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特应性皮炎

2021-09-18 10:07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
世界中医药 2021年16期
关键词:指南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6.001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Committee of Dermatology of WFCMS

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本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有。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为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中医学称为四弯风,也称奶癣、胎疮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其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全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药治疗AD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可以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复发,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本指南将吸纳和整合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诊治AD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标准对于促进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运用中医药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加强AD的管理,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属于推荐性标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完善,标准也将不断得到修订。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异,本指南可作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参考,具体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在使用本指南时还要兼顾不同级别医院的客观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诊疗措施。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AD的疾病诊断、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日常防护与管理。本指南适用于AD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1]。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AD以皮肤干燥、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皮疹和剧烈瘙痒为临床特点,多从婴儿、儿童期开始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四弯风”“胎疮”“奶癣”。

4 诊断

4.1 疾病诊断 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1]。

4.2 疾病分期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与成人期[2]。

4.2.1 婴儿期(0~2岁) 皮损多以急性湿疹表现为主。常分布于两面颊、额部与头皮,其后亦可蔓延至躯干或四肢的伸侧。

4.2.2 儿童期(>2~12岁) 多由婴儿期迁延而来,亦可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表现为主,皮肤干燥,炎性皮损(红斑、丘疹、水疱或渗出)、苔藓样皮损以及抓痕常共存。多发生于面、颈、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4.2.3 青少年与成人期(>12岁) 可由婴儿期或儿童期迁延而至,或直接发生于本年龄段。皮损表现与儿童期类似,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皮肤干燥,多见肥厚或苔藓样变,部分患者亦可表现为痒疹样皮疹。皮损多发于面、颈、肩及肘窝、腘窝等屈侧部位,亦可以在躯干、四肢或手部发病。

5 辨证分型

5.1 心脾积热证 多发于头面部,严重者可泛发全身,皮疹色红或潮红,伴丘疹,或见抓痕,或头皮附黄色痂皮,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液,伴剧烈瘙痒,难以入睡或哭闹不安,或尿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白,脉偏数,婴儿指纹色紫达气关。本证型多见于婴儿期[3-6]。

5.2 心火脾虚证 皮疹可发于全身各处,尤以肘窝、腘窝等屈侧部位最为常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红色斑疹、丘疹,或丘疱疹,或水疱,或糜烂、渗液,往往瘙痒剧烈,烦躁不安,眠差,食少纳呆。舌尖红,苔白或白腻,脉偏数。本证型多见于儿童期[3-6]。

5.3 脾虚湿蕴证 四肢或者其他部位散在的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局部皮疹肥厚、干燥脱屑,瘙痒时轻时重。伴神疲乏力,肢体倦怠,食少纳呆,或大便稀溏。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腻偏白,脉缓,婴儿指纹色淡。本证型多见于婴儿期和儿童期[3-6]。

5.4 风湿热蕴证 皮疹一般发作迅速,可泛发全身,以红色丘疹为主,伴水疱或丘疱疹,糜烂、渗液不明显,瘙痒剧烈。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浮缓。本证型多见于青少年和成人期[7-8]。

5.5 脾虚血燥证 病情反复日久,患者全身皮肤异常干燥,瘙痒,躯干、四肢多发结节性痒疹,颈、肘窝、腘窝等部位皮肤粗糙肥厚呈苔藓样变,皮疹色暗,或明显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伴面色萎黄,或腹脹纳差,或大便干,眠差。舌质淡,苔白,或少苔,脉濡缓或细。本证型多见于青少年和成人期[9]。

5.6 脾肾阳虚证 病程日久,皮肤肿胀或渗液,瘙痒,畏寒肢冷,眼圈发黑,面色白光白或黧黑,或小便不利,或大便溏泻。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或沉弱。本证型多见于成人期[8]。

6 治疗

6.1 治则治法

本病的发生在本为禀赋不耐,脾虚失运,标为风、湿、热、燥蕴结肌肤;与心、脾两脏关系密切,治当标本兼顾,内外合治。急性期以祛邪为要,治以清心泻热、祛风除湿,兼顾健脾;慢性期以固本为主,治以健脾固肾、养血润燥。

