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铭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近年来,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促进了经济融合,但也冲击了地方文化,许多有特色、有历史的文化遗产被破坏,城镇风貌缺损,城市记忆和特色丢失。城市向着欧美化、雷同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新的城市景观割裂了城市文脉,使人们遗失了家乡的记忆,丧失了城市文化的归属感。随着人们的意识转变,文化背后巨大的价值受到认可,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历史地段是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要素,也可以解决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使用恰当措施处理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更新,有益于城市文脉的传承,也可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城市更新中的设计现状,及时思考并采取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城市更新指的是在城市发展下,城市的功能和结构逐渐衰退,生态环境以及综合竞争力的下降,通过调整结构、治理环境、建设设施、塑造形象等方法,赋予城市新的功能和结构,提高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当下,我们国家以改造旧城村、旧设施等手段进行城市更新。据调查显示,在2013—2017 年期间,国家改造了近1000 万户棚户,预计建成4.5 亿m2的建筑,大约占据全国建筑面积的5%;对国家的资源型城市进行工业化改造;中小型城市进行升级改造。在广东省内已经进行了三旧改造,全面改造老城区,以此激发建设用地潜力。此举先后完成近3000 处三旧改造,改造建筑面积共有14 万亩,使土地的容积率增长为1.5,增加了7000 多万m2的建筑面积,节约了大量的土地。根据计算显示,广东省400 多万亩土地,在改造后可以节约1/4。
1.2.1 老城区过度开发,新城区位于边缘
当下,由于城市更新的原因,出现了大量住宅和新兴产业,主要建设在城市的郊区,老城区的城市中心依然有很大的经济活力,是商业发展的中心区。老城区的人口密集,商业成熟,有极大的区域优势。房地产行业热衷于开发旧城区,在旧城开发时,地产商为追求利益,使旧城区的建筑密度过高,损害了社会的效益,导致环境恶化。有很多城市盲目地建设高层建筑,提高建筑容积率,既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也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开发商仅仅追求短期利益,不会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政府部门的财力也有限,不能够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很快,许多城市的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不便利,管理不成熟,不能吸引住居民,新建成的居住区在短的时间内很难营造人文氛围,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关心人的感受,使居民们更好的融入新城区。
1.2.2 形象工程泛滥
城市更新关系着政府、市场、公众三方的利益,三方没有相同的目标,在城市更新时,需要三方合作。政府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要积极公平公正地筹划,不能趋利。如果政府把城市更新当作操作工具,市民就不能发挥监督作用,城市更新就会变成形象工程。根据调查分析,全国有20%的城市存在形象工程,这些工程脱离了实际,建设项目拖欠工资,给地方政府增添了负担,使弱势群体的利益受损[1]。
1.2.3 增添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城市更新中,政府、地产商、居民三方博弈。居民为获得补偿和租金收益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办法参与谈判;地产商追求利益,为得到利益,增加建筑高度,提高建筑的容积率,减少拆迁的成本;政府为完成任务,减少财政上的压力,经常征用土地进行工程建设,使征收土地的居民受到很大的影响。据调查统计,在征地过程中,政府能得到征地收益的一半以上,被拆迁人员仅得到一小部分,还有一部分被拆迁人获得,这种利益分配不公的现象产生了很多矛盾。
1.2.4 大量的旧城区社区解体
许多城市致力于更新,一味地追求利益,将原本的居住地区变成商业和办公地区和办公用地,使原本的社区解体。建设后的旧城区价格贵,普通居民无法承担,不得不搬到郊区生活,出现基础设施不完善、上学难、购物难、上下班距离远等一系列问题。
1.2.5 冲击了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城市经过多年的积淀,有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很多城市更新中没有尊重城市文化,没有弘扬地方的特色,对地方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在旧城更新中,追求经济效益,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更新逐渐变成部分人获取利益和政绩的渠道。
在城市更新时,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城市特色合理开发老旧城区,遵循法律法规,采取合理的开发措施,具体如下:
一线城市已经成立了城市更新局,负责房管、规划、建设等职能。因此,在城市更新中,建议按照一线城市的发展,把握战略方向,转变发展模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而言,可以在全市推进城市更新,形成联动机制,由相关部门决策重大事项。根据城市情况,也可以从政府层面制定顶层框架,确定更新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可以作为责任主体,推动更新工作,创造协同工作的城市更新大环境。另外,也要从被动式改造转为主动式更新,设立专项研究,增加规划成果。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尊重城市本地的历史文化,保持城市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一个城市的深度。历史建筑和街区旧房沉淀着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特色集中的地区,是信息交汇的场所,延续着区域文化。区域应该有明显的特征,便于记忆,引人注意,区别于其他地方。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尊重历史,保持地域的文化特色,这也是城市更新设计的关键环节。首先,要保存古建筑的完整性,定期修缮和维护,同时,也要注意古建筑周边的改造,还原建筑场所感。例如,纽约南街巷滨水区的设计更新,以保护历史文脉为主旨,修复历史遗留下的片断,对于老码头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给予人们穿越时空的归属感。
城市更新可以推动城市的产业升级,遵循功能复合型原则指的是在尊重城市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将城市更新推动至景观化、商业化的层面。可以对现存的老旧街区中进行循序渐进的微更新,不断改进街区建筑的局部节点建设,将破败和无法修复的建筑拆除重建,将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重点建设,结合现代建筑样式,创造符合街区特性的建筑符号,使新旧元素共存,提升社区群体生活、审美体验。同时引入各类小型公司、商业,激发社区的商业潜能、旅游文化潜能等,使其涵盖居住、商业、办公、文化等职能,使社区空间复合共生。使新生的城市社区成为都市的活力中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水是万物的本源,城市聚落起始于水流,水依托着城市的历史命脉。不管从物质需求还是文化因素上分析,水都吸引着人们,这是就是亲水性原则。城市更新要尊重亲水性原则,使人们更加便利的感受水体,四季更替下人们都可以戏水、赏水,把城市建设成生态效益良好的景观带。在水的烘托下,使城市建筑与园林相辅相成,变成人们享受自然和阳光的休闲场所。例如,广东某新区滨江景观带的城市更新规划,借助错落的平台空间减小了城市建筑和亲水的距离,打破了传统的防洪堤观念,使人可以真正地亲水,同时也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水城融合的舞台,如图1 所示。
图1 广东某新区滨江景观带
完善的生态功能确保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自然属性关系着城市的环境、气候等,关注城市更新中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减少城市防洪隐患。城市更新要以生态稳定为前提,尤其是临河地区,不能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而破坏环境承载能力。除此之外,遵循生态性原则是在允许范围内适度开发。适度开发指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开发和建设,在环保思想下,逐步开发、更新和调整,禁止大规模拆建。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和建设,才能激发城市活力,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2]。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是城市建设完善的发展史,也是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发展变化、战略转型的时空轨迹,演绎着动态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几年是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城市更新是一个新机遇,在更新过程中,要遵循更新原则,应对瓶颈和挑战,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充分发挥城市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