脆送到省里,让懂行的人去鉴定、估价。
于是,那些字画就被送进省城,经省级文物专家鉴定,字画最低价值15万元。15万啊!这在当时“千元逮捕、万元杀头”的年代,15万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崔子秋的脑袋至少得掉15次。
崔子秋得判死刑,这就有了争议,那就得将这些文物送往最高级别的权威机构进行最终评估、鉴定。
赃物就被送进了北京,送进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几位专家一起,本着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详细鉴定、评估,之后,得出了一个自觉公允的结论:崔子秋所盗窃的文物价值7万元。
这也得掉脑袋啊!7万元早够枪毙了!毫无疑问,崔子秋判死刑是铁板钉钉的事了。
涉及到人命,也就没人敢做主了。于是,国家文委会主任解翁——一位功勋卓著的老革命、頂级文物鉴定专家最终被请了出来。他的评判将一锤定音,无人怀疑,看来,崔子秋的脑袋就押到解老先生的棋盘上了。
解老先生翻看了一下字画,轻描淡写地说:“唉!这小子也真不会偷,下次偷,就让他来找我做顾问吧,我会帮他选些有价值的!”之后,哈哈一笑,含糊其辞地说:“这些玩意儿不值钱,不值几个钱。”
这事就轻轻放下了。
崔子秋虽然保住了脑袋,但最终也没有逃过法律的制裁。他顺手牵羊来的字画被全部没收,还被判了10年的有期徒刑。
多年以后,解老先生的一位弟子给别人讲这件终生难忘的事。
解老先生事后这样教导他的弟子们:上天有好生之德,咱们这双手的高与低,决定着一个人的生与死,我觉得小偷小摸罪不至死。如何与人为善,如何本着从良知与良心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往往只是一念之间,却有着天和地的差距,这或许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乃至良知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