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击剑运动

2021-09-22 12:38撰文郭瑜华
艺术品鉴 2021年25期
关键词:论剑剑术仕女

撰文=郭瑜华

击剑是一项古老的运动,青铜时代来临之后,人们开始铸铜为剑,剑被广泛地用在征战之中,成为军队训练士兵的一项必要内容,在两军对垒时,双方举剑而击、勇猛厮杀更是常事。

春秋时期史籍中就出现了击剑的记载,《吴越春秋》中著名的“越女论剑”故事,便是生动写照。越女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说明当时的人对击剑中的呼吸、动静、虚实、内外、顺逆、攻防等矛盾双方关系处理的重要性已有深刻认识。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还根据“越女论剑”的记载写了《越女剑》的小说,风靡大江南北。

《庄子.说剑》也有相关记载:“赵惠文王喜剑,剑士夹门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但庄子对此持以否定的态度,认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清代王树榖绘《学剑图》

汉代以后,军队大力发展骑兵,而骑兵交战中以砍斫为主,很少有刺的动作。于是,环柄刀代替了剑,使得剑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环柄刀也取代了剑成为军队的武器。虽然军队没有了剑的配置,但人们好剑之风不减,击剑、配剑活动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

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都十分喜爱击剑。从汉代出土的画像石中也有不少关于击剑的场面,可见汉代人对击剑的痴迷。例如,河南郑州出土的画像砖《击剑图》,两个头戴武冠、身穿常服的武士,都是一手持剑,一手持钩镶,进行击剑对刺,场面颇为惊险。

最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击剑一般都为真剑,在《汉书.淮南王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淮南王太子刘迁自以为剑术高明,无人能敌,闻郎中雷被巧,召与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可见他们击剑比赛是用真剑进行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到汉末时期,击剑比赛有了进一步完善的方法,在比赛时可以使用代用品,而不是使用真剑,这才避免了伤害事故的发生。

击剑在社会上如此盛行,自然也涌现出来一批剑术高手,例如诗仙李白,不仅善吟诗,也善剑术,在《与韩荆州书》中写到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而《李翰林集序》中更是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可见李白也是一位高超的剑客;另一位用剑高手乃是北宋的开国名将——王彦升,他的剑术水平在《宋史·列传第九》中有记载,称其为“性残忍多力,善击剑”,号其为“王剑儿”,虽然没有描述他的剑法到底如何高超,但从寥寥数语中也能看出此人剑术不凡。

击剑发展到唐代以后出现了新的形式——剑舞,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公孙大娘的剑舞,杜甫就曾在他的诗《舞剑器行》中描写过这一场景:“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若女子剑舞公孙氏为第一的话,男子中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开元中期的将军裴旻了,据《独异志》载:裴旻剑“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文宗朝,更是将裴旻的剑舞与李白诗,张旭书并称,史称“盛唐三绝”

上图:清 喻兰绘《仕女清娱图》册 纸本 设色 每开纵17cm,横22.7cm 故宫博物院藏

剑舞虽与击剑不同,但也是剑术与其他艺术结合发展的产物。在《仕女清娱图册》中就有一幅舞剑图,图中两仕女姿容秀丽,拿剑起舞,给人一种纯净、典雅、安谧之感。

击剑活动发展至元代时遭到毁灭性打击,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下诏各路,设立兵器制造局,凡私造私藏兵器者一概处死刑。后来还规定,凡汉人手执铁尺、手挝及有刃的刀剑。都要立即收缴,禁止民间佩刀剑。于是击剑、舞剑的活动骤然消失于民间,自此击剑活动也日益衰落下来,在不复之前的盛况。

明清以后,击剑不再是杀人的武器,习剑也成为了健身的体育活动,清代王树榖就曾绘《学剑图》就生动的展现了这一变化,在图中有一老人、童子凝神观看学剑者,该学剑者一手持剑,一手持剑鞘,神情专注似乎达到了人剑合一的境界,给观者一种平淡悠远之感。

猜你喜欢
论剑剑术仕女
江南佳丽
——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展
赵王止剑
剑术套路与舞蹈剑舞演练风格对比研究
事情越急越要抵制“舌尖论剑”
举一反三 论剑中考
马光远VS郎咸平——“论剑”广州之巅 解读大湾区红利
第三届“麓山论剑”青年文学峰会
浅探剑术的美学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剑术美育综合课程建设浅谈
脑洞大开的国画,这么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