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陆元辅;《经籍考》;卢文弨;国家图书馆
摘 要:《经籍考》是一部重要的提要式书目著作,陆元辅“穷年抄撮,积至数十册,未经删定而殁”,卢文弨得到《经籍考》原稿后,誊抄增补,添注圈点,施加批案。文章介绍了《经籍考》的成书经过及卢文弨增补《经籍考》的情况,展现了《经籍考》的学术价值,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003-1588(2021)08-0134-04
陆元辅(1617—1691),字翼王,号菊隐,江苏嘉定人,有清一代的目录学家、经学家,著有《学易折衷》《仪礼集说》《十三经注疏类钞》《十三经辨疑》《诗经集说》《经籍考》《明季争光录》《思诚录》《菊隐纪闻》等[1],今仅存诗文集与《诗经集说》《经籍考》。陆氏《经籍考》著录唐至清典籍,抄录序跋、学者之说,辨章学术,考撰者、卷帙,留存了许多元明时期的撰述资料。陆氏《经籍考》未成而殁,卢文弨得到后重为誊抄,并增补清代著作,批加按语。卢文弨(1717—1895),字召弓,号檠斋,晚更号弓父,世称“抱经先生”,官至湖南学政,是清代著名的校勘学家、考据学家、藏书家。关于卢文弨增补本,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藏34册,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大”)藏2册,北大本《经籍考》被收在《续修四库全书》第923册。在国图本《经籍考》34册中有经部1册、史部14册、子部4册、集部15册,经部、子部内容较少,如第一册经部,清代著作仅有“《离骚经》《参同契》《阴符经》解义三种”一例附于册末,必非全帙。古书通例,分卷统率,而《经籍考》无卷数,无由知其全貌。北大本著录经部典籍157种,与国图本所载经部内容不同,段晓春认为北大本也是卢文弨增补的本子[2],然即或加此2册,仍非完帙。
1 陆元辅身后手稿流散
陆元辅病重时“犹矻矻事编纂不少休”,托付同为“嘉定六君子”的好友张云章说,“余于书,有所未卒业者若干种,与志所欲为稍稍袠聚而未编次者。今老矣,子能为我续成之乎”,“云章唯唯,缩踖而退”[3]。临终前三天,门生侯开国看望陆元辅时,他已“目眵不能视”,仍叮嘱道“汝归甚好!我著述中有第三支未详,汝精考索,为我急检补入”(《陆元辅行状》)[4]。由上可知,张氏和侯氏二人并未完成陆氏遗愿。《经籍考》是陆氏晚年进行的工作,“虽经编次,而欲重加论列,以续马端临之后”,然书未成而殁,遂成未竟之志。陆元辅身后手稿散至朱彝尊处,朱彝尊在《经义考》中引陆元辅说250余处,并给予《经籍考》较高评价,说其对于“元明遗籍,索隐抉微不少”[5]。
顾张思在《寓疁杂咏》中曾略及陆元辅事。顾张思,字怀祖,一字雪亭,江苏太仓人,嘉庆七年(1802)以诸生身份参修《直隶太仓州志》,著有《寓疁杂咏》《雪亭笔记》《越游小草》《土风录》《陈检讨四六补注》等,与钱大昕、卢文弨、朱珪等名士交好。《寓疁杂咏》中有两首诗写陆元辅。其二曰:“挥汗焚膏苦注经,丹黄手泽散如星。马蹄字样犹存秀,试觅南华认杀青。”顾张思注:“有《十三经注疏类钞》,客授吾邑太原家所成,殁后为人所购去。”下有邵廷烈注:“见《张朴村集》。近见余杭卢抱经先生云其书尝见之,菊隐与桴亭(谓陆世仪,引者注)同集云。”《十三经注疏类钞》今已佚,卢文弨言该书是陆元辅和陆世仪共同辑成。后顾氏又注:“令子维水,号能读父书者,举先人手泽弃若弁髦何哉?”邵氏注:“抱经先生云:‘菊隐《续艺文志》凡数十册,每一书必录其序。余抄得数卷,因字甚草,学徒不易识。其稿见在。案:即《艺文》所载《续经籍考》是也。家先生以为此菊隐未竟之书。”[6]陆元辅子陆宗潍,字维水,一字潍庭,国子监监生,善书法、通地理。“丹黄手泽散如星”极言陆宗潍不能守先人之书,致其父手稿散落;顾氏授书嘉定“岁庚子,授书疁地(嘉定)”,在陆元辅身后八十余年,从“马蹄字样犹存秀”一句可知,顾氏曾目验陆氏遗作。邵廷烈指出卢文弨所见《续艺文志》即《续经籍考》,也即本文所论的《经籍考》。