6.2 辨证内治法

6.2.1 心脾积热证治法 清心泻脾。推荐方剂:三心导赤饮(《徐宜厚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推荐方药:连翘心、莲子心、栀子心、灯心草、淡竹叶、车前子、赤小豆、生地黄、蝉蜕、生甘草。加减建议:皮疹鲜红者酌加金银花、黄芩、白茅根;不欲饮食者酌加焦三仙;瘙痒烦躁不安者酌加钩藤、牡蛎(先煎);大便干结者酌加生枳壳、莱菔子[3-6]。

6.2.2 心火脾虚证治法 清心健脾。推荐方剂:培土清心方(《特应性皮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推荐方药:白术、薏苡仁、太子参、山药、连翘、灯心草、淡竹叶、牡蛎(先煎)、钩藤、生地黄、防风、甘草。加减建议:皮疹鲜红酌加金银花、水牛角(先煎)、炒栀子;红肿渗出明显者酌加蒲公英、土茯苓、萆薢;瘙痒甚者酌加白鲜皮、白蒺藜、地肤子;纳差者酌加鸡内金、炒麦芽;眠差者酌加龙骨(先煎)、珍珠末(冲服)、合欢皮等[3-6]。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小儿七星茶颗粒等[10]。

6.2.3 脾虚蕴湿证治法 健脾渗湿。推荐方剂:小儿化湿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推荐方药: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炒薏苡仁、苍术、陈皮、炒麦芽、泽泻、滑石、甘草。加减建议:干燥脱屑明显者酌加生地黄、百合、沙参;渗液明显者酌加土茯苓、粉萆薢、马齿苋;瘙痒明显酌加徐长卿、防风;纳差者酌加山药、炒鸡内金[3-6]。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参苓白术丸(片)、启脾丸等[10]。

6.2.4 风湿热蕴证治法 祛风清热除湿。推荐方剂:消风散(《外科正宗》)。推荐方药:荆芥、防风、蝉蜕、胡麻仁、苦参、苍术、知母、生石膏、牛蒡子、生地黄、当归、甘草[8]。加减建议:渗液多者酌加土茯苓、萆薢;皮疹红肿灼热者酌加金银花、白茅根。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消风止痒颗粒等[8]。

6.2.5 脾虚血燥证治法 益气健脾,养血润燥。推荐方剂:健脾润肤汤(《简明中医皮肤病学》)。推荐方药:党参、茯苓、苍术、白术、当归、鸡血藤、丹参、赤芍、白芍、生地黄、陈皮[9]。加减建议:瘙痒明显者酌加白鲜皮、苦参;情绪急躁者酌加钩藤、牡蛎(先煎);眠差者酌加龙骨(先煎)、珍珠末(冲服)、百合。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润燥止痒胶囊等[10]。

6.2.6 脾肾阳虚证治法 健脾利水,温阳补肾。推荐方剂:真武汤[8]或五苓散(《伤寒论》)。推荐方药:制附子、茯苓、白芍、干姜、白术、桂枝、猪苓、泽泻。加减建议:皮肤灼热、潮红者酌加桑白皮、金银花、连翘等;渗液明显者酌加薏苡仁、白鲜皮、地肤子等;烦躁眠差者酌加柴胡、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等;皮肤干燥脱屑,口干唇燥者酌加生地黄、白芍、肉苁蓉等。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辨证选用理中丸、肾气丸等。

6.3 中药外治法

6.3.1 针对红肿、糜烂、渗出的皮损,可用以下方法:1)金银花30 g、黄精15 g、甘草15 g(或按照2∶1∶1配比),加水煎煮后取液,药液冷却后进行外洗或开放性冷湿敷[3-4]。2)选用马齿苋、生地榆、生黄柏、金银花、野菊花等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痒功效的中药,水煎后进行冷湿敷,湿敷间隔期外搽具有安抚保护,清热收敛功效的油剂,如10%甘草油、紫草油、黄连油、青黛油、蛋黄油等[3-4,11-14]。3)以香油调和祛湿散或青黛散外涂。4)中成药:复方黄柏液、皮肤康洗液[6,10,15]。

