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明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0)
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该病的诱发因素为冠状动脉持续缺氧,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休克等并发症发生,对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1]。心肌梗死的发生与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等原因有关,发病后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胸骨后疼痛等,需及时对患者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诱发严重并发症发生[2]。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多数以往生活中均存在不良生活习惯,所以在对患者治疗后,还需针对其生活习惯进行指导和纠正,使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及生活习惯,这样做可有效减少疾病的复发,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连续护理属于护理模式的一种,是将护理工作从院内延伸至院外,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特征。本次研究针对本院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对延续护理应用的效果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4岁,平均(53.60±2.70)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5例、初中13例、高中及以上9例;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65岁,平均(53.90±2.40)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4例、初中15例、高中及以上8例。所有入选患者年龄均<80岁,心功能Ⅰ~Ⅱ级,接受PCI及支架置入手术。排除严重心力衰竭、合并活动性出血、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者及合并有心包炎、心肌炎、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疾病者。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出院后进行护理干预,出院时叮嘱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要求患者按时用药,定期复查。
1.2.2 观察组 本组患者给予出院后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2.1 建立护理小组 在连续护理服务开展前建立护理小组,组员由护理经验丰富、护理工作大于1年的护理人员构成。由具备丰富经验的医师与护士长对小组成员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知识、连续护理知识等培训,并给予积极引导,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护理工作中。
1.2.2.2 制定护理对策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需结合患者病情给予综合评估,包含患者病情程度、生活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确保护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1.2.2.3 细化护理内容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恢复过程中,连续护理工作开展时,需要将各项护理服务细化,确保落实到位。①心理疏导。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急,病情严重,所以患者在心理上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且该病患者中,老年人较多,因对疾病知识不了解,缺乏正确认识,在治疗效果、治疗费用等方面会担心,导致心理上普遍存在负性情绪[4]。所以,在护理中,需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后,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明确告知患者治疗方法及有效性,使患者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在康复过程中能够保持乐观情绪,促进疾病尽早康复[5]。②健康宣教。由于该病患者需要长时间恢复,所以院外用药时间比较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易受到影响[6]。所以,在连续护理中,需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对坚持遵医嘱用药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进行讲解,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同时,对患者所用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需向患者进行说明,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后患者出现拒绝用药,影响治疗效果[7]。③运动指导。鼓励患者出院后多进行运动锻炼,以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方式为主,以提高患者体质及免疫力,对疾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8]。此外,院外康复期间,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自身监测,对家属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方法指导,确保在患者出现意外情况时,家属能够给予及时的处理。④定期随访。每2周对患者随访一次,针对出院后患者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监督患者用药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出院后2 d、4周及12周期间饮食、用药、运动及日常生活依从性进行对比;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从躯体功能、躯体疼痛、躯体角色、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生命力及总评分方面进行评分对比,各指标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率(%)表示。
2.1 出院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 两组患者出院后2 d、4周及12周,在饮食、用药、运动及日常生活各方面依从性相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出院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n(%)]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及总评分对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发病率不断升高,主要因为患者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高血压、血脂异常疾病发生,诱发心肌梗死[9]。随着当前医学技术的发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患者救治成功率已经非常高,但治疗后患者还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而康复治疗期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则对其康复效果、生活质量等带来直接影响[10]。以往,在患者康复期间常规护理模式下,多数患者出院后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疾病复发率较高,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而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间,实施连续护理模式,将护理服务从院内延伸至院外,通过定期随访,对患者从心理层面、健康教育、运动干预等方面进行指导,使患者能够按时遵医嘱用药、坚持运动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对疾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从本组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应用连续护理,出院后2 d、4周及12周饮食、用药、运动及日常生活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连续护理对提高患者院后治疗依从性有促进作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观察组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连续护理,对提高患者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显著作用。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连续护理模式,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