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骄
摘 要 宜兴紫砂壶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辅相成,涵盖了茶道“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给陶艺爱好者带来茶道与壶艺相结合的美感。本文以紫砂作品“秋韵套壶”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立意,感受紫砂壶中的自然景致和人生况味。
关键词 紫砂壶;秋韵套壶;文化意境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发源于明清,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发展出多种多样的造型和装饰工艺体系,赋予紫砂壶极大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紫砂壶为茶而生,其古色古香的韵致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辅相成,涵盖了茶道“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又将金、石、书、画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融于一体,给每一位壶艺爱好者带来更多美的享受,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力量。
紫砂作品“秋韵套壶”(见图1)以秋天树叶飘落的景象为创作题材,取材于自然,抽象与具象相结合,在写实的基础上又结合适度的取舍提炼,用紫砂艺术语言还原出秋叶凋零的清美意境。整体艺术形象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和精神享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上再微小的事物也有自己的生命和境界,花开花落、潮涨潮去,都是生命的自然状态,树叶经过春的發芽、夏的生长、秋的凋零,看似只经过短暂的三季,然而飘零的落叶都化为了春泥,经过冬的酝酿、蛰伏,又在来年春天滋养着树的生长。生命就在这样的相互影响和循环中不断延续。秋天,总是与百花的凋谢、生命的凋零相互关联,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自然界的物象使人产生了心灵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联想到人生的四季,秋叶飘零,由物及人。马致远如此描绘秋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唐代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纳兰性德诗云“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无不流露着悲凉萧瑟的情绪。人们总是在秋天感叹着岁月流逝和繁华过尽,却鲜少有人看到秋天的另一面。秋天的另一面却是成熟的象征,是孤独的外显,是人生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树叶完成了一个轮回,把自己交给大地,交给粗壮的根,在蜕变中孕育新一轮的成熟与丰收。秋,是落叶归根的成熟,是无私奉献的深远。秋天是人们无法回避的必然经历的季节,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有了苦难、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丰收,才有过尽千帆的豁达之境。
紫砂作品“秋韵套壶”由一壶两杯组成,融入树、秋叶等具有秋天意象的元素,极具诗情画意,主壶与两只紫砂杯相互搭配、统一和谐,具有形式的统一感与美感。欣赏主壶,壶身呈圆柱形,敦厚稳重,线条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张力十足、重心沉稳,契合圆器“圆、稳、匀、正”的造型规则;壶底由三足鼎支撑,三足均匀地分布于底部,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拔高了壶身,彰显出挺拔感与庄重感,中和了壶身的敦厚,虚实结合。三足鼎起源于古代青铜器,是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着地位与权力,将三足鼎元素融于此壶,彰显出作品的古韵与沉厚宽容的气质;壶流为长直流,从壶身蓄势而出,与壶身呈45度角上扬,挺拔有力;圈把呈现出自然上扬的趋势,圆融而有力,壶流与壶把前呼后应,提升整壶的气势;壶身肩部与颈部之间转折清晰明显,呈现出自然的褶皱肌理,状似树皮的斑驳,又以棕褐色的不规则树叶点缀其上,自然分布、疏密有致,极具立体感与画面感,意境深远;压盖与壶身相互契合,通转流畅,盖面微微凸起;壶钮宛若一截树干,横跨壶盖中央,起到良好的衔接过渡作用,壶钮肌理与肩部相呼应,饰以自然散落的树叶,十分优美。整壶结构比例协调,细节刻画精致,写实又写意,呈现出落叶归根的意境。两只杯子造型一致,三只钉足支起杯身,杯身圆润、杯口开阔,沿杯口边缘一圈以自然褶皱的肌理表现出树木的斑驳苍劲之态,又饰以飘零的落叶,与壶身造型呼应。整套作品采用原矿段泥制成,其清雅的色泽契合秋天的清冷萧瑟,契合树叶泛黄的色泽基调。整套作品在泥料、造型与装饰上相辅相成,将秋韵融入小小的紫砂壶中,让人在繁忙的间隙,让人在一壶一茶的玩味中感受到秋天的诗意与美好,并从中感悟深刻的人生况味。
一叶知秋,落叶归根。事物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兴盛、衰落的过程。一把小小的茶壶承载了深厚的人生哲理,寄托了丰富的思想情感,让人品味到四季的轮回,以及人生过尽千帆的豁达之境,实为难得。紫砂壶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唯有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审美和精神,才能不断发展,呈现全新的生命力。
参 考 文 献
[1]王桂娟.浅析现代陶艺中的抽象元素[J].江苏陶瓷,2018(01):57-59.
[2]朱雪明.我言秋日胜春朝——论“秋韵”紫砂壶艺术品的简约造型与气韵美[J].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11):61.
[3]宋春丽.论紫砂壶“秋韵”的花器特征和田园气息[J].江苏陶瓷,2021(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