卢文弨言陆氏手稿有“数十册”,“字甚草,学徒不易识”,可见“抄得数卷”是卢文弨增补《经籍考》的先期工作,著录书先录其序是《经籍考》的体例。《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五十六“艺文”载汪照“《续经籍考》五卷”,汪照自序言“今求其《续经籍》稿本皆不可得”,“于竹垞太史《经义考》内汇录成五卷,仍其名曰《续经籍考》,较先生当日稿本未知又逸几许,而其考据之精博,议论之醇雅亦足想见其概矣”[7]。汪照约生活在乾隆时期,当时陆元辅的《经籍考》已难得见,他较早认识到了《经义考》中的“陆元辅曰”的出处是《经籍考》,利用《经义考》辑录出了5卷。
陆元辅是有清一代人所共称的经学大师,其所著《经籍考》虽未被刊刻,但在江南地区仍有一定影响,朱彝尊的《经义考》、钱大昕的《补元史艺文志》对《经籍考》多有采择。卢文弨得到陆氏遗稿后,组织人手进行了誊抄、增补。
2 增补《经籍考》的时间下限
《经籍考》中有多处卢文弨按语。国图本《经籍考》第6册72页“《鉴古韵语》一卷”条下有介绍孙承恩及《鉴古韵语》的文字,后有一条按语,“此段殆出《明实录》。陆翼王本不载所出。《松江府志》引《实录》云:‘尝奏进《历代帝王诗赞》,赐名《鉴古韵语》。事亦略同。《明史》传记类只载《历代圣贤像赞》六卷,当别是一书,今姑附此”。这段文字见《明世宗实录》卷六十九,按语与之前的文字笔势相同,当是卢文弨的按语,可知卢氏增补时已知道《经籍考》是陆氏遗书。在国图本《经籍考》上有周星诒题记,言《经籍考》“中又有国朝雍、乾撰述,为陆氏所不及见者”,“往往间入召弓先生案语”[8],可知卢文弨增补了《经籍考》的内容。卢文弨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故国图本《经籍考》避康熙、雍正、乾隆讳,“玄”“胤”二字缺末笔(如29册62页、34册69页),“曆”一般改为“歴”(如5册97页)或“暦”(如9册31页),凡引文有乾隆皇帝序言,均曰“今上御制序”。综上所述,卢文弨增补《经籍考》的时间应在乾隆时期。
国图本《经籍考》第30、33册为乾隆朝集部书,书中涉及纪年,时间最晚的是第30册8页“《御制文初集》三十卷”,收录乾隆二十九年(1764)乾隆自撰的《〈御制文初集〉序》。《御制文初集》为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月于敏中奏请刊刻,该书收录乾隆元年(1736)至二十八年间高宗所作各体文章570余篇,分19门按年编次,以经筵御论冠首,依次为论、说、祝文、记、序等。卢文弨增补《经籍考》的下限时间或在乾隆二十九年后,此时其的學识、精力和政治地位都达到顶峰。
国图本《经籍考》中钱谦益的名号多被抹去(有漏抹的情况),如23册110页“周履道《荆南倡和集》”、第24册29页“《灵隐大师复公文集》”、第24册34页“《南洲法师洽公雨轩集》”等。钱谦益在明为官,后折节降清,因在诗文中诋毁朝廷,故不为清廷所容。沈德潜在《国朝诗别裁集》中将“身事两朝、有才无行”的钱谦益列为卷首,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帝下诏批评沈德潜。乾隆三十四年(1769),清廷开始大肆毁禁钱氏之书,《牧斋诗钞》《有学集》《初学集》《投笔集》等均因违碍遭祸,甚至刊有钱氏序跋的书也被殃及[9]。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二月,乾隆帝诏修《贰臣传》,上谕中评钱谦益“降附后,潜肆诋毁,尤反侧佥邪,不足比于人类”,将其列入《贰臣传》乙编。卢氏在增补《经籍考》之初,钱氏著作还未遭到大规模查禁,国图本《经籍考》中钱氏名号是后来被抹去的,因此,笔者认为卢文弨在乾隆三十四年前已完成《经籍考》的增补工作。
3 卢文弨增补《经籍考》
