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聪军
上世纪90年代,我便知道大连著名女作家素素,源于《大连日报》副刊曾经连续大篇幅刊登素素的系列散文《独语东北》。
《独语东北》呈现给读者的是东北这片土地上的地理杂记和人文风情,对于闯关东的后代来说,读这样字里行间都散发着熟悉的乡土气息的文章,自然如饥似渴。偏偏素素的文风本来就朴实劲道,既不旁征博引生涩古文“掉书袋”,也不堆积华丽词藻秀拳脚。我在想,能把文章写得这样有筋骨有味道的素素,该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
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我在心中开始想象和崇拜这位女性作家,不知道她长得什么样,但一定很美。
三伏首日,清晨天公泼洒雨露,这是个好日子。一个非常喜欢写作的老哥,当晚组织一个雅集,邀我参加。我很欣喜,白天特意理了个发,把自己好一顿捯饬……想来我年少刚入职场时就崇拜素素,如今时隔20多年,素素早已经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主席了。一想到要见到偶像级的文化名人,除了激动还有些小诚恐。
见面之前,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作家素素,虽然她已退休,但相片上的人并不显老。众人刚落座不久,素素推门进入,一袭白衣长袍搭配黑色围头帽和黑色纱巾,扑面而来给人一种别致的艺术气息。眼镜或是文化女人的标配,素素戴的是大圆形镜片的窄框眼镜,很合自己的脸形,看上去异常年轻,或许,这就是美女作家常年书海徜徉文化修行所自然流露的知性气质。
素素很健谈,听素素讲话,无异于是享受一场文化大餐。
初次见面,素素给我留下了近乎完美的印象。我很确定,这并不是我的偶像情怀所致。我很庆幸,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素素——
素素是一个爱美的女人。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素素也不例外。
插图:王天用
交谈中,素素展示了自己下午刚刚做的美甲,并风趣地说,原以为自己手上长老年斑了,美甲店的工作人员告诉她不是老年斑,自己很高兴。讲到这里,素素非常开心地笑了,是一种写满了幸福的笑容。60多岁的女人,如此精致地追求美丽。我相信,那一定是一种心态不老的生活态度使然。展现给别人一种大方得体的美妆,这是一种自信,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我很惊奇,不知道素素平时有什么保养秘诀,她的长相比实际年龄看起来要小得太多。
《李叔同禅心人生》一书中有李叔同剃度为僧后对女人长相的一种理解,他说一个女人,看起来非常年轻,那这个女人一定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人。善良的人眼光柔和,面容慈祥,比同龄人显得年轻,这就叫相由心生。越善良的人,则会越显得年轻。用李叔同的禅悟来理解素素的善良和年轻,我觉得是再适合不过了。
我们小时的教育总是过度美化甚至神化名人,而真正的名人展现给大家的一定是平易近人。如素素这样,既能唠高雅的文学,也能聊接地气的家常,人生百味,吃的五谷杂粮,身体才会健康。开场不一会,素素的言谈举止便感染了大家,爱美的女人,表现出来还有更多的是亲切。
素素是一个爱思考的女人。
我记不住素素的原话,但主要意思是作家一定要善于思考,要有明确的观点表达,否则作品没有生命力。
素素聊到了自己写的一篇散文《致崂山》。她说一般人不会像她这么写崂山,可她不一样,她要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好好的一个崂山,干嘛要建一个硕大的老子雕像立在那里!素素毫不客气地批评着这个立项,没有文化不懂文化。
过后我搜索拜读了《致崂山》,一篇柔弱女子的散文,竟然读出了一种满满的诚意之谏还有无奈之情。文字中流露出来的观点是婉约的,但充满感伤。
素素在文章中无所保留地赞美崂山的山石与流水,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崂山写得千般美妙、万般柔情。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正是崂山牌矿泉水,让崂山变得像一个暖男,因为在青岛面前,崂山就像一个沉默而体贴的情人,它站在与自己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姑娘背后,就为时不时的递上一杯清冽的水,给心爱的人解乏降燥。”素素对崂山的认知定位,无疑是青岛这座城市的魂。
崂山的神韵离不开道家的太清宫,素素把对道家对老子的理解融入了对崂山的理解,崂山除了有似暖男般对青岛这座城的体贴,还有静笃、安然、虚极……但这一切的心定神闲和不事张扬,被一尊高达50米、号称世界最大的老子雕像给破坏了,因为老子的道法主张不是这样的,道家的文化不是这样的。如此,素素的思考是基于文化之上的思考,除了情怀,重要的是有根。
素素是一个爱家园的女人。
城市是我们的生活家园,素素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她把创作的热情更多给予了大连这座城。
我跟素素说我十多年前买过她的一本《流光碎影》,但记不住确切年份,素素很清晰地告诉我是2008年。素素的记忆力很好,她出版的书不少,但能够准确记住每本书的出版时间,我想除了记忆力好之外,更多的还是素素对写作的热爱与倾心,每本书的出版问世,如同孕育自己的孩子一样。
相对中原大地,大连的历史长度远不及一提,但在近代史中,大连的历史维度又是如此厚重,令人感伤甚至至今仍带余温。素素在《流光碎影》这本书中,几乎收尽了大连各类历史建筑故事,用心用力之钻研,已让素素成为大连城市历史最有话语权的文化人,《流光碎影》也成为我了解大连建筑和大连历史最具参考价值的良心之作。
素素坦言,能够写出《流光碎影》这本书,追溯创作源头至少从2003年开始,这一年大连市政府筹划拍摄城市老建筑纪录片,也就是后来9集系列片《凝固的记忆》。素素作为总撰稿人,那时便已做足了功课。
后来,素素还写了一本家乡的散文集《旅顺口往事》,全面梳理和记录了旅顺口的风云历史,堪称《流光碎影》的姐妹篇。我对素素说准备买一本拜读,素素很热情地要送我,我窃喜,我想这本书一定要素素签上大名。
素素不仅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笔讲述家乡故事,而且在大连市两会中多次对城市拆迁改造中保护历史建筑方面提出议案,这种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修养和家园情怀,着实令人感动。
离别之际,素素同大家愉快地合影,并说她喜欢这样的雅集,喜欢这样散淡的交流。作为晚辈,作为一个喜欢文学却始终属于文化圈外踏步的中年人,我很惭愧自己没有什么作品,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素素的敬重,对文化人的喜爱。
生活,是需要热情和梦想的,更需要那些有文化情怀的人。
譬如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