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钢琴改编套曲》作品52号演奏分析

2021-09-18 02:10袁卉
艺术评鉴 2021年16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钢琴演奏

袁卉

摘要:19世纪末欧洲掀起了民族主义的浪潮,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带领挪威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他的音乐根植于挪威民间音乐,并借鉴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写作技法,创作出独具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他的音乐作品改变了我们对浪漫主义音乐的思考方式。《抒情小品集》《挪威舞曲》这些格里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时至今日仍是上座率极高的音乐会曲目,这套《钢琴改编套曲》作品52号作为格里格创作成熟期的优秀作品,却鲜为人知。本文试图从作品内容和演奏技法方面对这套作品中的6首乐曲《母亲的忧伤》《第一次相遇》《诗人的心》《索尔维格之歌》《爱》和《年迈的母亲》分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格里格  作品52号  艺术歌曲  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033-03

一、格里格生平及《钢琴改编套曲》作品52号介绍

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1907)无疑是“斯堪的纳维亚之心”。生活即音乐,他15岁前往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了世界一流的艺术家们,舒曼、瓦格纳、门德尔松的音乐种子已深深种在格里格的心田;在日后的生活里,他同妻子尼娜(歌唱家)幸福的生活,并游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些经历无疑给他日后的创作储备了充实的养分,形成了他鲜明而独特的音乐语言。

这套《钢琴改编套曲》Op.52由《母亲的忧伤》《第一次相遇》《诗人的心》《索尔维格之歌》《爱》和《年迈的母亲》六首乐曲组成,均选自格里格的艺术歌曲作品,并于1890年二度创编而成。

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指“歌词采用著名诗歌,曲调抒情,运用器乐伴奏,结构短小精悍”的声乐作品。最早可追溯到11世纪的德国抒情歌曲,到了18世纪下半叶,迎来了艺术歌曲的黄金时代。“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①,7000公里之外的日耳曼民族音乐家们,也在乐思喷涌地进行诗乐不分家的艺术歌曲创作,这其中尤以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为代表。格里格掌握了德奥作曲家们丰富的艺术歌曲体裁特征,凭借自己的创作理念与音乐语汇扩充了艺术歌曲的数量、内涵和意义。格里格重视对歌词意义的表现,因而其对诗歌的再创作,绝非简单的选词谱曲,而是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在野兽和岩石之间、在峡湾与山脊之间,通过音乐意象化的描绘,传递文字内在的深层意蕴,凸显强烈的民族意识,蕴含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思。艺术歌曲的演奏,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速度的把控

格里格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对于速度的要求极为严苛,正确的速度有时也代表正确的人物形象与人物感受,所以在伴奏时必须把握好速度,根据歌曲风格以及作曲家明确的速度术语标注进行演绎。

(二)情感的渗透

格里格艺术歌曲通常会出现2至3次的主题反复,这就要求伴奏者需要掌握较强的和声知识、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非常缜密的音乐思考能力,为此才能帮助歌手更好的推动情绪表达,使伴奏与旋律交相呼应,充分展现艺术歌曲的魅力以及其中深藏的文学意蕴。

(三)力度的控制

情感的變化离不开力度的变化,因而在艺术歌曲的钢琴部分还有一个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便是力度的控制。钢琴伴奏与演唱者需要进行默契的配合,为达到强弱上的一致性时,就需要做到共进退;为突出演唱部分,钢琴伴奏就要处理的微弱一点,起到烘托作用。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前提下,精准按照谱面情感标记和强弱变化演奏,给予演唱者足够的发挥空间,才能使作品得到较为完整的二次诠释。

三、演奏技法分析

下文以德国彼特斯出版社出版的《格里格钢琴曲集》第二卷乐谱为依据进行分析。

(一)母亲的忧伤(Mutterschmerz/ A Mothers Grief)

此曲讲述一位母亲沉浸在儿子失明的悲恸中有感而发喃喃自语般的怜怜之情。都说格里格是北欧的“肖邦”,如果你听过肖邦那首《降b小调夜曲》,这份悲凉或许就是降b小调所特有的庄严与虔诚。乐曲开头以I级分解和弦在小字三组轻柔的奏响美好的回忆,转而由四组低音区和弦打破美好幻想,自乐曲第11小节起,旋律进入小字一组演奏,发出悲伤地感叹。这一部分在演奏时要非常注意指尖触键时的音色变化,稳定的手指触键,加上放松灵活的手腕,以及少量的手臂重量可以带来空灵且缥缈的音色效果,随之深邃性的歌唱旋律加入,更需要去注意手力触键,尤其是对演奏者手腕部分的力量有着严格的要求。36小节起,乐曲旋律声部由单声部旋律转变成四声部旋律,演奏者则需要突出小指的旋律线条,与此同时,2、3指的双音演奏还需要有自如的独立能力,尽管此时乐谱中标注的连线是一小节一换,但是考虑到这原本是一首艺术歌曲,实际演唱旋律以及音乐歌词语义应为四小节一大连,切不可演奏得过于拖沓、散漫。

