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9-21 23:50闫海鸽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延续护理高血压互联网+

闫海鸽

【摘要】目的:探究“互联网+”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138例住院治疗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出院后接受常规电话随访;观察组给予基于“互联网+”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干预。对比两组用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用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达标率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对照组(P<0.05)。结论:“互联网+”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延续护理;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1-0229-02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症状表现,具体界定标准为收缩压(高压)≥140 mmhg,舒张压(低压)≥90 mmhg,同时,患者有时伴有心、脑、肾等器官损害,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为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由于医疗资源紧缺、患者家庭经济负担重等条件,高血压治疗多在院外进行,如何对该群体进行管理,一直以来成为慢性病管理学科探索重点。本研究将互联网应用到社区慢性病管理中,获得良好管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74岁;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相关标准[1];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或存在言语表达功能障碍;不会使用微信等互联网产品。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男41例、女28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6.47±3.23)岁;病程2~18月,平均病程(9.51±4.18)年。观察组男44例、女25例;年龄61~74岁,平均年龄(66.55±3.20)岁;病程2~18月,平均病程(9.74±4.22)年。两组基本资料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干预方法 两组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管理。出院后,对照组由专科护士每周对其进行电话随访,了解血压、服药情况;观察组给予基于“互联网+”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干预。具体操作:⑴建立小组:构建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干预小组,负责高血压相关知识宣教及患者用药情况、血压监测调查记录等。⑵组员培训:通过科室讲座、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微信群讨论等形式,优化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培训结束进行考核。⑶护理实施:①创建高血压管理微信群,邀请社区医务工作者和病人入群,联合社区义务工作对高血压患者实施“互联网+”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的高血压健康知识、药物知识等管理;②创建高血压管理公众号,邀请社区医师和纳入病例关注,医院通过该平台发布高血压的典型治疗案例、饮食计划、运动计划等;③定期举办高血压管理互联网视频宣教课程,收集处理纳入病例所存在的问题;④对出现特殊情况者,通过一对一微信视频、语音聊天等形式,为其解答解决其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需求。两组随访和干预均持续6个月。

1.3觀察指标 ①选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调查表对两组用药依从性进行评估,得分越高则用药依从性越好[2];②统计两组血压控制达标情况;③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估两组生活质量,得分与生活质量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选择c2检验,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用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达标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用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达标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3.1病因分析 高血压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群的慢性病,持续高血压可对患者心、脑、肾等脏器产生严重危害。良好的血压管理可有效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然而,目前尚无高血压治愈手段,仅能依靠长期规律性用药加以控制[3]。造成患者血压升高的因素较多,对其病因的研究,有利于护理方案的选择和高效使用。目前,根据病患临床症状和护理工作经验,对高血压慢性疾病的病因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①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有超过60%以上的患者,具有高血压家族遗传史,目前,经过病理分析,界定为多基因干预,其中接近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②年龄因素:高血压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增高趋势,临床中该病发病率最高是40岁以上的患者。③精神和环境因素:临床中,对患者病因分析,发现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激动和焦虑情绪中,并且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干扰,例如,噪声和不良视觉刺激。④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过多的钠盐、大量饮酒、饮食不规律,摄入大量饱和脂肪酸,均可增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几率。此外,过量吸烟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也是高血压疾病的诱发因素。⑤药物影响:避孕药、消炎止痛药和含激素类药物均可影响血压。

3.2症状与常规护理 临床护理中,应对高血压患者行优质护理方案,通过先进技术,如“互联网+”慢性疾病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全面指导,包括制定血压控制方案,引导患者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且对较为严重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干预,合理用药指导,促使患者快速康复。高血压临床表现因人而异,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见症状如下:患者伴有轻微疼痛、头晕、头痛、心悸。相关症状主要出现在患者疲劳和精神紧张情况下,通过患者自行调理,可恢复正常。但是随着病情延长,患者出现血压持续升高不退的问题,此时患者经常伴有头痛、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胸闷乏力等症状,临床中将其称之为缓进型高血压病。住院高血压患者多数病情较为严重,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差,需要护理人员全程给予积极护理干预,促进患者预后转归。出院后,无医护人员监督,缺乏专业健康指导,患者用药依从性下降,血压控制出现反复。故而,加强院外高血压患者延续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3.3“互联网”慢性疾病管理模式 目前,医疗临床中,鉴于网络技术发展,将互联网+慢性疾病管理模式引入到高血压管理中。相关应用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血压远程监测;②医患在线互动与信息交流;③远程判读;④大数据平台。“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主要应用智慧管理云平台,对患者的动态血压报告进行远程判读,实现医疗资源下沉。这一管理模式应用有利于对高血压患者的合理协助,对其康复具有指导价值。远程血压监控,是互联网模式下高血压疾病管理的核心技术,技术应用过程中,实现了血压监测设备与移动终端APP有机联系,医护人员可通过后台及时获取相关数据,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指导。目前,在医疗护理中,经常用到的远程监测技术,为动态血压平台(烁云平台),具有操作便利、及时、高效的特点,可解决患者血压监测普及不足问题。同时,在互联网+慢性疾病护理中,研究了多款智能医疗互动APP,目前,智能移动终端普及率提高,移动医疗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通过移动终端APP可促进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远程院外护理产生积极作用。对现有医疗保健护理而言,应重视APP的应用,注重对互联网运营模式研究。本次研究中,选择了138例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互联网+慢性疾病管理方案干预,利用医疗APP与病患进行了在线交流与互动,对高血压疾病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且对远程医疗技术进行研发,使得互联网技术在慢性疾病护理中具有良好应用效果。

互联网因具备便捷性、及时性和高效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健康宣教中。以往报道指出,构建慢性病互联网管理体系能够实现远程醫疗随访,实现慢性病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全面的服务[4]。本研究将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应用于院外高血压管理中,结果显示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血压控制情况优于普通随访患者,与李佳[5]报道结果相吻合。为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结合互联网技术在医疗护理领域的发展现状,构建了移动互联网管理模式,对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进行护理方案优化,使得患者血压达标率正常,提升依从性,“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是高血压患者院外护理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在院外高血压患者管理中引入“互联网+”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7): 42-93.

[2] 许卫华, 王奇, 梁伟雄. Morisky问卷测量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5): 424-426.

[3] 郭艺芳. 阿司匹林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J]. 中华内科杂志, 2019, 58(4): 249-251.

[4] 朱枫, 何小舟, 薛冬, 等. 慢性疾病互联网化管理体系搭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 16(19): 194-196.

[5] 李佳. 基于“互联网+”的医院-社区一体化慢性病管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9, 33(7): 149-152.

猜你喜欢
延续护理高血压互联网+
Hold住,你的血压!
产后延续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及生活质量的作用
高血压界定范围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