卢文弨在增补《经籍考》时做了较多批注,“卷中识语及添注圈点皆召弓先生手迹”。例如,第18册46页“明曹昭著、舒敏校《新增格古要论》”条下批有“文弨所见郑思纯校刻本止十三卷。《明史》所载俱误”,“昭序”下批有“以下增入”,可知陆氏稿本原无曹昭序,此为卢氏据郑思纯校刻本增补。第27册10页“王时彦《泉坡文集》、魏尚书《文靖摘稿》十卷”条下皆批有“另抄”二字,但二书不见于国图本《经籍考》其他册中,可知“另抄”未被落实。第14册47页“《新安文献志》一百卷”后有按语一条,“宋罗原著《新安志》十卷,明程敏政著《新安文献志》一百卷,皆徽人也。予尝于云间章氏见《篁墩文献志》甚多,今世所行者不过二十卷,想其举要耶?”按语中“予”被圈改,旁批“辅”字,字体娟秀,为卢文弨所加。第20册4页“《张司业诗集》”条下有“《马氏通考》曰:《张籍诗集》五卷。晁氏曰:唐张籍文昌,和州人,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终国子司业”;第34册12页后有“《马氏通考》只载鲍注,而姚伯威兄弟不与,岂当时鲍本盛行而姚书未显耶?非吴正传为之表扬,则是书几湮没矣。君子所以悲覆瓿也”,这两条按语前均批入“辅”字,可知卢氏对《经籍考》进行了认真梳理。
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经籍考》原稿相比,国图本《经籍考》整齐划一,按照书名、卷数、著者、序跋的形式著录。国图本《经籍考》的作者著录格式一般为“朝代+籍贯+姓名+字”,如:第28册36页“《经义斋集》十八卷:皇朝孝感熊赐履愚斋著”,“愚斋”旁批“敬修”二字,熊赐履,字敬修,号愚斋,补“敬修”二字正合体例;第25册99页“《今是堂文集》:明会稽石梁陶奭龄□□著”,由于著录时不知其字,故留空待补。针对《经籍考》的格式,卢文弨也有批点,如:第23册30页“《蒋敬之遗文》”后顶格有“杲堂《甬东耆旧诗》载其《送徐使君入觐效古》二首,绝肖韩退之、李长吉”等字,上批“低”,意即录文应低一格;第25册40页“《梅衡湘西征集》”后顶格有“梅国桢字克生,麻城人,万历十一年进士,为固安令”等字,上批“应低一格”。
卢文弨为《经籍考》增补了一些著作,除“国朝雍乾撰述”外,还有康熙朝的著作。例如,第1册31页“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后有“自序并曹勋序见《经义考》,不复录”,《经义考》卷一百十六收录的何楷《毛诗世本古义》下有范景文、曹学佺序、何楷自序及钱澄之、吴应箕之言,卢文弨根据《经义考》进行了增补。《经义考》成书在《经籍考》之后,故凡涉及《经义考》的按语都是卢文弨增补的[10];第19册23页“清姚之骃《类林新咏》三十六卷”下引“康熙四十六年捧是书恭进行在”,第19册24页“清宫梦仁《读书纪数略》五十四卷”下引“康熙丁亥年圣祖仁皇帝南巡,驻跸维扬,以是书进呈”,可知此二书都是卢文弨增补的康熙朝书;第19册44页浮签上题“《汉制考》四卷,已见”“《周易郑康成注》一卷”“《妙氏急就篇》二卷”“《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急就篇》四卷”“《小学绀珠》十卷”“《践祚篇》一卷”,这些应是卢文弨增补时记录待补书目的签条。
卢文弨在增补《经籍考》时参考了《明史·艺文志》。例如,第9册75页“《昭代典则》三十八卷”后有“此书用编年体,亦正史类也,而《明史》入‘故事类,卷数作二十八,亦不同。二十八是”,《明史》卷九十七著录该书为“黄光升《昭代典则》二十八卷”[11],而《千顷堂书目》卷四著录该书为“黄光升《昭代典则》三十八卷”,卢文弨对照《明史·艺文志》后,在按语中明确指出《昭代典则》应为二十八卷,属于编年体正史类。国图藏万历二十八年(1600)万卷楼刻本《昭代典则》即为二十八卷,是其佐证。第9册96页“李化龙《通鉴进讲录》五十卷、《国朝典故纪闻》十八卷”后有“《明史》‘故事类有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十八卷,疑即此书”。卢文弨根据《明史》怀疑陆氏误把《国朝典故纪闻》收在了李化龙名下。《千顷堂书目》卷五载:“余继登《明朝典故纪闻》十八卷。”[12]《国朝献征录》卷三十四录有《余继登墓铭》:“为文典重恳至,以意识为宗,不尚绮靡,诗法孟襄阳,尤工歌行。所著文集若干卷,《通鉴进讲录》五十卷,《国朝典故纪闻》十八卷行于世。”[13]可知卢氏所疑至确,二书的著者都应是余继登,陆氏原书误。