(二)第一次遇见(Erstes Begegnen/The First Meeting)

此曲描绘年轻恋人们第一次邂逅时对自然的美好感受与赞美,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全曲多次出现速度术语的标注(例:un poco stretto一点一点加快 、poco rit逐渐减慢),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自由,需要配合乐谱看清楚,与之相对应的是四个强调/持续音(tenuto)标记,所以掌握好这四个16分音符的演奏方式会帮助演奏者得到一个最佳且合理的“自由”速度。

乐曲第二部分(28小节起)进入一个和声的堆叠世界,需要非常仔细的聆听左手的平衡,突出根音八度的演奏,弱化内声部的和弦,由面为点,大珠小珠落玉盘,正如肖邦的那首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声声前进,直至大雨磅礴回归安宁。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技术就是28小节起,右手出现了八度旋律F-G——A,此时为了获得稳定且渐强的旋律,建议使用5-4-5的上声部旋律指法,下行C-B-A-G渐弱则可采用5-5-5-5的指法。

乐曲最后一句尾声出现了四组装饰音,为了弹清楚这四组装饰音并且将它们同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区分开,演奏时需要使用更敏捷的速度来演奏这些装饰音。由于最后四小节的主音都是降D,因此建议使用一个延音踏板来完成这四小节,但是踏板踩下的范围应该有所控制,并且随乐句渐弱释放至踏板1/3处。

(三)诗人的心(Des Dichters Herz/The Poets heart)

《安徒生童话》几乎是每一位读者幼时的枕边书,这首作品的艺术歌曲版本最早收编于格里格1864年创作的《心的旋律》作品号5中,四首作品以安徒生的可爱抒情诗为词,格里格从安徒生那里受到了民族情怀的感染,受到鼓舞的格里格于1864年创作了这套作品,献给安徒生以表感谢。

作曲家开头给出的速度术语是非常开朗和激动(Allegro molto ed agitato),要知道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此刻安徒生心里的呐喊恐怕也恰好是他的心声,密集的16分音符分解和弦伴奏织体仿佛波涛汹涌的浪花一样,需要极其稳定的手力触键,良好的手腕转动能力能帮助演奏者获得更好的声音运动感。尤其是最后一段,格里格给出了急板(Presto)的速度标记,音域从大字组F一路奔涌至小字4组,最后结束在一个强有力的#f小调主和弦上,仿佛他心中的独立运动在此刻得到了胜利!在弹奏时,手臂应自如的伴随乐句运动,左手5指能给出浓厚的根音,并能随之下放手臂的重量,推动至最后强悍的爆发。可以尝试的是,此段建议使用长的延音踏板,犹如印象派作曲家绘景法的音乐手段,给予更多朦胧的意境色彩。

(四)索尔维格之歌(Solvejgs Lied/Solveigs song)

这首《索尔维格之歌》被挪威人民视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主人公索尔维格用一生的爱来痴痴等候。格里格通过音符绘写索尔维格的孤伤寂寞和无奈。从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准确而细致的人物形象刻画是格里格所擅长的,他将清澈透明的旋律线条与清淡的色彩相交映,使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浓烈而深情。

本曲第二部分调性转到同主音大调,音乐色彩变得绚丽烂漫。虽然原本的歌词旋律只有一个“ah(阿)字”,但借助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将索尔维格内心期待和美好幻想层层推进,因此在演奏此乐段时精准的把握好连续的三个附点节奏型可以更好的将这种期盼的情绪进行有效的渲染,这就要求演奏者要充分设计好强弱的变化,用轻盈的音色去感触琴键,如果这些时值较短的音符被演奏的过重过长,那便失去了挪威民间舞蹈的摇曳元素,音乐形象便也一同失去了。

本曲第三部分出现了大量的琶音,但是有太多的停顿,这里有两条建议,一是在练习此段落时找到三连音,连续的四个32分音符,以及五连音的感觉,但这一切仅限于练习,直到可以自如且敏捷地演奏出这些琶音;二是若能在弹奏中模仿出可挪威民乐哈当格尔小提琴与风琴的泛音效果,便能快速获得演奏此类琶音的要领。

(五)爱(Liebe/Love)

