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波
糖尿病按其临床表现,如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肌肤消瘦等,被归属于祖国医学中“消渴”范畴。既往述及本病者,论病变脏腑责于肺、胃、肾,论病机则以阴虚燥热概括,论治疗则专注于养阴清热。
然而,消渴病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为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见消瘦?且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人多痰湿,何以痰湿素盛之体反易患“阴虚燥热”之疾?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指出,这种病理现象的矛盾主要由于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的紊乱及不平衡状态所致。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脾的转输功能失常至关重要,从脾去探讨消渴病的治疗亦不容忽视。
《内经》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所谓“脾气散精”,即脾将胃所腐熟的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功能。若“脾气散精”功能受损,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而是聚为 “糖浊”,表现为血糖升高;脾不散精,不能上达于肺,故口干欲饮;“脾为胃行其津液”,燥热伤胃,脾阴不足,故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脾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入小便,加之肾阴亏虚,开门太过,肾失封藏,故小便多而味甘。现代医学认为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饮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肥胖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出现胰岛素抵抗,可诱发2型糖尿病。酗酒可致肝脏葡萄糖贮备能力降低,加重肝细胞损害,使糖尿病加重。现代医学的观点与中医的认识不谋而合,控制饮食成为防治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
再者,脾为后天之本,为津液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则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无法正常进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这会出现3种变化,一则,阴不足则无以制阳,阴虚阳亢,则化内热,故患者表现为“多饮”;二则,水谷无法转化为精微,碍滞脾胃,久则郁而化热,则更损阴精,若燥热伤胃,胃火炽盛,则多食善饥;三则,气血生化不足,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则身体消瘦。另外,糖尿病日久亦可出现气阴两伤,阴损及阳,致使脾气亏虚而无力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布散失职,水谷滞肠,泌尿清浊无力,混杂而下,出现泄泻,故患者表现为“多尿”。这与现代医学总结出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也是符合的。
综上可见,糖尿病可考虑从脾论治。健运脾气,恢复“脾气散精”的功能,就可改善糖尿病的相关症状。汉唐以来治消渴方300余首,其中配用治脾之药者达半数以上。如近代名医张锡纯治消渴方玉液汤、滋饮中均重用黄芪,并谓黄芪能助脾气上升,还有散清达肺之用而燥渴可愈,佐以滋阴诸品,更具阳升阴應、云行雨施之妙,通过恢复脾转输水谷津液的正常功能,纠正饮食水谷精微在输布利用及代谢中的不平衡状态,使燥渴病态得以消除,可谓求本之治。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许多治脾药物如人参、黄芪、淮山药、白术、苍术、茯苓、玉竹等具有降血糖、疗消渴的作用,说明从脾探索消渴病的有效治疗途径是大有希望的。具体用药,可请专业中医师辨证处方,可考虑用香砂六君子汤、七味白术散之类的养脾健脾方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