《续修四库全书》第428册收录《皇明典故纪闻》十八卷,《丛书集成初编》第2814—2817册收录《典故纪闻》十八卷,均为是书。第10册22-23页“《祭礼仪注》二卷”后有“明太平谢省世修著。兄子铎鸣治序曰:‘成化癸巳,先叔父太守先生,蒙恩休致。”后有按语“此书乃鸣治叔父著,景泰甲戌进士。宝庆知府,弘治六年卒,年七十四,别号‘愚得,更号‘台南逸老,私谥‘贞肃先生。《明史》即以此书为铎所作,非也”。《明史》:“谢铎《祭礼仪注》二卷。”卢文弨指出了《明史》之误。第33册33页“倪琎(字鲁玉)”“《注释庾子山集》十六卷”后有:“文弨案:此书实为钱塘韦人凤字六象所注,金詹事雨叔甡尝为余言如此。倪鲁玉之从子曰涛,字山友者,博学多著述云。”金甡(1702—1782),字雨叔,钱塘人,初以举人授国子监学正,历官侍讲学士、礼部侍郎,与卢文弨同时。卢文弨此处采纳了一条口述材料,并注出了来源。
卢文弨的批案并非都有明确署名。例如,第30册30页“清汤右曾《怀清堂集》二十卷”后有一条按语,“是集黄昆圃先生属晋陵潘思榘晴岩刻之,丙寅冬始告竣。有潘公及中丞纳兰常安序,与旧刻微有详略云”。该条按语与正文字体一致,应为卢氏所作。黄叔琳(1672—1756),字昆圃,顺天大兴宛平人,故卢氏以“先生”称之。潘思榘(1695—1752)所刻《怀清堂集》在“丙寅冬”,即乾隆十一年(1746)冬告竣。第29册97页“清吴昺《抱椠集》七卷”后有一条按语,“黄昆圃先生家有钞本《吴頵山遗集》”,该条按语也是卢氏所作。
4 结语
《经籍考》与卢文弨《群书拾补》中的《文献通考经籍拾补》《宋史艺文志补》《补辽金元艺文志》体例不同,可见卢氏增补《经籍考》时仍依陆氏原例。《经籍考》卷帙浩繁,众手杂抄,且卢文弨得到的《经籍考》稿本“字甚草、不易识”,故卢文弨增补的《经籍考》难免存在重复著录、文字错讹等问题,但其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旭.陆元辅年谱[D].聊城:聊城大学,2016.
[2] 段晓春.季振宜《全唐诗》流传经过新证[J].图书馆论坛,2002(3):125-128.
[3] 张建华,陶继明.嘉定碑刻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30.
[4] 侯开国.凤阿集[M].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5] 朱彝尊.经义考新校[M].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328.
[6] 顾张思.寓疁杂咏[M]//中国风土志丛刊:第30册.扬州:广陵书社,2003:29-31.
[7] 王昶.直隶太仓州志[M]//续修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54.
[8] 陆元辅.经籍考[M].卢文弨,校.周星诒,跋.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9] 张小李.乾隆帝批判錢谦益的过程、动因及影响[J].故宫学刊,2013(1):150-163.
[10] 孙瑞隆.国家图书馆藏《经籍考》考述[J].晋图学刊,2021(2):49-55.
[11]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90-2398.
[12]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瞿凤起,潘景郑,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18-138.
[13] 焦竑.国朝献征录[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1411.
(编校:孙新梅)
收稿日期:2021-07-11
作者简介:孙瑞隆(1997—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