1864年是格里格同妻子尼娜订婚的那一年,三年后他们正式结为夫妇。这首作品恰是在这幸福的三年中所创作的。

既然和“爱”这种美好的感受相关,一个重要的词——旋律便会出现。本曲先后通过右手5指演奏旋律,右手1指演奏旋律以及八度演奏旋律分别刻画不同的内心感受,这便对演奏者的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较好的手指独立能力是确保旋律完成的关键,既能把握住旋律声部长线条的连贯性,又能控制住内声部的独立与稳定性,在练习这三部分时建议先用左手帮助演奏旋律/内声部(如旋律在上方,则用右手演奏旋律,左手演奏内声部,反之则用左手演奏旋律,右手演奏内声部),这会非常快速且有效的帮助演奏者获得正确的内心听觉,确保不会出现大量的停顿以及找不到旋律线的问题,接下来可以用右手独立尝试模仿两手的音色,但是旋律声部一定要小心,饱满地运用指尖以获得炽热如歌的旋律。

(六)年迈的母亲(Die alte Mutter/The old Mother)

这是六首套取的最后一首作品,它的艺术歌曲版本也是6首曲目中创作时期最晚的,故事从《母亲的忧伤》讲述至《年迈的母亲》,仿佛描写了母亲一生的光景,有美好,有踌躇,有幸福,有伤恸,所有的人间百味重叠交织,复杂的感情难以释放,这也是六首曲目中最难把握的一首。

在弹奏时速度不要太慢,重要的是弹出简洁庄重并略带挪威犹豫心态的内在感,同样的四声部1、5指旋律交替出现,同第五首《爱》的练习方法。乐曲的第二部分是比较复杂的,先是运用了一小节3/8的节拍打破稳定的诉说,接着回归6/8的节拍,采用流动的伴奏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连续的三连音与四连音的交替出现将内心的惴惴不安、激动表现的淋漓尽致,但这对演奏者却很棘手,首先为了确保绝对的节奏准确性,演奏者必须用较慢的速度进行变节奏的练习;其次为了保障左手稳定的跑动,转指时的1、4指必须不留痕迹,所以手腕的转动能力非常重要,跑动结束后紧接的那几个琶音需要使用手臂的力量来帮助5指迅速的抓住根音,达到流畅自然的声音效果。根据作曲家的音乐术语标记更加慢(piu lento) 、渐慢 (ritardando),所有的一切既结束在最初的美好回忆中,又结束在无奈叹息中,所以踏板在变化音处需要小心的更换,但是最后两个和弦需要保留印象主义的朦胧感,使音乐有更远的延续。

四、结语

本文结合作曲家的生平经历、音乐特色,从演奏技法的角度分析了《钢琴改编套曲》作品52号。作曲家在他的创作后期再次将他珍爱的艺术歌曲改编成钢琴作品,早在1869年格里格受国家津贴前往意大利与钢琴之王弗朗茨·李斯特等一众意大利艺术家进行交流学习,很难释义格里格是不是受到了李斯特钢琴创作技法的影响进而决定将自己的艺术歌曲进行钢琴演奏版本的二次编配,但是这些新的火花和灵感的确可以在他的作品中一窥堂奥。

格里格的风格是建立在德国浪漫主义音乐传统基础上的,但随着格里格内心思想的逐渐发展,他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他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民族音乐形式,从而赋予挪威人民以个性。他作品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成功地表达了思想和情感,这些思想和情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被认识到。回归到这首作品,犹如一颗宝石,如果可以细细品鉴,便能从中发现格里格音乐特征的缩影,也能更好的帮助演奏者在富于歌唱性的演奏以及声部均衡的手指表现力上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枫丹.格里格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情感呈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11).

[2]刁冠南.四手联弹版“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演奏分析[J].音乐舞蹈,2020(24).

[3]赵亚璇,闫玏玏.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特点及演奏处理[J].黄河之声,2019(11).

[4]张蜀婷.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的创作特色与演绎[J].钢琴艺术,2020(07).

[5]朱雅芬.北欧的民族王义音乐家—格里格[J].钢琴艺术,2004(05).

[6]苏鹏程.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及演唱特点[J].黄河之声,2020(24).

[7]苏燕.18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J].艺术研究,2020(06).

[8]王璞.斯堪的纳维亚风——北欧民族主义音乐解读[J].民族音乐,2009(05).

[9][挪]埃钠·诺克勒贝格.聆听格里格:格里格钢琴作品解读[M].张先先译,南海出版公司,2018.

[10][挪]阿凌·达爾著.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与生平[M].张先先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钢琴演奏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网络技术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艺术歌曲写作初探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浅述情感与技巧在钢琴演奏中的结合
培养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途径分析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20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