6.3.2 针对潮红、丘疹、丘疱疹或散在水疱而无渗液的皮损,可用以下方法:1)用金银花15 g、黄精15 g、甘草15 g(或按照1∶1∶1配比),加水2 000 mL,水煎至约1 500 mL,待药液冷却后取适量外洗[3-4]。2)中成药:川百止痒洗剂、除湿止痒软膏[6,8,10]。

6.3.3 针对干燥、脱屑、肥厚苔藓样皮损,可用以下疗法:1)选用生地黄、黄精、地肤子、豨签草等具有滋阴润燥,祛风止痒功效的中药,水煎后熏洗治疗;2)5%~10%黄连软膏外搽或封包治疗[3];3)中成药,如冰黄肤乐软膏、青鹏软膏、复方蛇脂软膏[3,6,8,10]。

6.4 其他疗法

6.4.1 針灸治疗[16] 1)急性期。主要穴位:DU14大椎,LI11曲池,BL13肺俞,BL40委中,SP10血海,ST36足三里,SP6三阴交,SP9阴陵泉。2)慢性期。主要穴位:SP10血海,ST36足三里,SP6三阴交,SP9阴陵泉。治疗时虚证施补法,实证施泻法,留针30 min。急性发作期1次/d,慢性期隔日1次。

6.4.2 推拿 涂抹润肤保湿剂后予以推拿。基本手法[3,5]:1)发作期,清天河水、揉中脘、沿两侧膀胱经抚背;2)缓解期,补脾经、摩腹、捏脊、揉按足三里。注:适用于12岁以下患者。

7 日常防护与管理

7.1 总则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建立长期管理的理念,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护理。

7.2 皮肤护理

7.2.1 重视润肤[2-3,17-18] 1)应坚持全身涂抹润肤保湿剂,至少2次/d,保证足量、多次、长期使用。2)对于高风险婴儿,在新生儿期应尽早外用保湿剂,可减少和延迟AD的发生。

7.2.2 合理洗浴[3,6] 1)洗浴时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2~40 ℃为宜,时间一般5~10 min,每1~2天洗浴1次。2)沐浴产品应选用温和、刺激性小的中性产品。3)洗澡后应立即涂抹润肤保湿剂。

7.3 避免诱发加重因素

7.3.1 避免皮肤的接触刺激和致敏[2-3,17-18] 1)穿着衣物应宽松、光滑、柔软,避免接触刺激性织物或纤维等。2)避免化妆品中的乳化剂、香料、防腐剂等刺激或致敏皮肤。

7.3.2 避免环境中的变应原[2-3,17-18] 1)环境中常见的吸入性过敏物质,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汽车尾气、香烟等,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暴露于以上物质及刚装修的新居环境。2)定期清洁居住和工作环境,调节室温和湿度(室温25 ℃左右,相对湿度50%~60%)。3)不养并回避猫狗等宠物。4)户外活动要做好防晒,避免阳光暴晒过长。

7.4 合理饮食

7.4.1 排查过敏食物[3,17-18] 食物变应原的判定需结合病史,变应原检测结果,饮食日记等综合分析,一旦发现过敏食物应尽量避免摄入,否则不必过分强调限制饮食和盲目戒口。

7.4.2 提倡新生儿母乳喂养[18-20] 1)母乳喂养建议至少4~6个月。2)母乳不足或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高风险婴儿(一级亲属有过敏家族史者)建议使用低敏配方奶粉;低风险婴儿(一般人群)可选择普通配方牛奶。3)添加辅食建议在6个月左右,不宜过早(小于4个月),也不宜过迟(超过8个月),并注意食物的多样性。

7.4.3 减少摄入或不吃刺激性食物 建议进食新鲜蔬菜、肉类和水果,忌辛辣、煎炸、冰冻寒凉等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饮料、饼干、香肠、蜜饯等加工食品也不宜过多食用。

7.4.4 中医食疗建议 食疗可选择莲子、干山药、茯苓、薏苡仁、谷麦芽、芡实、百合等具有益气健脾、消滞和胃功效的药材。

7.5 起居有度

7.5.1 作息规律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改善睡眠质量[3,5]。

7.5.2 鼓励适度的体育锻炼 应在身体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循序渐进进行身体锻炼并长期坚持,运动时注意选择合适的环境,运动前要对皮肤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运动过程中应避免吸入或接触变应原,运动出汗后应尽快清洁皮肤并合理护肤[3,5]。

7.6 调畅情志 1)患者应舒缓情绪、压力,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2)家长及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和关爱患者,及时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

3)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3-4]。

主要起草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参与起草单位:中国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市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美国新希望医学中心(New Hope Medical Center)、澳大利亞北京墨尔本中医药中心(Beijing Melbour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entre)、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日本中医药研究会、新西兰中医学院(New Zealand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 Limited)。

主要起草人:陈达灿、禤国维、范瑞强、杨志波、段逸群、李元文、刘巧、魏跃钢、刘红霞、李斌、刁庆春、李红毅、许爱娥、莫秀梅、刘俊峰、方一汉(美国)、刘炽京(澳大利亚)、古旭明(澳大利亚)、杨达(日本)、曹雪辉(新西兰)。

参与起草人及审阅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中国:艾儒棣、白彦萍、蔡念宁、陈信生、崔爱民、刁庆春、杜锡贤、方雅莹(澳门)、符文澍(香港)、高凡棻(台湾)、韩世荣、黄振明(台湾)、黄宗瀚(台湾)、李斌、李博鉴、李慧、李领娥、廖万清、林丽珠、林颖、刘爱民、刘玲(香港)、刘瓦利、卢传坚、马万里、马振友、麦灼基(香港)、闵仲生、彭伟明(香港)、皮先明、瞿幸、孙虹、王霖(香港)、王玉玺、温爱诗(香港)、温海、吴清源(台湾)、吴晓霞、吴曀明(台湾)、席建元、谢秀丽、徐丽敏、徐宜厚、许德清、晏德英(香港)、杨柳、杨素清、杨晓寰、杨孝敏(台湾)、杨玉峰、叶建州、叶智宾、查旭山、张广中、张靖怡(台湾)、张曼华、张毅、赵巍、钟绮丽、庄甄娜(澳门)、曾宪玉。

新加坡:王葆方。

加拿大:周伯旭。

参考文献

[1]Williams HC,Burney PG,Hay RJ,et al.The U.K.Working Party′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topic Dermatitis.I.Derivation of a minimum set of discriminators for atopic dermatitis[J].Br J Dermatol,1994,131(3):383-396.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7):511-514.

[3]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1):60-61.

[4]刘胜,陈达灿.中医外科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38-242.

[5]陈德宇.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88-191.

[6]李斌,陈达灿.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70-175.

[7]禤国维.皮肤性病中医治疗全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150-151.

[8]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湿疹(湿疮)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6)[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2):181-183.

[9]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62-163.

[10]杨志波.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皮肤病分册[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08-115.

[11]陈红风.中医外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73.

[12]顾伯康.中医外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0.

[13]陆德铭.中医外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1-142.

[14]李曰庆.中医外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85-186.

[15]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儿童湿疹、脓疱疮、特应性皮炎专家共识(2016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15(5):290-291.

[16]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中医临床实践指南项目组.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4-36.

[17]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1):784-787.

[18]Wollenberg A,Barbarot S,Bieber T,et al.Consensus-based European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atopic eczema(atopic dermatitis) in adults and children:part I[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8,32(5):657-682.

[19]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9,30(4):392-417.

[20]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1):835-838.

(2020-03-11收稿 责任编辑:吴珊,徐颖)

猜你喜欢
指南中医药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指南数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中医药国际化提速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药都安国转身之路
就医指南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